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2015-10-28 21:41于红学薛丽芳孟瑶瑶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于红学++薛丽芳++孟瑶瑶

摘要:结合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数据和降水数据,应用SCS水文模型,在GIS环境的支持下,模拟徐州市区1983-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表年径流深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得地表径流深发生变化,在前期土壤湿润程度为平均,降水量为803 mm的情况下,30年间徐州市区年径流深增加了42 mm,年径流系数增加了0.06。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SCS水文模型;径流深;徐州市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P333;P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6-389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6.016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to Runoff in Xuzhou City

YU Hong-xue,XUE Li-fang,MENG Yao-yao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Jiangsu,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data of land use and soil classific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ata,land use change and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depth of surface runoff of Xuzhou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3-2013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CS hydrological model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G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mainly presented the increase of the areas of urban land, water, unused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farmland, grassland, forest land. The change of land use made the depth of surface runoff change. Supposing the early soil moisture as average and annual rainfall precipitation as the level of flat water years-803 mm, the annual depth of surface runoff of Xuzhou increased 42 mm, and the annual runoff coefficient increased 0.06 in the 30 years.

Key words: land use change; SCS hydrological model; depth of runoff; Xuzhou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直接表现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大幅度改变了地球上长期形成的依附于土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和水循环系统。城市化过程中森林、农田、湿地等不断转化成居住地、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城市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这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使下渗量、截留量、蒸发量、基流和地下水位减少或降低,从而影响流域产流;另一方面与河流渠化、防洪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共同作用使河道结构、河网形态改变,从而影响河道汇流,产汇流发生变化导致地表径流量发生变化[1]。目前,在众多水文模型中,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研制的用来衡量径流和暴雨之间数量关系的经验模型——SCS模型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2-4]。该模型能够根据土地利用的变化很好的描述降雨与径流的关系,可用于分析人类活动如水利工程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水平以及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本研究以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徐州市区为研究对象,以SCS模型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防灾减灾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依据,也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5]。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区概况

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介于116°22′-118°40′E、33°43′-34°58′N之间,总面积11 258 km2,约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本研究的研究区域为徐州市区(图1),包含5个区: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铜山区和贾汪区,总面积3 059 km2。区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分皆为平原。根据成土条件、土体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可将其土壤分为潮土、棕土、褐土、水稻土、紫色土、砂姜黑土6大类。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和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徐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约为860 mm,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2.1 土地利用数据 本研究以Landsat TM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采用ENVI软件对影像图首先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数据预处理,后采用监督分类中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1983、1993、2003、2013年遥感TM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将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划分为草地、耕地、林地、城市建筑用地、水体以及未利用地等6种地物类型[6]。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得到徐州市1983、1993、2003、2013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图2)。

1.2.2 土壤数据 在SCS模型中根据土壤水分的最小渗透率划分而成的4组土壤类型(表1)来确定研究流域的土壤水文属性[7]。

本研究区收集到的土壤数据来源于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测得研究区内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砂礓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脱盐花碱土以及褐土。在ArcGIS软件支持下,按照SCS模型给定的土壤分类标准,需要对土壤进行重新分类。结合该地实际情况,将褐土归为A类,潮土、紫色土统归为B类,砂礓黑土、水稻土统归为C类,脱盐花碱土归为D类。由此得到符合SCS模型的徐州市区土壤分类图(图3)。

1.2.3 水文数据 降雨数据来源于徐州市水利局的徐州站、蔺家坝站、解台闸站的日降雨量。对1963-2012年徐州站、蔺家坝站和解台闸站的降水量利用面积加权平均值进行降雨频率计算,分出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本研究采用平水年的年降雨量,即803 mm。

1.3 研究方法

1.3.1 SCS模型原理 本研究所采用的SCS模型是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开发并研制的流域水文模型,SCS模型能综合反映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前期土壤含水量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是一种小型集水区径流计算方法。目前,中国水文学者也广泛应用SCS模型进行了很多水文方面的研究工作[8]。在SCS模型的基本原理[9]指导下,SCS模型的产流计算公式[10]为:

Q=■,P≥0.2SQ=0, P≤0.2S (1)

其中,P为单次降雨的降雨总量,Q为地表径流量,S为流域在当时可能存在的最大滞留量,单位均为mm。

S主要与地表覆被条件和土壤相关,而且它有很大的变化范围,不利于取值,因此引入CN(Curve Number),CN为产流系数,它的取值范围为0~100,CN与S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S=■-254 (2)

其中,CN是SCS模型中一个无量纲的量,CN表示的是在降雨之前地表特征的一个综合指标,与前期土壤湿润程度、地形坡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等方面有关。由于CN受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的影响,根据径流事件发生前5 d的降雨总量,可以将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状况划分为干旱(AMCⅠ)、平均(AMCⅡ)和湿润(AMCⅢ)3种状态[11],不同的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的CN之间存在相互转换关系。本研究假设前期土壤湿润程度为平均(AMCⅡ)状态,结合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通过CN计算公式和CN查算表[12],确定研究区在平均(AMCⅡ)状态下的CN矩阵(表2)。

1.3.2 技术路线 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为平均(AMCⅡ)状态,结合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得到CN,根据式(2)计算出最大滞留量S,输入降雨量P,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年径流深,最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深的影响。具体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徐州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

在GIS软件环境的支持下,根据在数据处理阶段得到的徐州市区土地利用分类图,统计出4个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表3)。利用ArcGIS中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功能,分别对1983-1993、1993-2003、2003-201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转移计算(表4至表6)。

徐州正处于城市化上升期,土地利用结构受城市化影响显著。由表3可以看出,1983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中耕地占71.23%,林地占 11.39%,建设用地占10.17%,草地占4.53%,水体占2.47%,未利用地占0.25%。1993年、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仍以耕地为主,但所占比重在下降,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在上升。到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耕地占61.86%,建设用地占24.69%,林地占5.69%,水体占4.70%,草地占2.21%,未利用地占0.85%。根据转移矩阵的结果,1983-2013年,徐州城镇建设用地从311.06 km2增加到755.51 km2,扩展了1倍多,建设用地的扩张大多数是由耕地转移的,也有部分是由林地转移的。耕地从1983年的2 178.85 km2到2013年的1 892.46 km2,减少了286.39 km2,主要是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使之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则是主要的转换介质,故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转换成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在1983-2013年间也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2.2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利用GIS软件结合SCS水文模型,在前期土壤湿润程度为平均状况,降雨量为803 mm时,分别生成4个时期的径流深图层(图5),根据影像特征统计年径流量的模拟结果(表7),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图和径流深图层统计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年径流深的转移情况(表8)。

图5显示,在1983-2013年期间地表径流深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土壤前期湿润程度、降雨量一定的情况下,地表径流深只受最大滞留量S的影响,根据式(2),CN越大,S越小,降雨量转化成径流量(径流深度)也就越大。因此,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引起地表径流深变化的原因。

表7显示在土壤前期湿润程度为平均状态,降雨量为803 mm情况下,1983年研究区的年径流深为654 mm,年径流总量为200.0亿m3,年径流系数为0.81;在2013年年径流深为696 mm,年径流总量为212.9亿m3,年径流系数为0.87。30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使得年径流深增加了42 mm,年径流量增加了12.9亿m3,径流系数增加了0.06,说明该研究区的下垫面产流能力增强了。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年径流深图层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年径流深的转移矩阵(表8),可知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徐州市区在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

1)城市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在这30年期间从311.06 km2增加到了755.51 km2,扩展了1倍多,主要是由CN较小、产流能力低的耕地、草地、林地转化来的。通过年径流量的转移矩阵发现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作用在城市建设用地下垫面上的年径流深增加了351.36 mm。

2)耕地对年径流量的影响。耕地是城市化进程中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最大的地类,从1983-2013年,耕地面积由2 178.85 km2 减少到了1 892.46 km2。由于耕地的CN较小、产流能力较低,转化为CN较高、产流能力较强的城市建设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就必然会导致年径流深的增加。通过分析发现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研究区年径流深增加了245.35 mm,而耕地也有部分转化为CN较小、产流较小的地类,如草地、林地,年径流深减小了424.42 mm。

3)草地、林地对年径流量的影响。从1983-2013年,草地、林地的面积在不断地减少。草地和林地较其他用地的CN都低,由草地、林地等转化为其他CN较高的用地类型,必然会导致年径流深的增加,通过分析发现草地面积的减少使得研究区年径流深增加了411.82 mm,林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年径流深增加了421.78 mm。

4)水体、未利用地对年径流量的影响。根据式(1),水域区降雨直接转变为地表径流,CN较高,水域面积的变化对地表汇流有很大影响。由于徐州市泉山区近些年淡水养殖产业发展较快,部分CN较低的地类转为水域。水域变化使得研究区年径流深增加了191.58 mm。另一方面徐州地处矿区,多年大面积煤矿塌陷增加了CN较高的未利用地的面积,未利用地增加使得研究区年径流深增加了658.57 mm。

由此可见,土地利用与地表径流存在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引起了研究区的水文响应。

3 结语

1)1983-2013年期间,城镇建设用地发生了大幅度的增加,水体、未利用地面积也在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林地面积较少。CN较低的地类在减少,CN较高的地类在增加,所以这一时期地表径流深是增加的,30年间年径流深增加了42 mm,年径流量增加了12.9亿m3,径流系数增加了0.06。

2)本研究只考查了土壤前期湿润程度为平均状态,降雨量为803 mm时,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而水文效应的产生应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径流的影响,还需要应用水文模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 昳,程晓莉,张全发,等.陕西佛坪土地利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09,40(24):26-28.

[2] IM S, PARK S, JANG T. Application of SCS curve number method for irrigated paddy field[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07,11(1):51-56.

[3] LIU X, LI J. Application of SCS model in estimation of runoff from small watershed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8,18(3):235-241.

[4] 袁 艺,史培军.土地利用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SCS模型在深圳市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1):131-136.

[5] 陶艳成,华 璀,卢 远,等.钦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3(6):34-38.

[6] 沈泽昊,张全发,岳 超,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06,61(6):633-644.

[7] 袁作新.流域水文模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8] 高 扬,朱 波,缪驰远,等.SCS模型在紫色土坡地降雨径流量估算中的运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396-400.

[9] 程 江,杨 凯,刘兰岚,等.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降雨径流的影响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6):914-925.

[10] 李常斌,秦将为,李金标.计算CN值及其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67-70.

[11] 高蕴珏,许有鹏.SCS遥感水文模型在曹娥江流域应用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8(1):150-159.

[12] BENNETT H H.Soil Conservation[M].New York:McGraw-Hill, 1939.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变化
基于地形因子的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国外山地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