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设计艺术穹顶之下的未来之路
——绿色设计
张梦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一名设计师,设计伦理的观念应该不断加强,设计师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义不容辞。而绿色设计是随着当前社会环境问题频现及大众环保意识增强而提出的保障人类自身生存、维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未来之路,受到生态哲学的影响,是设计顺应时代发展完善自身理念的必然选择。
绿色设计;设计责任;生态文明
1.绿色设计的概念。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也就是要求在设计中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的零部件能够回收再利用或循环使用。这也就是是设计更健康、更环保。
“绿色设计”的出现为设计艺术破开了一道黎明的曙光,是设计师们为挽救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而作出的努力,是设计界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也是设计道德与设计责任的集中体现。
2.绿色设计与生态哲学。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明,被各项成就迷花了眼的人们只看到了杀鸡取卵式取得的眼前利益,当灾难来临时却无能无力。
绿色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类长久生存的需求,使资源、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只有坚定的走绿色能源发展道路才可以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绿色设计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
3.绿色设计的必然性。设计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来完善自身,并形成了当前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在之前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也有其不足之处从而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首先,设计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再好的东西都避免不了最终老化废弃的结局。没有绿色设计的概念,产品废弃后不可回收利用,废弃物就会越来越多;没有绿色设计的概念,设计中的有毒材料无法降解无法回收,污染问题就会越来越严峻;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生活垃圾也就产生的越来越快。
其次,加速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飞速增加,以燃煤为例2003年中国煤炭的使用量就高达36亿吨,超出了当时其他国家使用的总和。为了缓解地球上的资源危机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资源利用模式必须被转变。
1.人性化、人情化设计。随着设计伦理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识,人性化设计这一思想已成为21世纪设计的注重点和着力点。设计要关注儿童、老人、女性、第三世界国家人群等,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为人的设计”并不是围绕着狭隘的人来展开的,一味求新求变,而是要建立起不仅注重对环境友好而且注重设计为人的和谐社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合理考虑,注重自然与人的交流、沟通。
2.人性化设计的社会意义。马斯洛在人的需求理论中提出人的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现代物质文明更加刺激了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如人口老龄化引起的青年负担加重,现代化引起的贫富分化等,要求设计平衡差异遵循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在198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永续发展的概念。这是一个兼顾共同性(Commonality)、公平性(Fairness)、永续性(Sustainable)的话题。人们开始在认真研究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绿色设计减少资源的使用及消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社会责任的定义。“社会责任”的概念是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提出来的,书中提出“设计师的最大作用不是在于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于包装及风格上的竞争,而是创造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的元素。”设计责任应该包括为第三世界国家而设计、为残疾人设计、为贫困的人而设计。
2.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设计伦理。设计师不仅是新事物的创造者,也是地接时代的纽带,他们所设计产品的优劣,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引导着人们使用产品的方式,设计师需要了解大众需求,通过设计作品对大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大众的绿色设计理念和对绿色商品的认同、支持,作为一杆鲜明的大旗,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设计师注重伦理道德,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人类的共有利益而设计,这个利益是长远的、全面的,不光是当代人受益且对子孙后代都有所裨益的。
绿色设计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绿色设计的日益成熟,绿色设计理念的普及,绿色技术、绿色消费、健康生活方式会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好的生存环境和视觉空间,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柳冠中.走当代中国工业设计的路 [EB/OL].http://www.doc88. com/p-9456106631048.html.
[2]孙道进.“生态中心主义”的隐性逻辑及其批判——“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03).
[3]蔡仕炳.从冲突到和谐——生态伦理学困境的超越[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刘福森.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TB47
A
1005-5312(2015)08-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