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的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

2015-10-29 22:27李文锦杨波
科技与创新 2015年20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研究生

李文锦++杨波

摘 要: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军事院校培养地方研究生有助于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为了真正发挥军事院校在培养管理学科地方研究生上的优势,通过用耗散结构理论对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框架,并从提高培养质量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耗散结构;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0.001

当前,党中央领导人已经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和范围,积极推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部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而在军事院校培养地方研究生就是一项促进军民融合的有力措施。

军事院校作为一所专门为部队培养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优势。军事院校管理学科地方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运用自身在管理能力培养上的优势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然而,由于军事院校对地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及其自身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在地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培养资源有限、培养模式单一和创新活力不足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真正发挥军事院校在培养管理学科地方研究生上的优势,就必须改进现有的培养体系。本文尝试用耗散结构理论对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以该理论为指导,从提高培养质量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地方研究生教育

比利时物理学家伊里亚·普列高京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有活力的系统应该是动态和开放的,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方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至少需要具备3个条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相互作用。毋庸置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其发展和演变符合形成耗散结构的系统特点。相对而言,培养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培养资源有限、培养模式单一和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用该理论解释即为自我封闭、线性作用和静态平衡。

1.1 自我封闭导致培养资源的局限性

军事院校由于其教育使命的特殊性,与外界交流较少是其固有特点,而这一特点对于管理学科地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明显缺陷。地方研究生就业面向社会,其培养质量依赖于管理思想与手段的多样化、管理实践的丰富化,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就是“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界引入物质、信息和能量,以引进负熵流,抵消正熵带来的不确定性,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可见,当前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教育的症结之一就是其开放性不足、自我封闭的状态,限制了培养资源与外界的交流互补。具体表现为教育思想理念僵化、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一些与社会接轨的课程、培养师资以及管理实践无法与外界有效沟通、交流,不能有效借鉴、利用外界更多的新思想、新资源。

1.2 线性作用导致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当前的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大多是依据不同研究方向分别设置独立的实验室,或者按课题组对研究生分开管理指导,忽视了专业间的渗透性和协调性。在耗散结构理论看来,系统内部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堆砌或叠加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非线性的,可以产生复杂的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以使系统从混乱无序走向井然有序。从这一点来看,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的另一症结就在于其培养体系和内容的线性联系和作用导致了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学术交流仅限于自身所在的实验室或课题组,不同的实验室或课题组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模块分割较为严重。

1.3 静态平衡导致培养的创新力不足

经过长期发展,军事院校的自身管理学科已形成一套针对部队学员的有效固有模式,即静态平衡。对于地方研究生的培养,就会习惯性地借鉴军事管理的成功经验,延续这种静态平衡,缺乏创新与改进。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平衡态或平衡态附近不可能产生质的突变,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也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种更高级的有序”。因此,如果要提高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一套适合地方研究生本身的管理学科培养体系,就必须不断创新、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2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在分析当前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实践环境三个重要模块对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1 教学环境(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队伍)

教学环境包括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队伍三方面。从军事院校对人才的要求方面来看,体能训练与学术水平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对研究生的培养却更加注重学术水平,从而导致许多高校不断致力于提高地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追求高标准。其结果是在教育实践中忽视了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现了学校培养的“高标准”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尴尬现象。因此,必须要扭转在这种教育质量认识上的偏差,使教学环境具备充分的开放性,才能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从注重学术转变到兼顾市场上来,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管理人才。

2.1.1 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想

军事院校的传统教育思想是在强化理论知识训练的同时筑牢学员正确的政治理念,培养学员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行为准则,而地方研究生培养则应更多思考如何做好“服从管理”和“大胆创新”上的辨证统一。因此,对于地方研究生而言,既要创造环境让他们接受优良的部队管理文化,养成良好作风,又要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走向社会,体验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2.1.2 对外开放,丰富课程设置

军事院校培养的地方计划研究生最终大多是要输出到社会上的。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然而,作为一所以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军官为主的军事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难免会有所倾斜,缺少部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课程,比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而这些课程在地方院校比比皆是;同时存在部分课程设置沿用多年,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呆板,培养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因此,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主动与地方高校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丰富课程设置,积极引进优秀课程,淘汰落伍、呆板的课程,为学员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知识环境。

2.1.3 与社会接轨,优化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之一。军事院校管理学科地方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对现有的教师开展在岗培训,并尽量为他们提供参加校内、外,甚至是国内外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条件接触学科前沿,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应积极从外界引进理论知识丰富且具备实践经验与能力、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适当聘请一些校外知名教授、企业高管等作为客座教师,开设一些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为原有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力量。

2.2 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包括研究方向、导师队伍和科研学术氛围三方面。为提高地方研究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军事院校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不仅要加强院校内部各个专业间的联系,更要主动争取与外部社会及地方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达到耗散结构理论所强调的“非线性的动态平衡”,即通过相互制约、相互耦合,形成一种在整体上完全不同于各部分的崭新整体效应。只有这样,军事院校才能培养出能够真正有力促进军民融合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2.2.1 开拓军民融合的研究方向

军事院校培养的地方研究生最适合从事联结部队与地方的相关岗位,比如与部队装备研制紧密相关的科研院所、工厂及相关政府机构等。从事这些岗位工作的人员既要熟悉部队人员的管理思维,又要掌握地方管理流程的运作方式。因此,管理学科地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应紧扣军民融合的主题,开展国防动员、军民一体化保障、军用物资物流、军民通用标准化等相关问题研究。

2.2.2 打造军地兼通型导师队伍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的领路人。建设一支高水平、富有感召力、尽职带领学生开展科研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直接、最关键的途径。军事院校由于其自身使命要求,导师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些涉密课题,然而地方研究生的就业是面向社会的,他们更应该接触一些与社会接轨的课题,因而导师的遴选就应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与军工企业、工厂等有项目合作的导师在地方研究生的培养中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既可以发挥导师自身的学术优势,又可以为学员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使学员在实践中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创新。

2.2.3 营造充满活力、创新的学术氛围

管理学科各专业相关工作并非径渭分明、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一体关系。然而,目前的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一般是依据不同研究方向分别设置独立的实验室,或者按课题组对研究生分开管理指导,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研究生学员之间学术上的互动、交流仅仅局限在某一单独的研究方向上,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开展。相关培养单位或部门应竭力为学员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勇于创新的氛围,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专业、各研究方向之间多多交流研讨,碰撞出更多创新性的智慧火花。当然,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学术氛围并非仅仅局限在院校内部,还必须与外部社会及地方高校互动交流,比如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地方高校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及讲座、参与到优秀的管理类学术论坛中等,学习管理实践的多样性。

2.3 实践环境

实践环境包括社团文体活动、工作实践实习两方面。为满足军民融合的需要,军事院校培养的地方研究生必须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相协调、相对应。这种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市场取向的认同,因此,军事院校培养的管理类地方研究生更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军事院校为地方研究生提供更多丰富、全面的社会实践机会。

2.3.1 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社团文体活动

地方研究生就业面向社会,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必不可少,尤其是管理学科对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更高,而社团文体活动的出现,在满足着学员们广泛交往、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等需求的同时,一个个社团也如同模拟仿真的社会环境,为学员真正踏入社会提供了一个预演平台,培养、锻炼着学员们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军事院校由于自身的管理需求,对社团的创立及活动的开展大多限于学校内部及相关单位,与校外联系尚需加强。因此,军事院校应该提供一个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社团发展平台,鼓励学员们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社团文体活动,从而激发学员更大的潜能,强化学员的社会适应能力。

2.3.2 勇于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军事院校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都是按需确定的,具有明确目标,学员毕业后必须服从国家分配。然而地方研究生拥有择业自由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其研究成果更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积累与总结,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就要求院校为学员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平台,带领学员走进企业及管理咨询公司等,给学员分配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检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造系统管理能力。

3 结束语

在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的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实践环境三大模块的优化都离不开开放性、非线性和远离平衡态。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不断地为培养体系引入负熵以抵消各种因素带来的正熵,优化管理学科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培养的耗散结构,全面提升军事院校地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动军民融合式管理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系统阐述军民融合发展的三个看点[EB/OL].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14-6524 749.htm,2015-03-14.

[2]王继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其管理[J].社科纵横,2006,21(10):157-158.

[3]方晓平,蒋琪玮,陈维亚,等.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250-252.

[4]王晓松.浅谈耗散结构理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1):97-101.

[5]张尚坤.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实验室系统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6):152-154.

[6]殷瑾,马倩.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57-159,187.

[7]陈立文,曹亮,尹志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56-59.

[8]徐建军,龚涛.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14-17.

〔编辑:刘晓芳〕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