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刚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试论集聚型戏剧结构与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唐华刚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在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中,三一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并推行。17世纪,三一律受到了多方指责,但却并不影响它在戏剧舞台上的地位,之所以能够长期屹立不倒,是因为它很好地传承了集聚型戏剧结构,并将其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文艺创作中,对剧情的时间把控尤为重要,而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尤为关注此点。这种束缚的创作形式利弊共存,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利用,从而使腐朽化为神奇。
集聚型戏剧结构;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对戏剧中所要展现的行动一致性做了阐述,并由此引出了三一律。在17世纪,三一律被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定为必须遵守的艺术规范,从而将其推向了欧洲剧坛的巅峰。三一律之所以被广泛地推崇并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戏剧,除了自身对戏剧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外,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强调理性和执政党路易十四强调建立艺术的中央集权制的环境相吻合,这无形中为三一律的推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17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三一律排斥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其他结构的戏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戏剧的发展。所以,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家将推翻三一律作为推行新的戏剧形式的首要任务。尽管如此,三一律所独有的戏剧处理形式也是值得其他戏剧借鉴的,这也是它始终都没有离开欧洲戏剧舞台的主要原因。
(一)行动一致
三一律规定的行动一致指的是戏中所设定的矛盾冲突要保持一致性。伟大的戏剧家高乃依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戏剧中所设定的矛盾冲突要有一个合理的开端,过渡和结尾,三个部分中的主要行动在各自独立的状态下,本身还要包含处于从属地位的行动,也就是说,叙事情节虽看起来是独立的,但需要有目的,以此让整个情节连贯起来,因此,每一幕的发展要为下一幕的开始留下悬念①。亚里斯多德对此的解释为:“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且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整个叙事要严谨和完整,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动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这与我国的古典戏剧的整体布局十分相近。
(二)地点一致
此理论是由意大利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注释》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事件的发生地点必须是单一的地点,而且是一个人就能看见的固定地点,这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因此,高乃依对此进行了补充,他一方面要求戏剧表演在事件发生地点的设置上,要尽量保持不变更地点,同时也提出在必要的情况下更换场景,如两个不同的地点要更换背景。
(三)时间一致
此理论是由意大利的钦提奥讲授戏剧理论时,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提出的。他提出戏剧的时间和地点是由演员占用的,也就是将表演与真实时间在时空上等同起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集聚型结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早在古希腊时,亚里斯多德就指出了:“所谓‘复杂的行为’,指通过‘发现’或‘或转’,或通过两者而达到结局的行动。”此种结构需要注意两点内容。
(一)戏剧不需要展现细致情节,只须在临近高潮之前展开
戏剧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兼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所以,在情节的设置上要凸显主题,也就是情节的高潮部分。为了让高潮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临近高潮的前期矛盾因素要全部聚集起来,从而让高潮能在平稳的环境当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让观众感同身受。
例如:创作于1956年的《老妇还乡》,故事反映的是金钱万能观,采用“悲喜剧”的手法,将情感冲突推向高潮。强烈的戏剧效果,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轰动了各国剧坛。故事是主人公是一个贵妇,从遥远的他乡回归到故里。这个满身珠光宝气的贵妇回到故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往日的恋人复仇。犹记得那个满怀爱意的眼睛,犹记得两人曾将走过的小路,这里有他的轻狂,有她的执拗,如此美好的开始,却并没有等来好的结果。她的恋人抛弃了她,不仅如此还制造伪证迫使她离开家乡,沦为娼妓,直至后来,她嫁给石油大王,生活才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此次回来,她就是想用自己手中的钱来买昔日恋人伊尔的命。她向市长提出自己要为这座城市捐10亿的巨款,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杀了伊尔,市长拒绝了这笔捐款,但小城中人们的思想却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人们到伊尔的店里赊账以求改善自己的生活,伊尔的儿子也在通过此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一切都让伊尔感到恐慌。他向市长和警察寻求保护,但人们都拒绝了他,走投无路的他决心离开这座城市,但就在他要上火车之前,人们将他拦了下来。后来,市长给了他一把装有实弹的手枪,但他拒绝了自杀,他希望可以通过开公审大会来为自己的死寻求庇佑。最后,伊尔在人们的压迫下心脏枯竭而死。贵妇克莱安给了市长一张支票,带着伊尔的尸体离开了。
《老妇还乡》的剧情是从克莱安达到故乡开始的,围绕杀害伊尔铺陈展开。为了让伊尔死亡,克莱安向市长提出了以捐款换取伊尔生命的要求,但市长拒绝了。但本已遏制了克莱安的报复行为,但小镇局面的思想变动却将情节推向了无法预期的方向。剧情开始向伊尔死亡的方向发展。伊尔为了躲避死亡进行的几次挣脱都没有成功,最后他选择张扬的死亡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一)集中性
戏剧表演所展现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将其与其他表演形式剥离开来。从戏剧集中性的构成上来看,若根据戏剧戏剧接受者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可从两方面看待戏剧所体现出的集中性特征。戏剧表演需要集体配合,而戏剧观赏也属于集体行为,所以,戏剧表演者要依照剧本进行表演,表演环节需要环环相扣,如此,才能让戏剧内容发人深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的中断表演或反复检视,这样不仅违背表演要求,同时也影响戏剧的整体表现效果。观众在观看戏剧时,通过表演者的表现,以体会出表现者此时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观戏是一次心理体验②。据了解,人的心理体验是有时间限制的,超出心理能够接受的体验时间,就会产生疲劳,而戏剧中设定的矛盾冲突却是要调动起观众的情感,集聚型戏剧的显性部分为高潮部分,在戏剧矛盾冲突最为严重的时刻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戏剧的节奏感要强,以此消除观众心理疲劳。
(二)紧张感
戏剧所展现出的冲突是戏剧主题得以体现的关键。戏剧的冲突并不是一下就迸发出来,需要有一个打破平衡的关键点,以此为导火索进而使事件推向高潮,在打破原有平衡之后,要通过寻找到一个能维持平衡的方式,以使戏剧表演有始有终。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叙事情境要与观众产生共鸣,进而让观众融入到戏剧营造的紧张氛围当中。集聚型戏剧结构要求戏剧的紧张感在高潮到来之前展开,之前所有的情节都要为高潮的到来服务,因为,戏剧的高潮并不会维持太长的时间,为了让高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突破平静的状态,紧张感的营造是极其重要的。
(三)曲折性
戏剧通过设定一个或多个场景,让不同人的命运或不同环境通过激变产生一定的反响效果。在一个戏剧场景里,戏剧人物命运或所处环境会通过交替的激变以使情节更为生动,进而使整个事件向高潮部分递进,在激变发生之后,戏剧不能凭空的就停止,而是要寻找到激变后的平衡点,以使整个事件走向尾声。集聚型戏剧结构要求戏剧在高潮到来之前,将所有的能够导致大的激变的元素全部聚集起来,从而产生一次大的激变,而大的激变又会衍生出很多小的激变,使叙事情节波澜起伏,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
三一律要求戏剧的主体要鲜明,因此,古典主义所设定的情节要有主次之分,所有的次要环节都要为主要情节服务,为此,对于主情节相关的辅助情节一般是在情节展现之前完成的,通过演员的回忆再现,这也正是西方戏剧的集聚型结构所要求的内容。三一律虽然在时间和地点上对戏剧的情景设定要求较为死板,但一个主线情节的设计要求对突出与强化主题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戏剧大家说,他们之所以接受三一律,原因是此种理论简化了行动,通过剔除一些多余的部分,将戏剧的主体凸显出来,从而让作品能够最大化的得到人文的关怀。从古典主义遵循的三一律上可以看出,集聚型戏剧结构所遵守的戏剧创作原则也需要符合三一律原则,这是两者在某种意义上达成的统一。
关于三一律,文学家和史学家对此理论一直存有争议,但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三一律在戏剧舞台上却从未消失过。虽然三一律存在诟病,但其鲜明的主体突出思想也为其赢得了一定的地位。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引申出来的三一律,在当时一度成为戏剧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这种束缚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戏剧家为了挣脱三一律的束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尤以浪漫主义戏剧家雨果最为突出。他在1830年创作的《欧那尼》可以算作是浪漫主义与三一律的一次正面交锋。三一律在种种职责声下,依然能够屹立在戏剧的舞台上,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对戏剧的体现形式有指导性作用外,还因为其能够展现戏剧的集聚型结构。集聚型戏剧结构使戏剧情节更为紧凑,进而将情节推向高潮。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也体现出了西方戏剧集聚型结构的特点,通过设定一个情节主线,剔除多余的部分,以突显主体,从而使情节更为紧凑。
注释:
①刘玉双.论高乃依戏剧创作对“三一律”的突破——以《熙德》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31-33,41.
②朱玉宁.规训或反叛——谈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发展与衰落[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5(03):103-106.
I106.3
A
1005-5312(2015)32-02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