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婉华
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入侵海南岛。由冯白驹带领的琼崖纵队誓死抗日,保卫海南,孤岛奋战,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20世纪30年代,海南属广东省管辖,20多公里宽的琼州海峡将海南岛与大陆隔开,小岛怡然自得,岛内人们过着安宁自在的生活。其中,海口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通过船运和沿海多地进行生意往来。
但是,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的入侵打破了海南岛以往的平静。同时,因为天然的海峡阻隔,海南岛在抗战时形成了孤岛作战的境况。在艰难的条件下,国共两党合作促成了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浴血奋战6年半,最终获得胜利。
其中,作为敌后战场华南抗日游击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琼崖纵队在其队长冯白驹的带领下,誓死抗日,保卫琼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在海南,曾是琼崖纵队抗日奋战的“红色地标”如今变成怎样?当年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孤岛上坚持抗战,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琼崖纵队是如何组成的?
说到琼崖纵队,不得不提冯白驹。
1903年6月7日,冯白驹出生在现今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一个不算富裕的石匠家庭。1919年,冯白驹进入琼山中学读书,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学生运动骨干之一。1925年,冯白驹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冯白驹长女冯尔超说:“这段时间,父亲接触了一些思想比较先进的共产党人,并阅读一些新思潮刊物,如《向导》、《新青年》等。”
不久,冯白驹接到家书,信中称父亲的石场无法经营下去,不能继续供他读书。1926年初,冯白驹在返回海南途中,在广州找到海南革命领袖人物、时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的徐成章,表示希望进入黄埔军校读书。
但徐成章说,琼崖现在迫切需要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的人,希望冯白驹加入。于是,冯白驹被安排到海口市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当主任,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同年9月,冯白驹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从1927年到1929年,冯白驹被时局推到了决定琼崖革命成败的重要领导岗位。1930年1月,琼崖特委书记王文明病逝。同年4月,中共琼崖第四次代表大会,冯白驹当选新一任特委书记,并在4个月后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
然而,1932年7月,独立师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遭受严重损失,剩余部队在冯白驹等领导下坚持斗争,后组建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这正是琼崖纵队的前身。
云龙改编:国共沉甸甸地握手
1937年7月7日,日本通过制造卢沟桥事件,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7月,中共琼崖特委发表《团结抗日,保卫琼崖》的告同胞书,冯白驹致函琼崖国民党当局,提出琼崖国共两党团结抗日、进行谈判的主张。“琼崖国民党当局没什么诚意,只叫我们把队伍拉出来再谈。这怎么可能?还不被他们一口吃掉?”冯尔超说。
多次谈判,琼崖国共双方还是各不相让,直到1938年9月才有转机。当时,日军侵琼矛头指向海南,开始轰炸海口、府城。接着,日舰窜向榆林港。
共青团云龙镇委副书记于苗说:“就在形式如此吃紧的关头,国民党将驻琼的正规军一整编师调离琼崖,由新任守备司令王毅指挥的部队只有保安团两个团和一些地方部队,总兵力薄弱。王毅深知海南守备力量十分有限。”
因此,当冯白驹直接找王毅谈判,陈述海南形势后,王毅在琼崖红军改编问题上,同意了琼崖特委提出的独立自主等原则,并同意独立队为一个大队建制,每月发军饷8000元。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次日,琼崖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至此,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12月5日,琼山县云龙墟(现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对于冯白驹和王毅来说,这次握手来得太不容易。这天,琼崖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队长为冯白驹。
那时,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多嘉村的周运昌才17岁,他说从来没有见过云龙墟如此热闹,只见人山人海,歌声、锣声、炮仗声此起彼伏。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周运昌当天负责维持会场秩序。他清晰记得,当时红军、游击队全副武装、精神抖擞,在广场排成三列横队。来自各地的群众和爱国人士带着鸡蛋、水果等慰劳品,敲锣打鼓来祝贺。
“老百姓个个喜形于色,快乐异常。”冯白驹后来在《关于我参加革命过程的历史情况》中写道:“云龙改编是海南人民革命斗争的转折点,也是一个胜利的节日。”
2015年8月13日,《小康》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这里已不再是荒山野岭,如今已商铺林立,甚是热闹。而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则成为闹市中安静的园地。
现在,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是全国首批100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海南唯一入选国家级的抗战遗址。而当时国共合作握手的情景,则通过雕像艺术形式在旧址中被永久保存了下来。走进旧址的大门,总高10.4米手握钢枪的独立队战士全身铜像,矗立在园区中央。铜像正面刻有开国将领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的题词“琼崖抗日先锋”。铜像后面便是纪念馆,左侧长38米的曲廊和壁廊,撰写着琼崖纵队重要战士的简介。
于苗认为,云龙改编的历史意义在于标志着海南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抵御日军的入侵,是海南国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云龙改编也反映了海南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共同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
潭口阻击战:
琼崖纵队抗日第一枪
云龙改编后的一个多月后,1939年1月13日,日本在御前会议上作出了侵占海南岛的决定。2月10日凌晨,日军台湾混成旅团3000多人在日军第二十一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的指挥下由海口西北角天尾至荣山寮一带海岸强行登陆。
日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虽然先后有驻守秀英炮台、海口、府城的国民党部分守军奋起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而败退。不到半天的时间,日军就攻下了海口和府城。彼时,被称为海口人民母亲河的南渡江仍然川流不息。其中,潭口渡口位于南渡江下游,是海口至文昌、嘉积公路的渡口,是日军东进的必争之地。
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处处长滕志雄告诉《小康》记者:“面对当时紧急的情况,冯白驹预料日军将通过南渡江在潭口渡口登陆,因此琼崖抗日独立队当即下令一中队队长黄大猷和队附符荣鼎,率所部全体官兵赶到潭口渡口东岸阻击敌人。当时独立队仅300多人,而参与潭口阻击战的一中队仅80多人。但是他们却毫不犹豫地当天上午就到了目的地。”
根据《冯白驹将军传》记载,一中队赶到时,看到沿途都是扶老携幼逃难的老百姓,妇女孩子哭成一片。日本战机发出鬼怪般的嚎叫,低空呼啸着向人群俯冲扫射。独立队士兵目睹这凄惨之景,心中怒火焚烧,迅速利用地形地物,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当日军从府城向着潭口过来,他们发现有独立队驻守,不敢贸然渡江,而是用飞机对独立队阵地疯狂轰炸。第一中队冒着日军飞机的轰击,一直坚持到晚上,才奉命撤出阵地,转移到云龙墟。第一中队第二小队四班班长李文启壮烈牺牲。
在独立队的掩护下,大批从海口府城地区逃难的民众,也随行移到云龙墟。滕志雄评价,由于潭口伏击战,日军大出意外,他们提防独立队,继而放慢了进犯的速度。同时,此战极大鼓舞了海南人民的抗日热情,并提高了独立队的威信,坚定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保卫海南的信心。
“东北向,难度水流长。原发黎苗开拓地,波扬府海丽都场。潭口御东洋。”这首名为《南渡江》的忆江南词牌,是曾参与潭口渡口阻击战的一中队队附符荣鼎在后来补叙的词作。如今,江水依然滔滔不绝,但再也没有昔时作为渡口的繁荣。
8月13日,《小康》记者一行来到琼崖纵队抗日第一枪纪念园。沿着纪念园旁边的山野小径,杂草丛生的小道,已经很少有人走动。步行5分钟后,突然豁然开朗,终于看到了江岸渡口开阔的场景。
这时,只见到两只水牛在渡口畅泳,并由一个中年女人看着,四处并没有其他人。经询问,由于已有路桥等交通方式代替,潭口渡口已不再使用,平时也没有什么人来。《小康》记者如果不是跟着指示牌和当地人的带领,很难找到潭口渡口这个地方。
事过境迁,现在还有一株百年古榕伫立在潭口渡口东岸。也许,最有资格作为这场76年前战斗的见证者,只有此江、此渡、此岸、此榕了。
女人、小孩也成抗日英雄
潭口阻击战仅一个月后,由于琼崖抗日独立队迅速发展壮大,人数翻了3倍多。从改编时的3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800多支步枪、200多支驳壳枪。各阶层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华侨、国民党爱国人士等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独立队是信得过的抗日部队。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长期敌后游击战争中,当中不只有硬汉,更包括女人和小孩。
一名来自祖国最南端的农村妇女,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获赠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一部电影在全国公映后,当年8亿人口有6亿人争相观看,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以上看似不太可能的“传奇”之所以成为可能,都要归结到红色娘子军。
“说到红色娘子军,在海南都是极具英雄色彩的,并流传了很多故事。”滕志雄说。其实,早在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女子军连)已成立,随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革命工作中。尽管1932年底,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失败,女子军第一、二连相继解体,但女人加入军队的传统却流传了下来。
刘秋菊、冯增敏、谢飞等都是抗日战争时极富盛名的琼崖纵队女战士。相传刘秋菊在躲避日军追捕时,刚好看到有一个婴儿在哭闹,于是她脱去黑色外衣(她经常穿着黑色外衣,但身上穿两三件衣服,以应对紧急情况),装成是婴儿的母亲哄孩子。日军来到后没发现哄孩子的是刘秋菊,待反应过来时,刘秋菊和婴儿都已不知行踪。
当时,新加坡《星洲日报》报道琼崖抗日消息,曾写道:“……其后尤以独立队冯白驹与刘秋菊两位,英勇卓越,在琼山、文昌、定安各地战役,建功殊大,留下不朽的荣誉。”可惜,刘秋菊在1949年8月由于积劳成疾,救治无效,年仅50岁病逝。
女人顽强英勇杀敌,小孩抗日也不遗余力。1938年,年仅10岁的符树森,在海南省东方市四更镇大新村参加琼崖纵队领导下的儿童抗日救国团。当时,儿童抗日救国团组成歌咏队,晚上到各个村庄演出募捐。符树森说,募集到的钱用来买枪支援游击队,或发枪给村里的青壮年抗日。
日军侵占海南后,儿童抗日救国团的主要任务是爬到树上给游击队员放哨。
1942年,日军蚕食扫荡,5万日军进入海南,符树森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儿童抗日救国团副团长文保福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符树森说,“当时文保福在完成侦察任务返回根据地时,被日军逮捕,发现他身上携带了儿童抗日救国团编的抗日书籍。他牺牲时只有15岁。”
战场上的奋勇抗击,也需要有强大的后盾支援。海南抗战一开始,广大的琼侨尽管身在海外,但都心系祖国安危,先后建立“援冯(白驹)委员会”、“华侨救济会”等爱国组织。他们发动捐款、捐物,解决抗日军民的需要。不少华侨还直接回家乡进行抗战,如符克、符思之、陈琴等。
1940年6月19日,在中共琼崖特委支持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在琼山县树德乡成立。如今,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树德村委会塔昌村还保留着琼侨服务回乡团的成立旧址。此处和过去变化不大,依然是藏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
日军、伪军、顽军一并消灭
1939年2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在美合地区创建根据地。随后整编了部队,统一编成2个支队,1个特务大队和1个独立大队(亦称第四大队),共3000余人。同时,充实了总队领导机关,由冯白驹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庄田任副总队长,李振亚任参谋长,王业喜任政治部主任。
然而,独立总队的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海南国民党当局的恐惧。从1939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就不断制造借口,限制独立队的发展。1940年11月7日,国民党军保安第七团及部分地方武装共3000余人向美合根据地发起进攻。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独立总队被迫撤出美合,向琼山、文昌地区转移,于1941年1月进至琼山县树德乡。
1941年3月,国民党军保安第七团再次向独立总队发动进攻,独立总队坚决实行自卫反击,歼顽军一部于罗蓬坡。6月,独立总队又粉碎顽军3000余人对琼山文昌根据地的进攻。在反击顽军进攻的同时,独立总队于7月以两个支队的兵力袭击日军美德村据点,击毁日军军车2辆,歼日军60余人,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20余支。此后,第一、第二支队向琼山县甲子乡挺进,继续巩固和扩大琼文根据地。
“当时很不容易,既要不时与顽军作战,又要继续抵抗日军、伪军,但是琼崖纵队都坚持过来了。不过这也少不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保护,正如冯白驹经常说的‘山不藏人,人藏人。就此,独立队的声望越来越高,参与的人也继续增多。”滕志雄说。
1942年6月1日,中共琼崖特委发出《对于目前琼崖局势的指示》,号召“全党同志及根据地军民要认清形势,看到前途,以最大的毅力和决心,运用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动员所有力量,冲破一切困难,粉碎日伪顽的进攻,克服危机,争取时局的好转。”
1943年夏,独立总队领导机关转移到澄迈县,挫败日、伪军的“蚕食”、“扫荡”。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1945年7月初,琼崖纵队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据地,继而对日、伪军实施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由于信息闭塞,直到8月23日,琼崖纵队才从国民党顽军保六团文件中得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信息。
经过艰苦的抗日战争,琼崖纵队主力部队作战100多次,毙伤日伪军2000多人,拔掉日伪军据点多处,击毁日军装甲车2辆、军车20多辆,击落飞机1架,缴获长短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和大批弹药、布匹,策反伪军1个连起义,为海南抗日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冯白驹是一个朴实的人
1945年9月16日,广东地区(含海南岛)的日军受降仪式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举行。驻琼日军无条件投降,开始陆续撤离,琼崖抗战以全琼军民的最终胜利和日本穹庐恶者的失败而结束。当时在海口,人民也聚集起来,一同热闹地庆祝抗战胜利。
70年后的2015年8月12日,《小康》记者一行来到海口。在乘坐计程车的途中,当说到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土生土长在海南的计程车司机就不停地叙述琼崖纵队领导者冯白驹抗日的故事,他说:“冯白驹带领琼崖纵队在海南坚守了那么多年,解放后也为海南做了很多实事,我们都很感谢他。”
《海口党史》副主编王有忠介绍,冯白驹在海南人民心目中地位很高。“他们都很尊敬这位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军民领导者。周恩来总理评价冯白驹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8月13日,《小康》记者一行探访了位于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的冯白驹故居。现在,故居由冯白驹侄子冯尔动管理。他告诉《小康》记者:“故居1984年开始修复成为可以参观的地方,现在已经进行了5次整修。本来冯白驹故居只有320㎡,但因为村民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扩大到4882㎡了。”
冯白驹出生的长泰村有不少人投入到革命、抗战中,为中国的抗日胜利和解放立下汗马功劳。“当时战争年代,全村的屋子都被打得破破烂烂的。冯白驹为了革命事业,就算是祖屋也管不了这么多。所以这祖屋(故居)还是1952年时,政府拨款1万块和其他村屋一样重建的。”冯尔动说。
当问到对冯白驹的看法时,冯尔动认为他是一个很朴实的人。“1950年刚解放的时候,冯白驹回过家乡一次,当时饼干之类的干粮都比较缺乏。冯白驹叫夫人曾惠予买一盒饼干,然后小孩、大人都一起分了,每个人一块、两块这样子,分量不多,但大家都吃的很开心。虽然他是海南解放的领军人物,但生活还是和普通人一样朴素。”
冯尔动还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在广东任职时,冯白驹有一次去逛商场,正好遇到一个来自云龙镇的老伯。当时,那位老伯看中了一双鞋,但因为钱不够就没有买。冯白驹看到是家乡的人,就悄悄地帮老伯付钱,然后就走了。老伯回到云龙镇之后还惊奇这件事,不知道是谁给他付钱。最后,才查到原来是冯白驹所为。
“就算到了不同的地方,他还是很关心海南人民。这也是为什么海南人民那么尊敬他的原因之一。”冯尔动说。
在冯白驹故居的后面,有一棵已经存活了四五百年的加布树,树干上有一个大洞。在革命时期,冯白驹经常把情报放在这个树洞里。在抗日时期,冯白驹为躲避日军的追捕曾在树洞里住过。
冯尔动说,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冯白驹也已过世40多年,但这棵树却依然存在。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守护着冯白驹和琼崖纵队的英雄事迹。
(本文参考梁振球、钟业昌《在红色的海南岛上》,张兴吉《日本侵占海南岛罪行研究》,中国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海口历史》第一卷,舒健《中国革命战争纪实抗日战争之华南抗日纵队卷》,海口市历史图片展资料等)
编辑/陈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