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高敦
虽说中国工业生产者产品出厂价格的下跌幅度不如上证综指跌幅那么剧烈,其持续下行的时间却要长得多,而且并没有止跌的迹象,其实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远远大于股市的大起大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已近四年,一旦这样的状况再持续几年,你会看到企业利润消失的速度将比中式宴会酒瓶见底的速度还要快。事实上,有些行业的确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随着国内和出口需求增长放缓,太多企业大举扩充产能。
中国企业家如何应对?
实力弱、动作慢、顽固守旧的企业无法适应,也无法快速变革,不可避免走下坡路。这类企业尽管腰带一紧再紧,成本一降再降,业务多元化仍以失败告终,资本用够维持经营而非扩张。然而它们通常不会消失,它们仍在生产,而且以最低的价格拉低市场价格。这样的企业占了大多数。
据我们观察,变革不仅发生在运营。以信息技术为例,中国制造类企业的投入一般比全球同业少一半。适应能力强的企业的共同点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领域变革,包括进一步提升运营、更快获得更精准的消费者洞见,以及与供应商更有效地合作等。最后,科学的市场营销方法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洞见和更大的影响力。这类制造企业往往通过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紧密合作来深入了解现有和潜在消费者。
一些企业则选择向海外市场进军,其谋求增长的思路是把在中国市场行之有效的一套做法搬到国外市场。它们只是把国内的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看看哪些管用。企业通常没有意识到成熟市场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也不知道一旦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感到失望,就很少会愿意给第二、第三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