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毛
为孩子点赞是门技术活
●王小毛
“我真的一点儿都不喜欢画画。”子衿落座后,对我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是子衿所在中学的心理咨询老师,这是我和她第一次在学校的咨询室见面。那天,她刚刚结束油画课程,格子衬衫上沾了些油彩,肩上背着大大的榆木画架,颇有艺术气质。
“子衿,我听说你曾经得过很多奖,为什么突然就不喜欢画画了?”
“王老师,我从来都不喜欢画画,当年走进美术特长班,完全是个意外。”子衿向我详细讲述了她的成长历程。小时候,为了方便照看子衿,不让她乱跑,妈妈常把她放进一个四周糊上白纸的大纸箱子里,然后丢一支彩笔进去,时间一久,子衿就养成了在白纸上乱画的习惯。
子衿上幼儿园后,性格沉静,很少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做游戏或者玩玩具,经常拿着彩笔在本子上画画。子衿奶奶过生日那天,姑姑从子衿的书包里翻出了画本,大赞她有绘画天赋。于是,子衿4岁那年,被妈妈送进少年宫专门学习画画。这一画,就是10年。
“你和妈妈说过你不喜欢画画吗?”我问她。
“没有。在我很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喜欢,我妈妈会因为我送给她的画高兴得流泪,我爸爸每次回家都会把我的画珍藏起来。每次他们都说,我画得很棒。和亲戚们聚会,大家都称我为小画家,我那时候只知道,画画是一件能让我获得称赞、让所有人都高兴的事情。后来,我渐渐长大,不想再画。”子衿说完,默默低下头。
后来,家人帮子衿报名参加一个油画大赛,比赛前一天,子衿偷吃了妈妈的减肥药,引起腹泻,最终因脱水被送到医院抢救,差点儿危及生命。当然,她没能参加那次比赛。
得知子衿并非真正喜欢画画,我大概也猜到了她服用大量减肥药的初衷。我试探着问她:“比赛之前,家人一定都觉得你会夺冠,是吧?”子衿终于忍不住哭了,点点头说:“是的,他们都说我是最棒的,一定会赢,所以我很害怕,不知道如果我输了那场比赛,该怎样面对他们。”
我专门约见了子衿的妈妈。“我一直觉得我的女儿是天底下最棒的女儿。她很懂事,很乖巧,也很有上进心。”提起自己的女儿,子衿妈妈罗列一堆形容词,且意犹未尽。
“所以你会经常称赞自己的女儿吗?”我问。
“当然,我看过很多教育专家的书,说称赞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你只有不断地称赞她,她才能有动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子衿妈妈非常流畅地说出了一堆理论。她没有认识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不能全部照搬,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并要经过一系列细化深入的过程。
我告诉子衿妈妈,子衿根本不喜欢画画,她之所以画了这么多年,是因为所有人都说她画得好,虽然你们并没有告诉她好在哪里。而且画画已然变成了她向长辈们示好的工具,以及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她之所以在比赛前偷吃减肥药,是因为她渐渐长大了,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无力面对你们将一贯的称赞转为失望后的结局。所以,她逃避了。
子衿妈妈非常不理解,问:“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好,想不到反倒让她这样不快乐,那以后就不能称赞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孩子需要来自家长的称赞,只不过,家长应先修炼自己的点赞功力。
首先,要称赞过程而非结果。称赞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如称赞孩子是如何掌握方法、如何刻苦钻研。称赞结果,只会让孩子关注结果,称赞过程,才能强化孩子的过程意识。这个结果带来的荣耀只是一时的,而这些过程因素将作用孩子的一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拿来就能用的宝贵财富。
其次,作为家长,应帮助孩子减轻功利心。当孩子因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称赞后,就会产生某种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这件事后,他还希望家长能够继续称赞他。为了获得来自他人的称赞而去努力,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处事态度,容易让孩子形成较强的功利心。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努力去做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完善。
最后,切记对孩子的称赞不宜滥用。孩子在年幼时,多鼓励他去感受、认知这个世界,是可取的,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的心智日趋成熟,如若仍频频把“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挂在嘴边,则会大大降低称赞的含金量。家长们应该明白,称赞是一种激励性、导向性行为,而非习惯性行为。
一段时间后,子衿告诉我,她不会放弃画画,但只在她想画的时候才会拿起画笔,妈妈现在正在尝试,给她更大的自由与更多的自我选择的权利。不被称赞绑架的生活,真的很美好。
(摘自《人之初》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