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野(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州 350001)
医疗建筑的人性关怀及地域性回归
——以武夷山市立医院设计为例
魏祥野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350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医护人员有更多的人性科学认知。在这一现状下,如何满足病人和健康需求者的要求,如何达成新医改的目标,是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武夷山市立医院建筑设计为例浅析了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和地域性设计。
医疗建筑设计;人性化;地域性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的生理结构、认得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地域性建筑是针对特定地点而发展出来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结构和形式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尤其是生态性方面如通风、采暖和保温采光等具有良好的特点。
图1 总平面图
本工程位于武夷山市,总建筑面积84710m2,总床数700床,由门诊室、医技楼、病房楼、传染楼、辅助楼等组成。门诊、医技楼五层,局部四层;病房楼上部六层,设半地下室一层,传染科二层,辅助楼六层,本医院设计按三级甲等标准设计。
2.1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原则(如图2)
新建标志性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是推进武夷山乃至福建省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因此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与福建省卫生区域规划的有关精神相一致;与方便市区患者就医,扩大医疗资源的需求相结合。新院的规划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和医护人员的需求,体现医药学的内涵,体现环保的要求。营造充满希望和阳光的氛围,以全新的医院形象出现。必须具有鲜明的武夷山特色,建立寓园林于院的“山水”医院模式。
图2 鸟瞰图
2.2人性化阳光医院街设计
2.2.1一个最明了的疏导、过渡空间
70、80年代,国内外医院建筑都在做一个“厅”,一个“为了记忆”的豪华的大厅。如今这种大中庭的设计在国外已慢慢被淘汰。因为医院并不是需要太多人停留在某一处,重要的是疏导、过渡,让病人、公众尽快地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建筑师应该如何塑造这个过渡转换空间将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如图3~4)。
图3 医院街示意图
2.2.2应用城市设计的方式
图4 医院街效果图
所有医院项目都是以控制流线和疏导为基础的,从独立楼阁式的医院到整体式的医院,对于出入口、疏导、人流物流的流线控制一直是极重要的,因此,医疗建筑有很多点可以和城市相比,就像城市网络的组成,本工程将主要物流安排在半地下室,使人流、物流有效地区分开,同时洁污路线明确,交通便捷明了,管理方便。本工程不仅仅是实现那些功能,而且“量体裁衣”地研究,最好地去适应这个特殊的地块:医院街的构成是总体线状交通组织的产物。这种室内街设计实际上是城市空间的渗透,使医院内部和城市有视线上的联系。
1988年,法国建筑师Pierre Riboulet在巴黎设计了著名的Robert-Debre儿童医院,他设计了一个公共交通的玻璃廊作为主要交通干道通向整个建筑,这种手法如今在欧洲被大量地应用到医院设计中,因为它最大限度的适应了空间同时作为迎宾又可作为交通的医院特殊功能要求。
2.2.3清晰的功能分区,通透的视线处理
最近15年来欧洲医疗建筑设计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给医院建筑以通透的形式表达出来,给大部分的专科以自然的视野和光。表现在本方案中:阳光渗透到所有服务部门的深处。这对于焦急的病人、陪伴者以及长期面对病人的医护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自然光线和阳光尤其是看到室外的视野,加强了交通的可读性,易于方向的定位。
2.2.4重归小尺度的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处理
60、70年代的欧洲医疗建筑曾一度以密集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优点是流程短。但80年代末,医院建筑又重新回到小尺度的设计模式,因为大家都意识到医院最重要的是卫生、健康。设计所阐述出来的是:有很好的通风、采光,建筑的尺度被缩小,由小体块组成的建筑显得更“人性化”,更能适应医疗项目上的各专科。对于焦虑的陪伴等候人员,本设计作了充分关心,等候空间的设计且赋予优美的环境,在手术室家属等候厅,除了良好的环境外,亦可在漫长等候过程中到庭院中,减轻等候的压力。
2.3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几类空间的设计
2.3.1医务人员活动的空间
要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休息环境,具体的空间有:工作人员餐厅。
2.3.2相对生活化的空间
在医院紧张的氛围中加入生活化的空间元素,如小商店、咖啡以及信息交流空间。
2.3.3通过调查表明以下四点是使用者对医疗建筑的期待
卫生方面、工作的条件及病人舒适度的因素;生态方面的诸因素;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技术及管理因素。
2.4病房功能设计
2.4.1服务区
护士站位于单元中心处,可有三个位置,设电脑和内部网络的线路。
2.4.2等候空间
对于来访客人或新来病人,于电梯出口设等候厅与南侧中心绿地遥相呼应,是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空间。同时设协谈间,用于医生同病人或病人家属间的谈话,保证其隐私权。
2.4.3病房
病房主要由2~3床间组成。对于已很痛苦的病人,应充分遵守其私密权,在床之间设活动隔帘等措施。单人病房设活动沙发,夜间可作为陪伴者的床,同时设微波炉和小餐桌,所有设施必须方便工作人员的卫生清洁和医务人员的治疗,壁柜用于陈放病人和陪伴人员的杂物。
2.4.4重诊病房
朝向护士站处能开窗,以便观察和护理,特殊需隔离的需经一道门,清洗手并换鞋等。
2.4.5生活空间(新型配餐间)
现代的配餐间已超越了原有的功能,它分两个空间:热饭菜的带微波炉的厨房,有阳光的休息或早餐的空间,本空间同时可用于小的病人家属会议。
2.5手术部
功能简介:
手术部由9间手术室和2间门诊手术室组成。其中心外科手术室1间,设麻醉准备室1间,复苏室1间。病人来源: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及急救车送来的病人。手术部应该有很理性的设计,应该:合理,明确,利于管理。流线应简单且直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表1 手术部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
3.1总平面布局
3.1.1以地域性建筑设计为核心
是指在规划设计方案中,将病人的流线组织置于首位,重点解决建筑绿化与公共交通的空间协调关系。充分体现布局合理、经济实用、节能环保、采光通风及智能化的特点,建筑外形体现地方特色,建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现代化综合性医疗建筑群体(如图5~6)。
3.1.2地域化的景观空间布局
中心绿地:南侧17.5亩的中心绿地以园林造景的手法,使之成为医院改善小环境的中心。绿地中有曲水、连廊、跌水、层层绿地,并结合病房楼的架空层,构成一层层的渗透空间。
图5 门诊楼
图6 病房楼
内景庭院:“回字形”布局的门诊楼之间的庭院是设计中的第二级景观空间,两个庭院以不同的主题设计,丰富了景观,并为室内医院街提供景观标识。
室内绿化街:室内医院街绿化是外部绿化的延续,内外相和,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环境概念,为病人及医护人员营造充满希望的空间氛围。
3.1.3对地形高差的利用
本地块高低不平,台地与坡地构成西高东低的整体走势。结合地势,于门诊、急诊人流密集处设计平整的大广场,绿地随地形高低起伏,呈自然坡地形态。顺地势形成的架空层与人工湖、回廊相连,是现代医院中难得的一块心境放松之处。住院部的停车场为利用高差形成的半地下停车场。太平间的院子与辅助楼不同标高,使之封闭、自成一体。
3.1.4交通组织
出入口设置:门诊、急诊的主入口设在武夷大道上,病房楼的出入口设在规划路上,同时也是后勤货物入口。于百花路设污物出口及太平间出入口,传染病科楼设独立出入口,这有利于医院的集中管理,洁污分道,又有效避免了人、车流相互干扰。
车流:机动车,门诊主入口留有43.2m进深的大广场,门急诊的外来机动车由武夷大道上的主入口进入,考虑到门诊人流量大,急诊急救车可视时间不同从武夷大道或规划路的主入口进出。门诊及病房楼车辆则在临近的停车场停靠,或由回车场开走。
人流:普通门急诊由武夷大道进入,病房楼由规划路入口进入,医院员工由武夷大道进入。
物流:病房楼的中央设一组电梯,护理单元的端头设一部污物电梯,洁污有效分流。污物由污梯及污物楼梯送至地下室,通过污物走廊汇集。二层为手术室部分,手术室洁净物品由一台专用梯由半地下室的中心供应室和血库供给。污物利用护理单元的污物梯,送到地下室。门急诊处设一部洁净供应梯,于半地下室通过洁净通道输送。门诊污物通过污物楼梯输送。门诊人流有两部自动扶梯和两部医梯组织垂直交通。医技楼,于内部通道处设一部污梯送至半地下室。
3.2可持续发展的医院
3.2.1灵活发展的设计观念
这首先要求甲方有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就是说在任务书的设计时,就应有这种概念。这就要求甲方要有高瞻远瞩的气魄,给出一定灵活的面积(空间)。
3.2.2从国内外近五十年的医疗建设的发展看,医技的发展一直在突飞猛进,这一板块对建筑面积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
实现人性化和地域化回归的医疗建筑才能够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并满足其社会需求,最终产生对美的永恒追求。今天的医院应该向城市开放,并同过去那种堡垒式的形象告别。在那个时代医院是“排除、疾病和死亡”的代名词。如今,医院要体现的是:这是个身体痊愈的地方,建筑应该让人忘记“死亡”两字,让人摆脱对医院的恐惧感。
[1]代瑾,陈亚慧.人本建筑[J].中国医院院长,2010(12).
[2]吴道民.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D].同济大学,2007(02).
[3]马一.人文关怀在病房设计中的探索[D].青岛大学,2012(03).
TU246
A
1673-0038(2015)06-0007-03
20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