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的本性(创作谈)

2015-10-28 16:19张一纤
延安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金灿灿归属感命题

张一纤

写作迄今已有二十五个年头,尚不知创作谈是什么物件,如何写的?仔细想想倒是自己的过错。创作者没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创作观点,又怎么创作?创作首先要有发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对某个哲学命题的解读。所以,我将这个发现提炼成一个哲学命题:人否定外部世界在自我空间的存在性。这样,小说有了主题。接下来,我开始找故事,也就是说,用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完成对这个哲学命题的解读。

我找了很长时间,没有头绪。有天,无意中听到夫妻闹离婚,顿时大悟,用丈夫否定妻子在自己空间的存在,来完成这个哲学命题的解读,岂不更好?妻子是他最亲近的人,把妻子从自己的空间里否定了,不仅能更好的解读这个哲学命题,还有了强烈的批判性,于是我开始构思这个小说了。

首先,金灿灿对妻子黄艳艳的否定,不应该是普通的否定方式,比如离婚或者家庭暴力等,而应该是特殊的否定方式。在小说中,我让他突然地将妻子黄艳艳从记忆里抹去了。金灿灿是一个长期受到欺凌和无视的小人物,所以他对妻子的否定也应该是普通的、平常的。在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癫狂是受到了“大喜”的刺激。倘若让金灿灿也因为“大喜”而导致精神性的癫狂,我觉得既有落入俗套之感,也不能表现小人物的心理苦痛。事实上,作为一个小人物,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一些看起来平常的苦痛中挣扎,也在一些看起来平常的喜悦中幸福。金灿灿是一直向着苦痛的方向倾斜的,所以,一个小小的幸福也足以引起他内心的动荡。其次,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妻子突然地从自己的记忆里抹去呢?当然是恐惧心理越强的人,对外部世界排斥的才越强烈。所以,我让金灿灿长期生活在被凌辱、被无视中,使他对外部世界深怀恐惧,从内心深处极力地排斥外部世界,甚至于产生了排斥自己的心理。比如,他不愿意看自己的身体,认为它是丑陋的。比如,他可以把自己对妻子的“遗忘”想象成是别人对他的陷害等。第三,什么样的情况下,他才能把妻子突然地从记忆里抹去呢?长期的被凌辱、被无视着,突然来临的惊喜,就像范进突然中举一样。但是,绝不是人生的“大喜”。所以,我就这样构思了。金灿灿从小被欺凌,长大被无视,前任校长又不断地威胁他。妻子也嫌他窝囊,并且与他不很亲近,使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这个时候,新校长突然出现了,给他换了房子,给他了奖励,并连续两年评他为优秀。他的渴望被关注的欲望被放大了。他对新校长感恩戴德,敬若神明。而他的表现方式不同,不是趾高气扬,扬眉吐气,而是更加谦卑,更加谨慎,更加战战兢兢,生怕惹恼校长,甚至怕惹了学校的每一个老师、学生……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另外一种苦痛:被关切的苦痛。因为关切只是带给他物质上和表面上的快感,而在内心深处造成的是更大的苦痛。当然,他的这种心理也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是不平等的,高自己一等的人倘若给与一点关怀,就会产生“受宠若惊”的心理,就要“粉身碎骨”地予以回报,否则就是“忘恩负义”。

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还有一个观念,就是以有用和无用来划分人。这虽然是一种功利性的划分,背离了对人的认知。可是当这个观念潜移默化的进入我们的观念之后,同样会使影响人的正常心理。金灿灿受到了校长的恩宠,所以就要“粉身碎骨”地回报校长。可他本身又是一个无用之人,“带不住班,教不出成绩”,产生愧疚也在情理之中。评优秀前夕,黄艳艳来看他,出于想早点睡觉的目的,黄艳艳第一次主动的搂住了他,这让他很是高兴,也第一次主动的向妻子坦露了一点心声。也就是说,在惊恐、惊喜,希望平等,希望有用,希望回报等等心理的作用下,使他的恐惧心理越发强烈,排斥意识也越加强烈,最终由心理意识转化为心理现象:他成功地将妻子从记忆中抹去了。黄艳艳极力证明自己的身份,金灿灿极力地否定她的身份;黄艳艳认为他不认自己是对自己的羞辱,愤而离婚。婚当然没有离成,因为新校长、车老师、秃头王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金灿灿坐拖拉机时被摔过,头部受了伤,可能造成了失忆。事实却是,他摔过,但却只是手指骨折,头部根本没有受伤……

孤独,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在潜意识里追求着孤独,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我可能是幸运的。我有故乡,但在我的生活中,故乡一直远离着我。过去,大家都在强调归属感,倡导“寻根”的时候,我常常陷入迷茫。因为我的心里似乎没有“根”可以寻找。可就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个写作的人可能最需要的就是缺乏归属感。因为缺乏归属感,始终让自己感到是在漂浮,是在寻找,从而陷入更大的孤独。而有了归属感之后,向往孤独的欲望就可能会被这种所谓的归属感冲淡,也就不会逼真的认识到生活。

胸中不装万里河山,如何有大气象?胸中不装几千年历史,如何有大眼界?胸中不装宇宙万物,如何有大境界?胸中不装芸芸众生,如何有大悲悯?但是,如何才能把河山、历史、宇宙、苍生装入胸中,把大气象、大眼界、大境界、大悲悯练出来,这是问题的关键。它是一个怀疑、叩问的过程,是一次次自我批判、叩问的过程,是一次次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过程。怀疑、叩问是要有勇气和坚毅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更需要勇气和坚毅。能在一次次自我批判、否定后还能站起来,继续摸索,才可能会有大气象、大眼界、大境界、大悲悯。道理我是懂的,但我对自己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还不够,所以还在此踌躇、徘徊。

猜你喜欢
金灿灿归属感命题
价值感与归属感
五月麦穗金灿灿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时髦早秋,放肆开挂
金灿灿的玉米
嗨!三枚金灿灿的纪念章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