女作家冷冻遗体等50年后“复活”系中国首例

2015-11-02 03:27
创新时代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冰冻复活遗体

无论我们死于年老、疾病还是意外,迟早有一天,未来的朋友会执行唤醒我们的任务。这是罗伯特·埃廷格的一句话。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人们总是有无数的话要说,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最近,“重庆女作家冷冻遗体”一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国首例冷冻遗体的人,她生前是怎样考虑的呢?

死亡

开始复活的第一步

2015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61岁的胰腺癌患者杜虹躺在病床上,已进入弥留阶段。

隔壁房间,两名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已经等待了8个小时,事实上,他们从5月19日开始就在为这一刻待命了。

下午5时40分,杜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两名美国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继续循环。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迅速转移到手术地点,耗时约1小时。接下来是灌流,由于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分凝固会形成冰晶,极易刺破细胞,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冰冻技术的要点是使用冰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代替水分,达到脱水的效果。

美国医生首先用稀释过的保护液,逐步替换遗体中残留的血液。然后,使用仪器打开遗体颈部的总动脉和总静脉,形成一个液体输入的回路,输入保护液,随后开始重头戏—替换头部残留的血液。

替换过程比较漫长,医生会逐步加大保护液的浓度,从动脉输进头部。当人体内保护液浓度达到遗体保存要求后,继续监测静脉输出液体中保护液的浓度,当输出液体的保护液浓度与输入浓度一致时,表示头部水分已完全被替代。

灌流超过4个小时,整个过程需要在冰冻低温接近0摄氏度的情况下完成。此后需要将遗体进一步降温。工作人员使用零下60摄氏度的干冰对遗体逐步降温,最终将遗体保存在一个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冰棺当中。至此,遗体冰冻的初步流程完成。

接下来,杜虹的遗体会在冰冻状态下被送到位于美国洛杉矶的Alcor总部(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保证杜虹的头部长期保存。按Alcor科学家的乐观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

玩笑

“我也把身体冷冻起来吧”

杜虹,重庆市知名儿童文学作家,2015年5月30日去世,享年61岁。

2013年底,杜虹到医院做过一次全面体检,报告显示一切正常。然而仅10个月后,2014年10月她因胃痛再到重庆市一家医院检查,彩超结果显示“胰腺占位”。

当时陪杜虹去医院的是她的28岁的女儿张思遥。“医生看了报告单后,表示想和我单独谈谈。”张思遥说,“当时母亲就是不答应,坚持要求知晓病情。”为此母女俩还在医院吵了一架,最终还是张思遥妥协了。

“胰腺癌三期,去更好的医院看看有没有手术的可能吧。”医生最后这样说。张思遥悄悄地上网查询,得知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会以极快的速度夺走生命。

此后,张思遥陪母亲走遍了北京的大医院,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肿瘤包住了主要血管,杜虹的情况并不适合手术。仅有的一家医院表示可以试一试,但连1%的成功率也不敢保证。

最终,杜虹放弃了手术,选择了放化疗。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初,杜虹的病情还算稳定,平时有空还能在家练练书法、和女儿一起逛逛花市。春节期间病情好转,杜虹还和女儿一起到女婿鲁辰的家乡—深圳过年。

3月中旬,杜虹的状况急转直下,检查显示到了终末期。张思遥为此常常偷偷地哭,“反而母亲比我淡定许多”。张思遥说,治疗期间,网上一则新闻引起了母亲的兴趣:一对泰国夫妇因无法挽救患脑瘤的女儿,把女儿送到美国一科研机构冷冻,期望未来科学发达时再将女儿解冻治疗。

“母亲当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也把身体冷冻起来吧。”

冰冻

她是中国第一人

母亲当时也许只是开了个玩笑,但女儿不这么想。2015年5月初,张思遥郑重其事地把帮母亲冰冻身体的想法告诉了丈夫鲁辰。

“我当时听到妻子说的话,真是惊呆了。”鲁辰说。出于安抚妻子的情绪,他决定尝试一下,没想到真的在网上找到国内一家声称可以做人体冰冻的公司,他甚至还和负责人见了面。

对方告诉鲁辰,这项研究已经停止了,况且要完成人体冰冻至少需要上亿元的资产。

“我们只是普通工薪阶层,如果需要这么高的费用,只能作罢。”结果让鲁辰有些灰心,但他没有放弃。通过几名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他辗转联系到了美国一个专门从事人体冰冻研究的科研机构—Alcor。

“联系了几次,我们认为,对方给我们的信息是可信的。”鲁辰说。

“人的死亡并非瞬间完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基因工程在读博士魏景亮说道。他是帮助鲁辰夫妇的志愿者之一。

魏景亮告诉记者,从生物学原理上说,在医生宣布患者死亡的第一时间,用科学手段让患者进入“医学稳定”状态,随后再采取一系列方法进行冷冻保存,可以最大限度让人体在有限受损的状态下进入冷冻状态。

“我们相信,冷冻人体在科学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解冻,是一种希望。”

由于所学专业,魏景亮4年前开始关注美国Alcor人体冰冻技术,据他介绍,近十年来该技术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因此,近十年间参与并实施冰冻的人数比之前几十年的总和还要多。

在国内,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研究,关注此技术的大多是业余爱好者,魏景亮便是其中之一,他们通过知乎等网络平台走到一起。2015年4月左右,他们通过网络得知了杜虹的意愿,并与家属取得了联系,随后,又很快和Alcor达成了捐赠遗体的协议。

魏景亮称,据他了解,杜虹目前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首例参与人体冷冻保存以期望“复活”的案例。即使在亚洲,也仅有2015年2月份媒体报道的泰国小女孩冰冻头部的案例,因此杜虹应属于亚洲第二例。

《三体》小说里的故事成真了

“我们从Alcor了解到的情况是,全身冰冻需要200万元人民币,只冰冻头部的话,需要75万元人民币。”鲁辰说。经过反复考虑,他们认为冰冻头部的方案比较合适。

只冰冻头部,母亲会同意吗?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杜虹表示愿意。

除了作家、诗人外,杜虹还有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身份—她是前不久获得雨果奖的大热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在小说中,有一个叫云天明的角色,取出大脑后通过冰冻技术保存,最终通过三体人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

“妈妈说,50年后能否有效是个未知数,但她不介意用自己的遗体做实验,新兴科技总要有人尝试。”鲁辰说。因为母亲节俭,所以他们隐瞒了花费金额。

随后,张思遥卖掉了一套在北京的20多平方米的房子,加上杜虹的积蓄,凑齐了所需的75万元费用,和Alcor签了协定。

在《三体》中,对云天明的大脑被冰冻技术保存后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在他们正中有一个工作台,上面放着个高一米左右的不锈钢圆柱形绝热容器,刚刚密封,从容器中涌出的超低温液氦产生的白雾还没有消散,由于低温,那些雾紧贴着容器的外壁缓缓流下,流过工作台的表面,像微型瀑布般淌下,在地板上方消失了。白雾中的容器看上去似乎不像是尘世中的东西。”

如今,杜虹的遗体已在美国洛杉矶完成了冰冻。张思遥与丈夫鲁辰期间已前往美国进行了探视。根据美方机构工作人员介绍,杜虹遗体的处理十分成功,在受损很小的情况下,已通过液氮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环境中。

至少从封存技术来看,杜虹享受的待遇跟云天明惊人地相似。

约定

“妈妈,我们未来见”

“妈妈的命运多舛。”前日下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的约定见面地点,张思遥告诉记者,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一直跟母亲相依为命。

张思遥说,母亲有时候坚强到“没朋友”。早年当知青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母亲凭自己的努力考出农村,当上教师,后来做了图书编辑。几十年来,母亲为张思遥放弃了很多,包括自己的爱情。

张思遥5岁那年,母亲将她的童趣的话整理成诗歌,成为她人生第一个作品,这为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一名编剧打下了兴趣基础。

张思遥10岁那年,杜虹还资助了一名8岁女孩。女孩和张思遥一起喊杜虹“妈妈”,成了家里的第三个成员。如今,女孩已考上了大学,至今还与张思遥以姐妹相称。张思遥说,2005年起妹妹帮助十几个农村学校建立起爱心书架,为农村孩子送去了大量图书。

“2013年,外婆病重,为了照顾外婆,母亲放弃了与一位美籍华人的爱情,放弃了去美国定居的机会。外婆去世后,日子刚刚回到正轨,她又患了胰腺癌。”

“妈妈是坚强的。”张思遥说,随着母亲病情恶化,每次抢救都需要打开气管,心肺复苏可能还会压断肋骨,病人的感受会十分煎熬,而放弃抢救甚至对病人会更加人道。

当时,美方机构还未做好接收的准备。张思遥几次询问母亲,是否放弃冰冻实验,但杜虹坚决不放弃。医生甚至表示,这是行医十几年来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下要求积极抢救自己的病人。

5月30日,是杜虹的最后一天,张思遥说:“妈妈你知道吗,如果计划成功了,也许我们相见时你比我还年轻,也许要你来照顾我。”杜虹回答:“那好好哦。”而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着女儿说“我想抱下你”。

5月30日下午,61岁的杜虹去世,张思遥在朋友圈中写道:“公元2015年5月30日,17点40分。妈妈,我们未来见。”

(本文转自《重庆晚报》)

猜你喜欢
冰冻复活遗体
冰冻的情感
冰冻兽
冰冻的梦
黑足雪貂复活记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车载式遗体火化设备设计与应用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