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之光

2015-10-29 12:59何真
中学生天地(B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默斯莉娜约克

何真

美国作家似乎不太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青睐。20世纪以来,在总计100多位获奖者中,美国人只有11位。对比美国在这100多年里,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呼风唤雨,强势的文化输出几乎无所不能,11座奖杯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成绩。

大概欧洲的评委老爷们看待美国的作家,有点看暴发户的心态。像我们眼瞅着某个新兴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了,却要冠以“文化沙漠”的称号,提醒这个城市不要把尾巴翘到天上,底蕴还差得远呢一样。当然,在美国“暴发户”里,欧洲大老爷们还是相当敬佩其中两位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算一个,我今天要给同学们介绍的威廉·福克纳算另一个。

海明威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这一专栏里,我也曾经介绍过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威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只写出这浮现于水面上的八分之一的故事。另外的八分之七,作者对此不着只言片语。这样写作,你说牛不牛?

海明威这种大神,一般人是模仿不来的。不信下次老师要你写篇作文,你用“冰山理论”创作一下试试。海明威读得越多,只会让你作文的得分更低。那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看了立即涨分数的小说呢?如果各种“作文指南”已经令诸位产生抗体的话,我推荐福克纳的《八月之光》。

该怎么形容这本小说呢?如果说《老人与海》是一个形容枯槁、精神倔强的老头,《八月之光》就是一位充满生命力、期待一切也能包容一切的年轻妇人;《老人与海》用寥寥几万字写尽老人的一生,《八月之光》发生在10天里的故事,作者驱策了27万字去描摹;《老人与海》大巧不工、大智若拙,《八月之光》则浓墨重彩、栩栩如生。

《八月之光》结构复杂,故事的主线由三个人物的经历交织、穿插而成。农村姑娘莉娜与情人相恋,被抛弃后怀着身孕独自踏上了寻找情人的旅程;克里斯默斯,从小被送进孤儿院,因为被怀疑是“黑白混血儿”,受到社会种种虐待;海托华,自幼崇拜祖父,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甚至执意来到祖父丧命的地方,做一位教会牧师。

三个人的命运在美国南部小镇杰弗生镇短暂交汇,莉娜再次被情人抛弃,她凭借与生俱来的宽容和仁慈,生下孩子并找到真爱。海托华为莉娜接生之后,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克里斯默斯因为不堪社会的敌视,杀死了寄宿屋的白种主人,最终被镇上的白人们公开处死。

我这么简单描述一下,似乎把福克纳的代表作,描述成了脑残编剧的思路。其实福克纳下笔是颇有深意的。克里斯默斯(Christmas)在圣诞之夜遭人遗弃,他来历不明,受尽屈辱,最后在众人的注目下承受酷刑死去。评论家们指出,克里斯默斯其实是耶稣受难记在现代美国的翻版。

莉娜的故事虽然篇幅比重较小,却构成了故事的主线。她因为意外受孕踏上旅程,很容易让西方的读者联想到圣母。更重要的是,莉娜对于人生的境遇有着超脱的感悟,任何艰辛似乎都不能在她心底激起涟漪。等婴儿出生之后,她费尽力气找到孩子的生父,对方几分钟后旋即撒谎再度逃离。莉娜“心甘情愿”放他走掉,只是发出了一声叹息,“现在我又只好动身了”。莉娜与其说是福克纳塑造的一个人物,不如说是他有意运用的一个隽永象征,象征的是美国南方社会里亘古不变、坦荡无忧、朴实无华的自然人生。有人说,所谓“八月之光”,就是莉娜的人性光辉。

然而这些并不是我介绍给同学们揣摩学习的。说句实在话,微言大义是福克纳这类作家的题中应有之意,否则写什么严肃小说,获什么文学奖呢。我想说的是写作的方式和技巧。戏法人人会变,境界大有不同。我们已经看过海明威是怎么变的,我们再来看看福克纳。

莉娜和克里斯默斯无疑是《八月之光》的主角,他们人生最华彩的乐章,同时发生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间(10天)和空间(杰弗生镇)里。然而两人并没有交集,他们无须认识也的确互不认识,在故事里擦肩而过。但福克纳从小说主题、人物遭遇、事件、行动、用品、话语、意象等细节描写上,巧妙地大量采用了对置、对位、对应、反衬等手法,构成了不同线索之间的契合与张力,维系了小说的整体结构。

比如说,莉娜和克里斯默斯都是孤儿,曾被另一家收养,最后都以越窗的方式逃走;在同一个星期五,莉娜搭乘马车怀着希望去会见情夫,朝杰弗生镇悠缓地前行;克里斯默斯却心怀杀机地消磨着时光,等待夜幕降临去行凶;莉娜来到杰弗生镇的一周正是克里斯默斯逃离该镇的时候;莉娜的婴儿在星期一诞生,克里斯默斯却在这一天惨遭杀害。

在谈到《八月之光》的创作过程时,福克纳说:“除非像惊险故事那样沿着一条直线发展,否则一本小说只能是一系列断片。这多半像是装饰一个展览橱窗。要把各种不同的物件摆放得体,相互映衬,需要有相当的眼力和审美情趣。”

为了打造一个内涵丰富的“展览橱窗”,以便于诸多人物的经历交错上演,福克纳甚至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人类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绕口的名字来源于契卡索印第安语,意思是“河水慢慢流过平坦的土地”。简单说,“约克纳帕塔法”是一块作者心目中的土地。福克纳一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75个短篇故事,其中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均以这个虚构的王国为地理背景,《八月之光》里的杰弗生镇也位居其列。

福克纳甚至绘制了一份地图,这个虚构王国位于密西西比州的北部,北与田纳西州交界,在约克纳帕塔法河和塔拉哈奇河之间,杰弗生镇是它的中心。画完了,作者在地图上标明,“唯一的拥有者和业主:威廉·福克纳”。作者发癔症到这样的程度,读者也真是醉了。

与海明威的简洁相比,福克纳可谓话痨。同样一件小事,海明威说九个字“绳索在身上留下伤疤”,福克纳就会调转笔头,另写六至八章,洋洋洒洒十数万字交代该伤疤的来历,然后再回到故事主线去。作家莫言说:“读了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原话如此,不是我编的)作家略萨曾说:“福克纳对小说结构有很大的创造,他是第一个让我一边看小说一边记笔记的作家。”(不记笔记,可能会忘记主线情节)作家马尔克斯对“约克纳帕塔法”也相当入迷,《百年孤独》里的海滨小镇马孔多,明显是将“约克纳帕塔法”移植到了南美。

既然人物如此鲜活地存在于“约克纳帕塔法”,福克纳描写起他们来,可谓手到擒来。事实上,《八月之光》里每段文字都是教科书级别。福克纳写克里斯默斯个性怯懦的养母,“‘他爹’,她叫了一声,两人谁也没瞧她一眼。他们也许没听见,或者她压根没发出声音。”写莉娜的流浪汉情人,“大家都明白他像只蝗虫,只是靠这片国土生存。看起来他一直东游西荡,现在已经凌乱散落,只剩下一个透明的轻飘飘的空壳,毫无目标地随风飘荡。”

福克纳还善于为他笔下的人物撒谎,不是说他直接写出人物的谎话什么的。比如他描写莉娜踏上毫无希望、不可能达到目标的寻找情人的旅途,文中却处处是充满希望、随时能找寻到幸福的描写。作为读者深入体会到,文字是经过莉娜心灵的折射,经过篡改后再传递给我们的。这些细节非常精妙,不易描摹,留待同学们自己慢慢体会吧。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中,福克纳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他的小说是相对好读、好懂的。这大概是美国文化带来的一个好处,因为福克纳时刻都在考虑,市场是否能接受他的作品。他本人还长时间担任电影编剧,熟悉大众的审美口味。

一本小说,粗读感觉愉悦,精读大有收获。作为读者,还奢求什么呢。

猜你喜欢
默斯莉娜约克
复苏的母性
泰国渔民在海滩边捡到珍贵龙涎香估值226万元
安吉莉娜的生日
约克水生态中央空调全新上市
安吉莉娜的冰上芭蕾
美国的诞生(十作)·约克镇大捷
复苏的母性
约克的硬实力
剖析《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命运
浅析《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