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冰
(青岛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国版画的革命与改革
马冰
(青岛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在鲁迅先生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之前,版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类版画大致称为复制木刻,直至新兴木刻这一具有革命性运动之后,版画由这一专职属性中走出来,并作为变现艺术家特定形式与情感的客体媒介。革命之始也即是改革之初,中国版画也从此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包括:技法和材料的运用从单一走向多元;内容上由贫乏至随心多欲;由服务与宣传到着重强调艺术家本身的情感等。
新兴木刻;鲁迅;改革
1929年,当鲁迅先生开始将欧洲版画介绍到中国来时,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国民党反动派在1927年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所带来的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们以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方式来对付革命的人民和革命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工作者只有团结才能生存,于是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又成立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以文艺的力量来与反动派对抗。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阶级斗争严峻的时刻。此时觉醒的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在艺术上,他们不再需要歌颂帝王、神像、才子佳人,而是需要代表人民此时心声的艺术,新兴木刻运动正是为此而产生。正如《现代版画》第一集的“卷首语”中指出,“木刻以它所特有的黑白对比,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木刻同时具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可以表现现实及人生诸项。”①木刻在鲁迅先生的引导下开始了新的历程——新兴木刻运动。
新兴木刻运动始于1931年,如同中国在政治上的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一样,这场运动在中国版画史上是一场革命性的突破。在中国,版画之悠久可以从一幅唐代的版画《金刚经扉页·祗树给孤独园说图》中看到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虽然有传世佳作和辉煌时期,如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陈洪绶的《水浒叶子》以及明清时期的木板年画,甚至影响了欧洲版画的起源。但是,就其本质来说中国的版画始终没有脱离其复制工具的特征。古代复制版画在制作流程上采用画、刻、印三者分工完成,这种状态也导致了版画流于工艺而无法表达深刻的情感,同时,其绘制内容主要为神仙与吉祥物、娃娃美人、故事传说,而此刻这些用来装饰环境带有美好寓意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新兴木刻运动就是要改变复制版画而发起的创作版画运动。此时的创作版画即:从整体上强调版画的艺术性消弱版画作为复制的从属性,以刀代笔直接创作;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与人民大众意愿紧密联系;在制作流程上,倡导画家自画、自刻、自印的形式,由艺术家主导艺术作品;向欧洲版画学习,尤其是鲁迅先生所介绍的德国画家珂勒惠支女士、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以及苏联的版画艺术。此时,由于参加版画创作的画家基本来自“左派”,版画的中心思想表现为革命的、大众的,内容上以版画的形式来揭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罪行,反映大众的疾苦和精神需要。同时版画的复制性特点适应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宣传的需要。但是,同样因为版画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所表现的“左派”思想,招到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分子的不满,他们甚至以“作木刻的都是共产党”为由对版画进行了压迫,对版画工作者进行抓捕与残害。可以说,创作版画开始之初是一场血的道路。不过,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如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一般,在中国这片不乏创作内容和题材的土地上逐步壮大。
在新兴木刻运动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如陈铁耕的《母与子》、张望的《负伤的头》、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这些艺术家和其代表作品在之后的版画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同时,版画在这个初期发展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对欧洲版画和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模仿。鲁迅先生对这个问题曾经做出过批评,“模仿和依傍,从来就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②正是有了他的正确指导,中国的创作版画才没有走弯路,从一开始就是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人民的、大众的、革命的艺术。
自“革命”之初中国的创作木刻就开始了在本土上的改革过程,如何走出自己的版画道路,鲁迅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是一条道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心机,是将来的作品更别开生面也是一条道路。”③他的这些关于版画发展的理论对于当时的版画界和当下的版画界都是具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在鲁迅先生逝世之后,中国的版画人一直秉持他的教诲,为版画在中国的发展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对于外国良规的运用和对中国传统版画的改革,首先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版画队伍开始扩大,作品内容多是反映中国的革命现实,作品更加考究,内容丰富,技术不断进步,画家的基本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适应革命时期的审美需要,在艺术风格上多表现战斗场面或壮美景象或牺牲或充满斗志,在刀法上采用粗狂十分具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这种在内容和技术上的风格虽然单一和贫乏,但是中国的版画艺术家为探索中国道路所作出的极大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对于木板年画的改造,是木刻工作者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的优秀成果,年画本来就深受大众的喜爱,但旧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此刻的需要,而改革的模板年华采用了传统的“门神”等形式,内容上却不再是“驱鬼避祸”而是一种对新生活的期望,因而得到大大众的认可,中国现代版画是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1943年10月9号,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所出现的问题和未来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政治上的指导。在《讲话》中虽未提及版画,但是作为文艺的一种版画也获益匪浅。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虽然,创作木刻自鲁迅先生发起之时就就决心为人民和对人民说话,决心忠于自己的民族,但是将此纲领提升到政治的高度,这是第一次。《讲话》为创作版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版画的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表现在对于新领域的扩展。政治上的稳定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经济建设的新阶段,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都产生了变化,作为时刻跟随人民大众的创作版画需要有所突破和调整。表现为:在绘画内容上,更加宽泛和积极向上,多为绘刻祖国山河的壮美风景画,人民精神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色彩上,是对于套色木刻和水印版画的研究和探讨,水印木刻在中国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将水印版画拿来进行创作木刻的也是版画自身发展的结果;在版画总类上,是对于铜板和石板的运用。同时对于版画本身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艺的重视也达到一定高度,版画的宣传功能逐渐削弱,艺术性被逐步强调。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对人们的精神打压和对文艺的迫害后,版画虽仍有反映时代但是更多的是表现版画家的个人的精神和注重版画的独特艺术个性,有如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写什么,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④艺术家的独立性得到认可。
在改革开放后,中外艺术交流频繁,文艺界发展欣欣向荣,但不可否定的是,新的科学技术同时给版画界带来重大的冲击,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时代对版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促使版画在自我语言探索上向前发展。复制技术不断更新使得版画不能以其复制性而存在,而艺术性被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版画在转印的过程中形成的印痕也成为了版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画种类从一开始的木刻又先后出现了铜板、石板、丝网版。版画发展可以说硕果累累,但这繁荣的背后也是不乏有大量问题的存在。由于强调版画精英性而与大众渐行渐远;由于为求创新而思变产生的新奇怪诞的艺术形式;对于西方文化艺术的“拿来主义”泛滥;过分解放视觉导致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丧失;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从新审视版画在中国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改革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创作版画的初衷是为了大众的、民族的艺术。
创作版画自新兴木刻运动至改革开放经历了革命和不断的改革,总的路线是反映时代的需要、创作大众的艺术以及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始终没有离开鲁迅先生的倡导“版画是为了大众”的艺术,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就其根本来说依然是“尽着环子的人物,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⑤
注释:
①李桦.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回忆“现代版画”[M].大连: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木刻纪程[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
④邓小平.1976年中国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讲话[R].
⑤鲁迅.1935年6月29日致唐英伟信.
[1]李桦,李树声,马克,等.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2]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4]齐凤阁.中国现代版画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J217
A
1005-5312(2015)32-01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