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审美直觉在学前儿童美术创作活动中的策略研究
梁英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本文通过分析儿童审美直觉的特点与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审美直觉对儿童美术创作活动的影响,力求通过丰富孩子审美直觉经验,提高其创造力。
审美直觉;学前儿童;美术;创作
由于受儿童智力发育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学前儿童的造型往往是在孩子的直观感受的支配下进行,常常缺少理性分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他们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技巧,没有不敢画的东西,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再复杂的场景经过他们的大脑处理成抽象概括的象征符号而变得简洁单纯,再简单的事物经他们大脑的处理后,也会变得丰富多彩。他们就像做游戏一样,常常手舞足蹈、喋喋自语、一幅不认真的样子在观察世界,获取直觉经验。
3~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创造力的萌芽,又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重要时期。而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智力活动,它是人们充分调动和运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共同之处的能力,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因此,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情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紧密围绕幼儿生活选取内容,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
儿童绘画的前提就是观察,没有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就没有感受,无从表现,离开观察和生活,儿童的美术活动也就成了简单临摹、堆砌、枯燥的技巧训练。北师大研究生曾做过一次实验调查,发现孩子是有能力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的。因而,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观察世界对儿童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尽可能提供儿童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实物、图片或视频,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放在首位,把绘画活动看作是一种满足孩子感受美的情感需要的教育活动,强调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技能和审美两个层面相互渗透,让儿童接触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二)学习感受美和欣赏美的方法,拓展创新思维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积累丰富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围绕着儿童创作的内容,从形、色、构图等方面引导孩子发现美,追求美,逐步把孩子的审美感觉引导到有意识的思考和表现上去,对孩子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水平及时予以肯定,使孩子对美的感受由无意识的显现逐渐发展为对艺术的发现。
我们要让幼儿充分观察和感知,利用一切机会带幼儿参观公园、商店、工厂、农村、各种建筑物、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生活、参与活动、与经典艺术对话、与时尚文化的对话等等,不断刺激儿童的审美直觉,教给儿童观察与欣赏方法——观察对象的特征、细节,带着儿童去感受美,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不断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提高观察能力,为他们进行美术表现和创造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让儿童自然地把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在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三)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提供创作平台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表现欲望。教师要成为孩子绘画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美术创作环境。不给孩子设样板,定规矩,不固定创作所需材料,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工具材料来创造自己的图式。如在色彩课上,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喜欢简单朴素的色彩,喜欢用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就单纯朴素,常用钢笔淡彩来绘画;有的孩子觉得彩铅颜色太浅,画面不够热烈,常选择油画棒、水粉等材料。这些看似平常的工具材料蕴藏了丰富的视觉刺激,不同的材料使得孩子有不同地创作欲望,不一样的审美感知,孩子们结合欣赏中的经验、生活中的感受在创作中发挥其主观作用,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直觉感受去表现自我,大胆、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
(四)创设宽松的环境,保障创造力发展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引导和培养,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或示范,要不断的丰富孩子的视觉体验,增加审美视觉刺激,积累视觉经验,鼓励孩子独立构思,自由创作。用激励性的语言、赞许的微笑、鼓励的掌声、支持的目光,使孩子增添自信,从而帮助孩子去努力获取成功来肯定自我。随着孩子视觉经验的增加,自信心的增强和自我价值感的不断再现,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强化和发展。
丰子恺先生曾有这样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少儿美术教育应该是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教育,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艺术只不过是一种素养而已。
因此,现阶段作为家长、老师都应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观察生活,欣赏美,感受美,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学前儿童的审美直觉与创造力协同发展!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野十二五冶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学前儿童审美直觉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研究》研究内容,项目号:XJK011CTM 019。
G613.6
A
1005-5312(2015)17-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