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创作中教师编导意识与素质的提升

2015-10-31 04:22李欢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微课

李欢欢

摘要:“微”时代下,“微课”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新工具”。在教师创作微课的过程中,编导意识不仅可以使微课的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艺术化,更能丰富微课创作的思维与模式。如何将影视创作的编导意识融入到教师的微课创作之中,将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微课创作;编导意识;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73-03

编导意识

在影视节目制作中,摄像和编导是看似不同却又缺一不可的两个人物要素。摄像不仅要负责把画面拍好,更要配合编导,对画面的元素和摄像机运用得当。因此,一个好的摄像师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编导意识。这个所谓的编导意识并非盲目地掌握拍摄目的与主动性,而是要体现在对片子类型、预期的镜头风格、后期的剪辑要求、镜头之间联系的把握上。

编导意识对于节目而言,会对节目创作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产生影响,并最终使节目具备专业性、艺术性和传播价值。编导在开拍之前,要对节目内容进行全面理解,并掌握所要体现的整体风格。在拍摄过程中,编导意识主要体现在对拍摄技巧的熟练运用上,能够预判所要拍摄的场景,了解拍摄内容在整个节目中的地位,以及会对后期剪辑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节目的后期处理中,编导意识主要体现在镜头的组接技巧上。着重考虑如何借助音乐、音效烘托节目气氛,体现节目的意义。

微课拍摄与剪辑

伴随着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等概念的提出,微课一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听说课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教育应用。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针对不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既可及时巩固知识又能查缺补漏,不失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拓展延伸和重要补充。

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以简短的视频方式呈现,便于在Web 2.0时代的跨时空传播。而一个好的微课不仅是将教学内容原封不动地录制随后以视频呈现,而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安排,撰写适合于视频传播和数字化学习所需要的解说脚本,并统筹拍摄步骤和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后期剪辑、美化,然后形成一个具有专业性、传播性、可观赏性的精品微课。

编导意识在微课创作中的体现

虽然微课的拍摄与创作并非一定要遵循影视节目制作的规律,但从制作的角度而言,精品微课的创作流程与专业影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而教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人分饰两角,既要担当编导,具备编导意识,又要在必要的时候担任摄影师,从教育者的立场选取最能恰当表达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拍摄。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遵循影视节目创作的规律,拥有较高的编导素质,对微课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教师还是从事微课创作的相关技术人员,都需要对编导意识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将编导意识应用于创作始终,方能将微课的创作提升到一定高度,做出兼具教育价值、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精品课程。

编导意识在微课的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课讲课稿

讲课稿对应于影视节目中的解说词。良好的解说词对视频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微课的首要特点就是内容短小精悍。因此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明晰地阐述知识点,仅靠画面是不够的,区别于普通循序渐进式的讲解,微课的讲稿词一定要对内容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好的微课讲课稿,能够清晰地直指主题、烘托重点,自然承接整个课程内容的进展,吸引学习者,并体现创作者的用心创意。

目前,多数微课的开篇多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直接切入知识点。这种课堂展开方式,对课堂教学来说无可厚非,但对视频化的微课来说,直叙的方式不免会让观者下意识地认为此微课只适合相关专业的人学习,而会让非相关专业的人对此课程失去兴趣,这就限制了该课程的传播范围。因此,微课的开篇、正文、结束采用什么样的解说词,以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进行描述是教师在创作前期需要规划、修改、锤炼的重点。

2.微课的拍摄

到目前为止,微课的种类无就是为录屏和拍摄两种。录屏的画面多为由各类资料组成的PPT或其他课件,而在书面资料不充足或者说资料不能更好地表达知识点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自行利用手机或摄像机完成微课的拍摄。因此,掌握基本的摄影知识,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理解拍摄画面对内容表达和后期剪辑的重要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构图、色彩、光线是在拍摄中影响画面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往的微课作品中,画面的拍摄往往仅限于对场景的处理,如教师镜头的景别交替,从场景到人物的过渡等,表现中规中矩,反而使画面成了解说的陪衬,缺乏感染力。而在近年来优秀的微课作品中,创作者更注重画面的构图,善于利用画面的上下或两极平衡,产生稳定或者延伸的效果,给予观者一定的心理暗示。例如,在教室中,教师频繁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解说,在拍摄时,构图上多以黑板为中心,采用向心式构图方式,赋予画面延伸感。当然,除此之外,微课拍摄的构图还应注重线条对画面的影响,教师要学会使用不同的线条表达内容、情感和风格。

3.微课的剪辑制作

作为一种兼具教学性和艺术性的视听作品,除了注重知识内容的准确表达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以外,更应该注重剪辑手法所产生的影响力。而视听语言正是编导意识的重要体现。教育类艺术作品更应该对视听语言有最基本的理解和创新性的表达。微课的画面和声音代替了教师这一主体,成为判定微课制作是否得当的要素。对画面的合理组接与架构是一个微课能引起学习者关注的必要条件。目前影视节目创作中最常用的剪辑方式就是蒙太奇,当然,微课创作亦是如此。

微课创作中多涉及学生、知识点以及事件的讲解,往往会有具体的时间流向、情节、发展的因果等相互交错的内容,如果教师事先未对这些画面的表达有预期的设想,便很难通过剪辑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撰写微课拍摄的分镜头脚本,就能在制作中及时提示创作者如何合理地设计画面的组接,使其达到一定的预期。

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编导意识在微课创作中还表现在对声音、音乐、音效的把握上。真正优秀的微课作品,需要将音乐、音效与镜头和脚本放在同一层面上去重视。教师要掌握其中细微的差异,在后期剪辑时运用合适的音乐去烘托主题,强调重点。

教师编导意识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一般而言,微课创作者多为专职教师和与现代教育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微课的制作也多是对教学课堂、课件、资源进行有目标、有创意的视频化转换。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微课拍摄和制作,它势必要经历一个去粗取精、从简约到专精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审美性、艺术性、传播性的教学形式,即便它并不能从本质上代替课堂,但也必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而从知识点的设计、画面显示形态到剪辑手法的选择,编导意识的魅力会自始至终体现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

教师作为微课创作的主体,该如何通过教学和微课创作实践去培养自己的编导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亟待探讨的一大问题。在此,笔者通过自身微课创作的经验和对编导意识相关知识的积累,就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仅供教师们参考。

1.观念的融合

拍摄与剪辑是影视节目创作和微课创作的两大环节,因此,微课拍摄的关键就是将影视创作的艺术和教学技术相结合。一方面,微课本身就是视频化的课堂呈现,拍摄和剪辑手段的介入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另一方面,微课也并非只是简单的授课过程的原本录制,这和影视作品一样,都需要有技术和艺术的双结合。它们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影视手法是形式,教学是内容,内容通过影视的手法去表达。所以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效果,在拍摄创作中,编导意识与素质的提升,就要拥有基本的融合观,即凸显教学技术、依附影视艺术手法。这也符合教育美学的特征。

2.理论的突破

用影视艺术突破教学技术的悖论。不同专业类型的微课都具有它独特的适用范围和传播领域,这也是影视艺术与教学技术融合的前提和着力点,即因材施教,物尽其用,因地制宜。

在教学实践中,甚至于具体到微课拍摄与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悖论:原本想借由技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却不曾想在视频化转换过程中,内容并未得到释放,技术反而奴役了内容。教育界曾将这种技术反向牵制教学的翻转漩涡现象称为教学技术的价值悖论。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的微课拍摄与制作中教师一方面很肯定地想要用技术促进教学,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技术瓶颈而难以实现所预期的理想效果。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想要改变或者超越这种价值悖论,其根本途径依然需要借助影视艺术来突破教学技术的禁锢。

那么,如何将艺术融于技术将是教师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当然,仁者见仁,相信每位教师在这一点上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因为,每一门课程除了宏观的把握,还需要有微观的教学设计,包括对教学对象和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课程最终展现方式的判断以及与之相辅的课程评价体系。例如,有些课程要偏重于讲授环节,将知识点更为清晰地表达出来,而有些偏重于实践的工科类课程则需要借助更多的演示或者练习游戏等环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此种种,都需要考虑该课程所适用的范围和独特的传播领域,然后将艺术元素与形式融入其中。

3.知识与技术的提升

如果融合观能够开启教师的编导意识思维,理论上的突破能够启发教师权衡技术的利弊,那么真正能够决定课程好坏以及教师综合素质高低的关键问题必然是教师在知识和技术上能否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除了要掌握课程知识,更需要他们在课堂之外去探索和学习影视编导意识以及教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真正了解影视语言的特点和作用,才会知道自己的微课该用什么样的影视艺术去更好地表现。只有不断学习与影视相关的专业软件,才能找到最适合微课呈现的工具。

总之,从微课讲稿脚本的设计,到课程的拍摄手法,再到后期镜头的剪辑,甚至于音乐音效的点缀,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充分具备影视艺术的编导意识。正所谓熟能生巧,相信在一次次的微课创作实践中,教师一定能感悟到编导意识的重要性,并能够不断突破自我,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学生自然也会因此而受益。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2]冶进海.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编导意识[J].东南传播:务实探索——新闻采编,2013(03):03.

[3]于翠翠.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J].教育科学,2013(4).

[4]高鑫.技术美学(上)[J].现代传播,2011(2).

课题类别: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南京城市职业学院2015-2016年度校级科研规划课题。

项目名称:“新常态”教学重建中微课创作与数字媒体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微课
数学习题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微课在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基于微课的构建与应用的初中数学教学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研究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