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祥
摘 要:资金匮乏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主要困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抵押品不足、信息不对称造成正规金融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缺少明确的身份认证和风险控制手段,内部资金互助形式的融资功能有限。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非正规金融融资功能有限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陷入“融资困境”。本文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特征、供给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即期金融对接模式以及中长期制度设计两种衔接模式,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匮乏的困境。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供求衔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和制度创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和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具有天然的内部资金互助特性,外部金融支持也与企业等其他经济主体具有本质的区别,如何实现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特征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各地农民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从注册情况看,分为没有参加各类注册、参加工商部门注册但注册形式为非法人形式和参与工商部门注册且注册形式的法人的三种形式,其中没有参加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比最高。但不管那种注册形式,与传统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具有天然的信用互助职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外部融资给予适度支持,缓解其融资难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演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内源融资约束,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从社员之间博弈关系看,异质性导致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结果导致资金互助囿于有限的农户资金规模、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金融专业知识,甚至社员之间互不信任、生产周期的同质性而不愿加大资金互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动态性。信息是交易双方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交易双方如彼此了解掌握对方生产经营信息,供给需求双方可以在这个信息基础之上做到彼此匹配,有效地完成交易,实现共赢。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形式看,具有很强的“地域依附性”,通过同质性生产合作,双方所面临的是长期的、发生在各个方面的重复博弈,社员之间的经营能力、人品道德、历史行为及口径等软信息相互间是透明的,从而降低合作社社员间信用互助风险。近年来,随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社员范围呈现扩大化、分布广等趋势,社员“地域依附性”下降,信用合作信息优势降低。
(四)社员产品流与资金流流动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平台。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看,经营领域涉及种植、养殖、林业、植保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等各个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合作社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合作社社员一般实行产品和资金委托合作社进行运行的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具有产业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这就为信用互助和外部融资的对接提供了较高的风险保障,同金融机构对单个社员贷款相比,不但信息透明度较高,而且有资金流作为保障,融资风险大大降低。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供给现况与存在问题
在将单户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过渡的过程中,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上升。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必需寻求稳定的资本来源,但是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高度稀缺,大部分小农均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
(一)内源融资先天缺失
内源融资方面,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以及投票、异议、退出等权利,结果导致合作社资产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从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组成情况看,绝大多数能符合这一要求,保证了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民整体经济实力不高,也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实际投入水平偏低,大大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以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整体出资额最少的只有0.5万元,最多的达200万元,平均出资额为45.55万元。其中,有32%的合作社出资额不足10万元;而出资额超过100万元的,仅占16%。具体到人均出资额来看,平均为4129元,最少的仅几十元。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成员,只要出资几元到几十元就可加入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甚至不出资也可以成为成员,这无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雪上加霜。
(二)金融供给面临多重制约
1、机构约束。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服务,而在农业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中,对实体性合作社按照农村小企业贷款政策执行,对服务型合作社按照农户小额或大额贷款政策执行,实质上也是将合作社排除在外,没有将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看待。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业务以农户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为主,没有能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2、方式制约。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小额农贷模式,即借鉴小额农贷模式形成合作社农林畜牧等伞形产品体系,以合作社社员为对象,对其进行动态授信,贷款利率执行小额农贷利率。二是合作社发起人贷款,融资规模严重依赖于这部分“合作社发起人”的资金实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么不给合作社放款,要么仅向这部分具有资金实力的合作社发起人放贷。三是企业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程序完全按企业贷款模式进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真正意义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政策还未制定,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难度和面临风险的评价,降低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
3、风险成本约束。首先,合作社以农业为经营对象,农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受自然和市场不确定性影响风险高。其次,合作社缺少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而且难以找到愿意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的组织或个人,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高使得其惜贷和慎贷。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分散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筛选、评级并转化为金融信用的载体的成本高,成为银社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其更青睐于农村的优质大户,很少主动深入合作社,导致银社信息不对称问题未得到解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即期对接模式与中长期制度设计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看,信用互助缺陷加大了对外融资需求的依赖,而农村金融体系产品与信贷政策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有正规金融对接存在问题,因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需要实现与银行的有效对接。
(一)金融机构功能衍进:即期融资对接模式
1、打包授信模式。根据合作社社员生产相对趋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银行贷款支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集合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贷款对象,统称之为打包授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选择发起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银行高度认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银行授信管理平台和社员融资服务中心,由发起人确定授信社员组成,由符合条件的社员组成授信组合体,由金融机构对组合体进行授信,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后,由合作社作为运转资金在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使用,必要时通过抵押等措施进行增信。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信息的对称性和内部信用筛选机构,降低贷款风险,解决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交股金而无法开展内部资金互助现状。可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短期融资需求。
2、“合作产业链”信贷模式。从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看,以农民合作社形成的合作产业链拓展了农村地区的有效信贷需求,与传统农户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业链融资模式对于处于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最主要的抵押是其经营的农产品,银行在对产业链相关的资金流、物流有效监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对合作社进行贷款,由上游企业根据其与合作社之间的供货合约制定相应的贷款额度并控制贷款风险,产业链融资使得合作社的动产农产品具有可抵押的特征。抓住“供应链”这一核心,跟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资流、现金流,既提高了业务效率,又降低了信贷风险。
3、委托贷款合作模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融资形式看,虽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小,处于自发、探索与模仿阶段,相对外部金融支持,具有自身的地缘、人缘、亲缘,具有甄别中小贷款者资信状况的信息优势。因此,可以设计一种正规金融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信息的合作模式,即正规金融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合作模式,正规金融提供资金,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据其确定的贷款要求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在帮助正规金融实现一定贷款收回率的前提下,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和管理费。通过融入合作社,可以发展内部融资互助方式取得支持,对银行而言,通过委托贷款,可以批量发展客户群,省时省力地发掘新的信贷市场机会。
4、转贷款合作模式。与委托贷款模式中正规金融全部承担贷款风险不同,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把贷款风险转嫁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金融以优惠利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选择贷款对象进行放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自有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以取得正规金融的优惠利率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对中小贷款者的全部风险,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扩展了信贷渠道,降低了客户集中度,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规金融取得优惠利率贷款解决了自有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中长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制度选择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能充分利用地缘性的信息优势,通过互相监督,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比银行更好地解决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存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服务社员的水平和意识,提高社员的综合比较收益,以此换取社员入股资金或闲置资金存入合作社,增加互助资金来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合作,发展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融资需求的,在充分发挥“内部功能”条件下解决“内部失灵”的内生性融资。二是要在创新商业性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于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政策性或准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融资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及时摄取“外部资源”,有效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些特有的金融梗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优势,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与资金合作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相关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提高发展能力和潜力,建立起长期、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起步、生存、成长全过程的扶持策略,充分发挥其生产合作融合信用合作的比较优势。
完善法律环境机制。建议以明确具体的以法律等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给予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改进经济环境机制。一是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补贴,通过给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优惠政策,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二是建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贷款担保。三是要加强对信用互助功能的正确引导,继续把生产合作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基础,提高信用合作的稳定性。
建立合作引导机制。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正规金融支持之间的联运平台,加强对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信用互助服务水平和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与合作半径,降低信息积累成本和信用互助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40-43。
[2]郑丹,大岛一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匮乏现状、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1,(4):76-79。
[3]黄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及金融支持—对湖南156家农合社及94家基层金融机构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1,(8):116-118。
[4]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杨玉娟,郭璇,丁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166-167。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of Financ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WANG Shixiang
(Wuzho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Wuzhong Ningxia 751100)
Abstract: Lack of funding is currently the main difficulties faced by most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China. The shortage of collateral for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themselves and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banks and cooperatives lead to the high cost of financing and difficulties in formal financing. In addition,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re also short of clear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and risk control means, and mutual financing function of their internal funds is limi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sufficient formal financial supply and limited financing function of non-formal finance,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have been in the financing dilemm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financing dem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upply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wo connection modes, that is the connection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nd the immediate finance, and medium and long term system design, to ease the plight of lack of fund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financing; conne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责任编辑、校对:张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