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曙辉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自然想到张云乔和他1933年创作的大型油画《血战宝山路》,自然想到15年前已90岁高龄的他重绘多幅《血战宝山路》的往事。
张云乔,是1981年2月23日广东省政协四届三次全会前增补的广东省政协委员。1999年夏天,我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工作后我们才相互认识,从此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他的斐然成就和高尚人格,让我肃然起敬,并成为我人生的楷模。
怀着追思的心情,2015年4月1日上午,我拜谒了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陵园。进入陵园大门约20米向左转,就到了“先烈纪念馆”。在纪念馆里西侧一面墙上,张云乔于90岁高龄重绘的油画《血战宝山路》展示在人们眼前。我在这里站立了许久,默默向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致敬,同时深深缅怀张老。
张云乔,1910年8月29日(农历)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长河镇(现为慈溪市长河镇)。1927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转入上海新华艺术学校西洋画系直至毕业;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进步电影《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夜半歌声》等的置景美工设计均出自他手;他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的吟唱人之一,还参加了珠江电影制片厂的筹建。1937年,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他弃影从商,陆续创办了“中一机械厂”和“一中制烟厂”,以一名烟草实业家的身份资助党的事业,积极支持抗日救亡斗争,同时为中国卷烟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中国烟草业誉为“金叶先驱”。
《血战宝山路》,最初是1933年张云乔以“一·二八”事变抗战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油画(长13.3米,高5.3米)。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又称“一·二八”事变。当年为纪念此事变,在上海修建了“一·二八”纪念堂,同时还向广大美术工作者公开征稿:绘制一幅反映“淞沪会战”真实情况的巨幅壁画。
那时,张云乔才23岁,他怀着满腔的爱国激情,绘制了《血战宝山路》的小样应征并中标。他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一场景,因为它在整个战役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二八战役中有吴淞江湾激战,有庙行浴血,为什么会偏偏选择了宝山路的巷战呢?原因有二:一是敌人轰炸的重点是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涵芬楼)珍藏有宋版、明版以及乾隆时期缮写的四库全书等达百万册,这些古籍图书,都是无价的国宝。商务印书馆担负着出版全国通用的学校教科书的任务。日寇破坏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的目的,不单单是要毁坏几栋建筑物,而是妄图消灭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其次,我选择画宝山路,这里还有一个秘密:我有一位名叫张鼎炎的同乡好友,在乡间时,他经常宣传共产主义,因此有共产‘阿炎的绰号。他是商务印刷厂的工友,也是当时工人纠察队的队员,他曾悄悄地告诉过我:上海共产党的地下总部,就在东方图书馆,领导人叫周恩来。此事一直深深地埋在我心底,我认为那里就是中国革命的希望和未来。”
1933年8月10日纪念堂揭幕,仪式简单而热烈。张云乔回忆:“当时,我的老师刘海粟先生也被邀请参加。他看了我的壁画后,拉着我的手,亲切地说了一番心里话,他说:‘我过去在学校里,曾经对你们说过,艺术是清高的,以唯美为主要宗旨,没有必要和政治发生关系。现在看来,国难当头,艺术应该为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存亡而奋斗。你做得对!”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入侵上海,纪念堂、园、亭、画俱毁。张云乔痛心不已,念念不忘。
时过境迁,1996年11月的一天,张云乔得知上海要筹建“淞沪抗战纪念馆”,十分兴奋,凭着记忆重画了一幅《血战宝山路》的草图,在《上海滩》杂志上发表并得到奖励。于是他在自己16平方米的书房里腾出半壁墙,开始了创作,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完成。有趣的是,上海档案馆的陈正卿在上海福佑路旧货摊上觅得一幅旧照片,照片的背面有摄影者题注:“一·二八纪念堂之壁画淞沪抗日闸北之战,画面布满战争空气,展现当时十九路军之勇猛。画长40尺,高16尺,为年青画家张云乔所作。卡尔登摄。”卡尔登是张云乔的好友杨霁明。陈正卿后来读了张云乔在《上海滩》杂志的回忆文章,方知这是张云乔原作的照片。他把此照片翻印后寄给张云乔留念。原作和新作对比,竟然相差无几,而原作和新作时隔已有六七十年之久了。
从1997年至2001年,这位耄耋老人连续绘制了四幅油画《血战宝山路》,并先后分赠给上海宝山临江公园内淞沪抗日纪念馆、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陵园纪念馆和美国旧金山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张云乔说:“有人问我,为何执意要展出《血战宝山路》呢?我是90多岁的老人了,几乎走过了一个世纪。看得多了,经历的多了,想的自然也多了。到了我这把年纪,名与利对我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健康。可即便以健康为代价绘制这幅画,我也在所不惜。因为我只希望让后代能永远记住‘一·二八这场伟大战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就在这个时期,时年30岁出头的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的女画家毕惠华,被张云乔的精神和行为感动,志愿与张云乔合作重绘《血战宝山路》。
2002年1月25日上午,张云乔应邀到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陵园,参加“一·二八”抗日70周年纪念会。他的油画《血战宝山路》在展览厅挂出,次日《南方日报》发表长篇报道,题目是《耄耋之年激情重绘爱国画卷》,并有大幅照片刊出。文章是这样描述的:“街心,沙包壁垒横列当中,战士们正在向敌人瞄准射击,几支小分队跃出战壕发起冲锋;正面,来袭敌军弃甲曳兵狼狈溃逃,军车瘫痪起火,太阳旗遗落地上;后方,男女老少,前赴后继,箪食壶浆,支援前线;空中,弹雨纷飞,硝烟弥漫,敌机肆虐;下面,商务印书馆等建筑在敌军炮火和敌机狂轰滥炸下满目疮痍,烈火熊熊……这就是1932年1月28日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伟大壮举——淞沪抗战闸北战场的纪实写真,而这一幕正跃然大型油画《血战宝山路》的画卷之上。这幅被誉为‘有形之史,无声之诗的画作,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
当我缓慢地离开纪念馆走向纪念碑时,远远看见一群人张开一面绘有中国共产党党徽的红旗,正在集体合影。我下意识地用照相机拍了下来,这时,张云乔的声音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只要灵魂在,这个民族就不败。只要灵魂在,这个民族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