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啸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关于土豆主粮化 听听国外专家怎么说
——专访瓦格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组前系主任Evert Jacobsen
文|林啸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2015年年初,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表示,今后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让马铃薯逐渐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主粮作物。随后,马铃薯主粮化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国外专家是怎么看待中国的马铃薯主粮化的呢?2015年春,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林啸,对瓦格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组前系主任Evert Jacobsen进行了采访。
Evert Jacobsen简介: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组前系主任,中国遗传育种博士、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的导师,国际知名植物科学家,曾获200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林啸:Hi Evert,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你自己,你去过中国几次?访问过哪些大学或研究机构?你对中国的土豆生产和产业是否了解?
Evert:我的大学是在瓦格宁根大学读的,硕士毕业于1974年,然后我去了德国直到1979年。之后我去了格罗宁根大学,在那里呆了十年。1989年我在瓦格宁根大学的植物育种组当了教授,这期间我从事的工作一直跟土豆育种有关。我去过中国许多次,1989年我们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屈冬玉的博士申请,1990年他来到瓦格宁根大学,成了我第一个博士生。此后我成了中国农科院的顾问,每年都要去一次中国,访问过中国农科院的很多研究所。2011年,我跟福建漳州的一个研究机构有所联系,漳州还专门建了一个“瓦格宁根路”。最近五年,我们每年都在中国讲授植物育种的课程。
林啸:中国农业部宣布要将土豆作为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目前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土豆还是作为菜用,而且在很多地方被认为是“穷人的食物”。你认为土豆在中国主粮化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Evert:从历史上来看,当土豆刚刚进入欧洲时还是富人的食物,随后变成了大家都吃的主粮,再往后就变成了“穷人的食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也是一样的。
土豆对于欧洲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一种主食,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著名的土豆晚疫病导致的爱尔兰大灾荒。所以说在欧洲,有很多土豆背后的历史,而现在这种作物也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部分的土豆并不是用来作为食物(tablepotato),而是用于工业加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更重视土豆,因为中国需要利用它开发出更多土豆食品,而这些加工品和欧洲完全不同。这些加工品相对会更便宜,而且更健康,比如现在在欧洲,食品工业在土豆加工品里加入了太多脂肪,比如薯条、薯饼。我相信在中国,人们会更加聪明,不会在加工品里加入这么多脂肪。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很看好土豆在中国的未来。
林啸:你觉得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土豆比起大米、小麦或者玉米如何?
Evert:如果土豆和大米比较的话,土豆的维生素C含量要远高于大米。如果能用恰当的方法烹饪土豆,那么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物。但是如果用不恰当的方式烹饪(比如油炸),就会有和其他食品一样的问题。所以在烹饪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脂肪摄入量。
中国一直在推动土豆产业的发展,不过有的时候也用了不太好的方式。几年前,我在中国发现了一件事情,就是富裕的省份要帮助贫困的省,其中一种方式是让贫困的省为富省生产种薯,我认为这样做存在隐患:这样会把土豆的病害也输出到其他省份,所以我认为种薯应该就近或者在邻近的产区生产。从政治上来说,每个富裕的省份要帮助一两个贫困省,但这么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风险,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晚疫病。我有另一个来自农科院的博士生Li Ying,她收集了中国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小种(导致晚疫病的病原),发现在不同省份的小种群体都不相同,这说明晚疫病害在不同地区间的传播较少。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使抗病的品种不会很快被克服。
虽然政府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但另一个问题是老百姓如何对待它,是否能把它当成主粮来吃?这是一个将来需要解答的问题。其中一个方案是不仅推动直接食用的土豆,同时生产土豆加工品,但问题是不要加入太多脂肪导致肥胖人口增多。
林啸:中国的土豆总产量是排在世界第一的。但是比起荷兰,土豆的亩产非常低,基本上低于荷兰亩产的1/3,你觉得这是什么造成的?气候、土豆品种或者是耕种方式?
Evert:这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我相信比起小农,大规模的农场会让种植变得更合理,比如更好的防治病害,更好的肥料管理等等。我相信职业化(professiona lization)非常重要,在大部分情况下,职业化和大规模的种植有所联系。这在中国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大部分小农不会快速地改变。
林啸:你认为新的植物育种技术(比如转基因、全基因组基因编辑、EMS突变、分子标记等)是否能促进土豆的育种,以及生产?
Evert:土豆是一种比较难育种的作物,当你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很多品种是一百年前培育出来的,比如在比利时,仅仅Bintje这个栽培种,就有超过60000公顷的种植面积。在美国,Russet Burbank和Atlantic等一些栽培种,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所以说大部分品种的改进,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的。现在也有很多新的品种,主要集中在三个性状,土传病害、晚疫病以及土豆质量。当你在改进这些性状的时候就会得到新的品种,这个过程中当然要合理地运用新技术,比如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等。不过转基因技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们最新的研究发现,当同时将三个抗病基因转入土豆里的时候,可能只有一种或者两种发挥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得知道到底哪个真正起到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政府是否批准,1997年,我们就有2500公顷的转基因无直链淀粉土豆因为当地政府不批准只能移除。所以我觉得这些新技术在土豆育种上可能比较难,不过在这些技术里,我觉得分子标记是最重要的,我也希望转基因技术能被更广泛地利用,还是拿晚疫病来举例,我们现在需要用非常多的杀真菌剂,但如果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一些抗病基因,或者通过RNAi抑制感病基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理论上这些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得到社会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