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姐跑路记

2015-10-29 14:43夏心愉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5年6期
关键词:资金银行

夏心愉

贪婪让人盲目,即便是像孙姐这样熟知金融理论的专业人士也不例外。

土豪戏

在澳门某知名赌场长长的扶手电梯上,下楼的孙姐和上楼的某“圈内人”朋友正巧遇上。孙姐眉开眼笑、大呼小叫,麻利地从手提包里翻出一沓钱,下了电梯又转向对方的电梯,噔噔噔追了上去,用特别高的调子客套了几句后,就要对方收下红包,说那是新年“利市钱”,可以开运。

这一幕看得我哭笑不得。孙姐,在东部沿海城市明里干着担保公司,暗里干着放钱赚息的生意,其中不少放息远超同期银行利率4倍,因此也就是个高利贷生意。去年一整年孙姐都在煎熬,由于放出去的钱坏了好几笔,因此在融资端,孙姐也欠债累累,就怕债主逼债或起诉她。

虽然不知孙姐具体欠债数目,但她的手头早已不宽裕,澳门之行她也并未像自己说的那样豪赌豪赢。

那为何还主动散财?别过朋友收敛了笑容的孙姐说:“和你们媒体一样,打个广告做个宣传,刚刚那笔就当广告费。”

原来,这是公关伎俩。自从资金链告急,“江湖”上就有对她的不利传言和各路打探。就像高管突然涉案的某知名股份制银行,要紧急应对负面舆情、暗中布置各基层行防挤兑风险一样,孙姐也有她的防“挤兑”方案。

孙姐指了指自己锁扣锃亮、荔枝纹清晰的皮包,与之交相辉映的Vertu手机和陀飞轮精确摆转的腕表。做资金的,除了他们自个儿脑袋里印着一张资产负债表,没有人能真正看清他们的身家。就像孙姐,哪怕是借,都要继续开好车,只有这样,才能让金主们以为她的身家还在。

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现在还没人起诉我,他们都在互相盯着,打听着我的情况,只要有一个债主踏出第一步,后面的全部会跟上,谁都会怕自己下手慢。到时候我就玩完。”

孙姐的描述让我想到了一个被吹胀的气球,一根细针可以刺爆全局。

其实,这两年行走业内,这种债主们集体虎视眈眈却又集体按兵不动的局面,我已屡见不鲜。还常有银行分管人士在圈内游说:“只要不曝光,我们都有‘时间换空间的机会,一曝光,银行肯定一哄而上一起动手,铁定坏账。”

在这种张力下,孙姐几个月前已经来过一次澳门。那次她在微信朋友圈里放了不少显示自己逢赌必赢和“败家娘们”购物形象的照片,并且带了豪礼回家送圈内朋友,为的就是裱糊自己的身家,迷惑那些虎视眈眈的债主们。

“我都不急你急什么,我是欠你两千万元,但老张欠我四千万元,下月初就还了。”孙姐曾这样气定神闲地跟一讨债上门的朋友说。

而刚刚电梯偶遇的朋友,是孙姐资金圈里的一个“碎嘴”。这对孙姐来说,是个“投放广告”的好标的。

钱是用来生钱的

演“土豪戏”之前的孙姐,一直到2013年,都是成功的。她多年的商场进退跟着货币政策大势步步为营,每个选择都踩在了节点上。

和很多民间资金客不同,孙姐是正规军出身:名校科班毕业就进入了国有大银行,从小跟班一路干到支行副行长。随后踏着货币大投放和城商行跨省经营、招兵买马的节奏,孙姐跳槽去了一家小银行,在新东家明显灵活于大行的绩效薪酬和靠创利提“费用”的管理体系下,孙姐带在身上的存贷款关系户便是“摇钱树”。

城商行跨省经营,头几年的规模比拼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这事尤为重要。不过,跨省而来的它们,实际却缺乏和本地企业合作了解的根基。双重压力之下,诸如“三材”贸易类企业这样的融资额度大、利息上浮多、还肯配合银行“以贷转存”等能快速提升业绩的业务,便成了法宝。孙姐的做法也不出其外。

不过,她终究看得清,一旦货币政策收紧,玩着“十锅九盖”的企业必将原形毕露,资金链告急。而这个时候,留在银行就要为自己的烂摊子收场,不如办个民间金融机构,还能靠银企的危难发财。

更何况,干过两家银行、带出了一批手下的孙姐,有的是行业人脉关系。这些都是她经营担保公司的渠道资源。于是,在短暂的离行审查以后,孙姐自2012年进入民间金融行业。她的公司在当地多家银行都有一两间“合作支行”,她和支行长的关系也相当铁。

从此,孙姐游走于银行、民资与企业之间,“钱生钱”似乎轻而易举。

明面上,孙姐的公司有一块正儿八经的担保牌照,为一批贸易类企业的银行融资做担保,主要靠房产“二押”(余值抵押,银行一般不接受余值抵押)模式做风控,赚取3%~5%的担保费。

但暗地里,高利贷才是好业务。孙姐的公司有相当比例的放贷业务,是给企业客户的银行续贷做“过桥”。而孙姐精准掌握着贷款银行(不少本就是担保公司的合作银行)是否对续贷进行批复的信息,因此不但风险小,收益还大。

甚至,凭着和支行们的良好关系,她还可以左右贷款放下来的时间,让银行人士帮忙拖延,以便她能赚到更多天的利息。

吃息得有本金,孙姐的钱从哪里来?

一是靠保证金“抽头”,这几乎是担保行业中公开的秘密。对一些获贷困难或是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客户,孙姐会留下对方融资的20%~30%作为所谓的“保证金”,其实,就是她雁过拔毛获得了一笔免费资金。

二是民间融资。这一路径下,孙姐的资金成本是月息2分,但放出的资金利息均高于月息3分。当然,这样负债成本较高,所以孙姐并不欢迎长期资金。

第三,孙姐自己手头还掌握着若干贸易类壳公司,专门用来和担保客户们形成联互保模式在银行贷款(联互保+担保公司担保模式)。

2012年,孙姐从不缺资金,“银行都追着我放贷。”现在回头想来,是环境造就了孙姐的“富裕”——银行还有额度、中小企业还有需求,但大家都怕了。

孙姐所在的城市,自2012年初便开始了钢贸风险,此后蔓延到木材、水产等贸易企业,一众银行开始发风险提示,忙不迭地收贷,对新增贷款暗中实施多个行业禁入政策。而这些,可都是银行从前消化大量信贷额度的地方。endprint

另外,从我接触到的银行基层业务情况来看,当时旧有的放贷思路式微,曾经受宠的行业和一些诸如货押、联互保纯信用的贷款模式被证明高风险。然而,旧的破了新的却还没立。即便市场上一大批中小企业仍然缺钱,银行们却并没有创新出好的贷款模式来对接。

除了一贯的抵押物依赖,利用孙姐这样的民营担保公司增信,也算是一种上级银行还能批得下来的模式。结构性失衡的局面下,支行长们需要孙姐。

在孙姐办公室,我还曾遇到过银行人士,他们前来拜访就为求孙姐帮忙贷点款出去,因为行里信贷额度多出来,贷款放不出去没业绩。

巧姐难为无钱之商

或许一路顺风顺水,让孙姐的金融嗅觉不再灵敏。她未料到,2012年银行们尚且认可甚至依赖的民营担保模式,一年多以后也上了内部风险预警名单。

或许是和几名支行长的关系太铁,让孙姐掉以轻心。她未料到,从总行一路布置下来的信贷政策转变,会让她的计划不受控。

或许是2013年手头资金一多,头脑发热,孙姐开始了短贷长投的不归路……

天若欲其亡,必先令其狂。比违约风险更狰狞致命的往往是流动资金断链。

2013年,孙姐的担保公司接连投出三个项目,有收烂尾楼、也有买公司股权等上市,都是两三年里变不了现的项目。那时太多开放着的融资渠道让孙姐根本不愁资金,她天天愁的是到哪去找好项目,既能覆盖负债成本,还能赚大钱。

很少有人会在不下雨的时候带雨伞,就像孙姐很难在资金过多的时候想到银行会收水。贪婪让人盲目,即便是像孙姐这样熟知金融理论的专业人士。

终于,从2013年底开始,孙姐所在城市的大批担保公司,“代客还贷”的代偿率直线上升,民营担保公司逐渐上了银行的内部黑名单。

孙姐开始到处吃饭应酬,与各家还对她留有授信的分管部门业务人士拉关系,以求得到银行继续支持,但这一切都收效甚微。

有的银行也算是“老关系”了,授信额度还给孙姐保留着。但这就是个“空架子”,单笔业务也要上贷审会,而贷审会已一般不再通过民营担保模式。孙姐如是告诉我。

我在2014年下半年获取的一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孙姐所在的这一东部沿海城市,在72家持证融资性担保公司里,还能正常经营的只剩30家左右,即只剩四成公司还“活着”。

没了钱,孙姐才意识到自己担任“中间人”的风险控制能力有多差。

孙姐以为自己公司投了优质资产,能够加强银行对她的信心。但在银行看来,孙姐挪用了信贷资金,这反而让银行慌张。于是,某家给了孙姐大额授信的合作银行不但不放缓,还加速收贷。

同时,孙姐的担保公司做了大量房产“二押”业务,这看似低风险的业务模式真到检验时漏洞百出。

打个比方:假设贷款客户一套价值500万元的房产抵押给银行,已经贷出400万元。客户还需要100万元融资,就把100万元余值“二押”给孙姐。

有钱时,这一担保融资模式很安全。但眼下,客户一旦出现坏账,必须先还清“一押”的银行欠款400万元。而“二押”的100万元本身就不靠谱。

房产估价时,可能被高估,现在房产也许只值450万元了。即使没被高估,房产也有可能拍卖不出去。即使拍卖成功,拍卖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也许410万~420万元就成交了。

即使成交了,客户还要支付银行贷款的罚息,加上拍卖费用、律师费用等各项开支,这剩下的10多万元也可能耗尽。

对银行,孙姐只能排在后面,对客户和其民间债主,孙姐发现自己竟也无力掌控。“更扯皮的情况是,客户的民间债主先来查封房产,或者客户转移了其他房产,称抵押的这套是他的‘唯一住房,这样我们连主张追偿都很困难。”孙姐说。

跑路的学问

吃亏扮“土豪”的孙姐也不傻,不可能白耗着“公关成本”等死。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放出去收不回的资金能回笼,但这希望很渺茫。

或者孙姐能够装扮好身家,去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但是她的“名片”身份所从事的民营担保行业已经被银行们基本抛弃,不来收贷已经谢天谢地。而嗅觉灵敏的民间资金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去往了资本市场,这两年民间资金运作盘子不断爆掉,也让不少金主长了记性,孙姐忽悠不到钱。

在孙姐看来,出路只能靠第三条路,也是她正在谋划的一条路——用表面的乐观和打扮起来的身家,争取时间逃废债。

“我花了5000美金买了一本非洲护照。”据孙姐自己说,市场上有这样的“服务”,而且完全不需要本人去非洲该国就能买到,更不必因此放弃中国国籍(中国公民不允许双重国籍)。孙姐信誓旦旦地说这护照是“真”的,可以用来进入非洲该国,只不过,护照上只有非洲该国的出境章,但没有中国的入境章,因此必须想办法托关系去搞一个入境章,否则未来凭该护照从中国出境会遇到阻碍。

当然,我本人并未见到过这本“神奇”的护照,无从判断是否真可以有这么个“5000美金”的救命招数。

就算非洲护照不行,孙姐另有更“靠谱”的办法:花40万元搞定一个美国L1签证,这下“跑路”可以跑全家。

孙姐介绍做法是这样的:一家在中国成立2年以上的公司,有个小几百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有个大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年营业额,证明有需要、有能力在美国开分支机构,并且在当地租房办公、雇佣劳动力解决就业,就可以在美国拥有分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注册资金有至少5万美元的要求,注册资金是由申请人掌控的。以上这些步骤看似繁琐,但国内不少移民公司都已有协助办理的成熟经验。

移民怎么移?孙姐说,只要让境内公司往分公司“派驻”高管,无论是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都可以相应获得“跨国公司高管”L1签证。虽然签证期限一般是首次申请获批一年,但只要“劳动关系”在,日后可以延期为两年或三年、最长可达七年。

在孙姐看来,这种跑出国的办法好处在于:第一,她可以把手上最后捏着的流动资金,通过给赴美以后的自己发工资的形式,顺利搞到海外去;第二,这种签证允许带家属出国,老公能合法工作、小孩能上公立学校;第三,一定期限后她还可以申请绿卡。

对曾经玩资金长袖善舞的孙姐来说,借个壳搞一个成立2年的贸易公司去美国开个分支,做做平进平出的所谓贸易并不难,或者直接将其控制的公司投资美国分公司也可行。

比这些更好办的是,孙姐从移民中介那里获得的一条便捷路子:有已经搭好桥梁的公司,愿意全套收费40万元“渡”一个人。孙姐只需要把国内的劳动关系转入该公司,然后补交社保和税收,一段时间之后便可“成行”。

眼下,孙姐正慢慢把手头的资产想尽办法悄悄变现,再把可腾挪的资金都暗地转去该公司。这些“预存”的钱,将是孙姐作为高管被派驻美国后的“工资”。(编辑/张本科)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金银行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记忆银行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