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文红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三明分校,福建 三明 365000)
略论《救风尘》布局之巧
卜文红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三明分校,福建 三明 365000)
《救风尘》是关汉卿一出脍炙人口的喜剧,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结构布局之巧,更是为人所称道。具体而言,表现在三方面:主线明晰,副线铺垫;节奏有张有弛,冲突渐趋激烈;巧作预示,针线细密。
关汉卿;《救风尘》;结构布局
关汉卿乃元代剧坛最多产也是案头、场上兼擅的书会才人,至今仍是“文艺评论界公认的中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其代表作《救风尘》反映了封建社会权豪势要戕害妇女的社会现实,但重点是在歌颂被压迫妇女奋起反抗,大智大勇的可贵品质。《救风尘》不仅主题深刻,而且结构巧妙,人物性格鲜明,全剧洋溢着通俗而纯真,明快而幽默的艺术情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王国维曾经这样赞叹此剧结构:“其布置结构,亦极意匠惨淡之致,宁较后世之传奇有优无劣也。”(《宋元戏曲史》)《救风尘》构局之巧,大致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救风尘》的矛盾线索并非单一式的。剧中,赵盼儿与周舍的斗争是矛盾主线,赵盼儿与宋引章的纠葛是矛盾副线。主线一贯到底,明晰显然;副线突出主线,铺垫得体。在戏的前两折,作者没有急于让赵、周正面交手,而是通过宋引章草率嫁周舍,赵盼儿明眼察秋毫,引出一方苦心谏阻,一方执意“从良”的矛盾纠葛,而剧中人物的身世经历、思想意念以及人际关系,正由此得到巧妙说明。尤其第一折〔仙吕·点绛唇〕套的十四支曲,借赵盼儿久涉风月的独特视角,展示风月场中的人生画幅,不仅对妓女从良的不幸,浪荡子弟的狠毒作了洞若观火的揭示,而且为宋引章的日后不幸设下伏笔,使赵、周矛盾突现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第二折,赵之预言为现实所证实,宋引章惨遭虐待,赵盼儿决计营救,赵、周矛盾已趋明朗,但关汉卿却盘马弯弓,仍不展现赵、周的正面冲突,而着笔于人物心灵,写赵盼儿只身赴险前的心理活动:她系念于风尘姐妹的苦难,而不计较当初宋引章的顶撞;她精心谋划救援方案,决定“风月救风尘”。赵盼儿性格中见义勇为、果敢机智的方面,得到初步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明了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斗争方式,既合客观生活之理,又合主观人情之常,不至于因表面的戏谑而生荒诞之感。纵观戏的前半部,情节线索不仅未离“救风尘”这一中心事件,恰恰相反,它是对戏中主要冲突的巧妙铺垫,并具有一种诱导效应,即把人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路线,以领悟赵、周冲突的实质。有了前半部的铺垫,赵、周冲突便有了正面展开的基础。
第三折,赵盼儿单枪匹马,毅然前往,赵、周的正面冲突迅速展开。赵盼儿先是以色相诱,引周入彀,周舍发现前来的竟是赵盼儿,不由大怒:“你是赵盼儿?好!好!当初破亲也是你来!”随即关门要打,情势顿时紧张。但赵盼儿不动声色,巧妙地解释过去“破亲”乃出于嫉妒,一番话说得情辞恳切,使周舍信以为真。接着,赵盼儿故意挑起周、宋的矛盾,逼周休宋。周舍为色所迷,一口答应道:“我到家里就休了她。”但周舍毕竟是风月场中的老手,他很快察觉休宋之事尚欠周到,担心鸡飞蛋打,“弄得尖担两头脱”。于是,情节又起波澜。但成竹在胸的赵盼儿一面指天发誓,一面以利相诱,取出预备的羊、酒、红罗,以示诚意,诱周舍写下休书。这时,周已入瓮。第四折,周舍休了宋引章,回头找赵盼儿,而赵已不见踪影,周舍发觉中计,动手抢去休书,暗斗终于化为明争,矛盾急遽激化,冲突进入高潮。这时,关汉卿采用戏剧剧本结构中强化紧张情势的手法,写了周舍抢去休书后的两度反扑。他先以“你也是我的老婆”为由,逼盼儿就范;继以“休书已毁,你不跟我去待怎么”胁迫,逼引章重入火坑。至此,戏中冲突达到顶点,欣赏者情绪的紧张度已臻饱和,作者这才以干净利落的手法,揭出假休书换休书的个中奥秘,趁势收结,极简劲有力。不难看出,关汉卿是深知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的,所以处理戏剧冲突,注意节奏的张弛有度,起伏曲折,以造成表面谐趣盎然,实则处处剑拔弩张,险象频生的态势,使欣赏者沉浸于紧张、兴奋之中,从而长久保持审美注意。
清人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中提出:“要照应密,前后线索,水影相涵,方为妙手。”前有预示,后有照应,环环相扣,丝丝相连,不仅可使结构严密,而且会产生无穷机趣。如戏的第二折,赵盼儿为营救宋引章,几经谋划而成竹在胸:“我到那里,三言两语,肯写休书,万事俱休;若不肯写休书,我将他掐一掐,拈一拈,搂一搂,抱一抱,……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着那厮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赚得那厮写了休书。”这段话预示了赵盼儿将要采用的斗争方式,但作者只言其略而不言其详,观众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这就激发起观众欲知其详,欲究其果的期待心理。另外,赵盼儿为何留下安秀实而不让其求官应举?为何悖于常理而自备羊、酒、红罗?为何安排宋引章伪装相骂?从引章手中取过休书时的那个“换科”动作又意味着什么?凡此种种,作者只作预示,其中缘由,均不全然透露,令观众疑窦频生,产生悬念。而细心的观众,则可凭借这些蛛丝马迹,窥探到剧情发展的趋势。随着剧情的几经曲折,矛盾解决,因果了然,悬念顿释,原先的期待心理转化为因审美判断获得证实而引起的快感。如果细细回味,更可进一步体会到由于作者精于构思,巧于布局而赋予作品的通体针线细密的逻辑感。
[1]关汉卿.救风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I207.37
A
1005-5312(2015)32-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