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地跑” 是“互联网+农业”成功的关键

2015-10-29 13:59田丰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32期
关键词:农资创业者产业链

田丰

近年,很多行业一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都会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继而进入一个“野蛮式”生长的周期。从早期的垂直电商、团购网、传统行业O2O再到如今的跨境电商等,都在短时间内成为“风口上的猪”,得以平步青云。但唯独农业这一中国最大的传统产业,却很难轻易依靠互联网模式迎来井喷式的增长。其中原因有三:

原因一,风险大、难度深、对创业者要求高。以农业电商为例,它与农产品电商有很大不同,农业电商聚焦于农业产业链上、中游环节,受众为农民,农民在农资需求上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土壤成分多样化、生产者分散等问题,使得农业电商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远大于农产品电商,对农业没有深刻理解和潜心经营态度的创业者,很难轻易涉足这个领域。

原因二,模式单一,整合产业链资源能力不足,难成气候。虽然我国农村网民达1.78亿人,占总网民数的27.5%,但互联网思维尚未真正渗透到“三农”中来,生产思维方式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很多农业互联网创业者也是如此,虽然创业者将互联网融入了农业,但大多模式单一,后期整合产业链资源的能力也严重不足,导致盘子太小难成气候。

原因三,产业链环节中“槽点”多,执行难。这一点最重要也是最难突破的一点。其实农业生产与当下其他实体产业的艰难是相同的,生产、营销和配送每个环节都是一道艰难的坎,执行过程中的细节“槽点”更是难以被轻易发现。所以,农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致使有很多工作必须下沉至田间地头一线去发现、执行、试错、积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农业互联网服务尽量扁平化,执行“贴着地跑”的策略进行一一化解。

当前,“互联网+”行动计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据统计,目前涉农网站发展到3万多家,涉农电商4000余家,“互联网+农业”模式也较复杂,但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全方位、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

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虽然在当前的一段时期内,这三种模式将共存,但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信息、农技、金融、物流等先进生产要素渗透到农资流通、农产品交易、农技服务、农业金融与保险、农村物流等各环节,将互联网的所有属性及功能与整个农业生态体系的环节全过程、全要素、深度地融合,才能打造完整意义上的“互联网+农业”。传统农业信息不对称、流通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来倒逼解决。

但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与农业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思路下,由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要做到“中心下移”,要把功夫真正地做到土地上,贴近农民,这样才能获得更牢固的发展根基。以农资电商平台“云农场”为例,至今已建立了数百个县级服务中心和数万个村级服务站点,覆盖山东、河南、江苏、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十余个省区,服务土地面积近3亿亩,这些如毛细血管的村级服务站有效地渗透了最上游的农业市场,零距离贴近了一线农业生产土地,帮助农资销售商“一站到底”下沉到农村终端市场中,另一方面这些站点还手把手地帮助农户,并直接在平台上推广正规厂家的正牌产品,大大降低了农资采购的成本,提升了农资采购的效率与质量。

引用电视剧《老农民》里牛大胆的一句话:“农民,就不能干离开地的事”。做农业最忌讳心浮气躁,无论时代与技术发展到任何地步,农业的根本始终在于扎根于土地。这也是云农场执行“贴着地跑”策略的座右铭。这要求创业者必须怀着对农业敬畏的态度,潜心耕耘。任何企业做农业都如耕种脚下的每一亩田,若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也出不来好的果实。

猜你喜欢
农资创业者产业链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产业链春之奏鸣
互联网创业者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