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发展势在必行,设备国产化和人才培养是基础
——专访于俊崇院士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Equipment Localiz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s the Foundation——Special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Yu Junchong
于俊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核反应堆设计研究及工程研制工作,在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动力总体等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上接第2期第100页)
《中国核电》:为了适应我国核电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核电设备国产化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您对此有何看法?
于俊崇:我国想要独立自主的发展核电,并达到“走出去”的目的,核电设备的国产化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核电设备企业面临着一个窘境:当国内没有技术力量、无法生产,只能依赖进口的时候,国外设备厂商卖给我们的设备价格很高;当我们国内的厂家花了很大力气开展技术攻关,具备生产合格设备能力之后,国外的厂商又把价格压得很低,以此来抢占中国市场。
我举两个例子:东北有个生产核级电磁阀的厂家到核电站参加投标,一起参加竞标的法国一家设备厂商知道后,就把价格压得特别低。对于核电站企业来说,在质量都达标的前提下,当然是谁便宜就买谁的,结果我们国内的厂家竞标失败。法国的厂家在中标之后转过来找到我们国内的厂家进行谈判,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代生产,国内厂家生产出来的设备要挂法国厂家的牌子;第二种方案是要求收购国内的厂家。不过,幸好该厂家还生产其他产品,生存还可以,两种方案都没有接受。但该厂家最终未能进入核电市场。还有化工企业重要的设备加氢反应器,过去是日本厂商占领了我国全部市场,后来中国一重能自己生产了,日本厂家也是用降低价格的方式竞争。但是中国一重是大企业,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最终才在价格战中夺回了国内市场。但是好多小企业没有这个实力,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发出的国产设备,然而面对国外设备的极低价格,便没有了竞争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产设备有可能进入核电市场。
《中国核电》:目前,我国核电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结构比例不均,是当下核电人才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请您谈谈我国核电人才的现状,以及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于俊崇:核电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体系,从最初的探矿、开采、冶炼,核电站的前期选址到建成、运行、管理,直至后期的核设施退役及后处理。核电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如果进不了大城市的研究院,都更愿意去核电站工作,因为核电站工作比较轻松,待遇也好,地理位置多处于沿海地区,环境也不错。而核电站前期的探矿、采矿以及后期的三废处理相关的工作岗位,很多年轻人就不愿意去了,因为这些单位所处位置偏远,大多在矿区,崇山峻岭的地方,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也低。殊不知,光在大城市或核电站工作,一个国家无法形成完整的核电产业链。要成为核大国,必须有很多人愿意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现在和过去的情况很不一样,在过去,越偏远、艰苦的地区,工资越高,大西北地区的工资比北京高很多;而现在完全反过来,越辛苦、偏远的地区,工资越低。因为大城市的房价高、消费高,所以工资高,这也有一定道理,但导致的问题就是年轻人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拿更少的工资工作了。
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那一代相比,很多方面都强于我们,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少数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校时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抵挡不住市场经济下的花花世界,所以毕业后宁可改行也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而我们当年接受的教育是服从祖国需要,全部听从组织安排。现在毕业生参加工作是“双向选择”。我建议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艰苦、偏远的地区倾斜,使他们不仅能有较高的收入,而且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也能有较大改善。另外,核电上游和下游专业,可以和对口学校采用定向招生或联合培养的方法来培养所需人才。当年核动力院在山沟里招不到人,就是采取这个办法招揽了很多人才,其中有些人后来都成了核动力院的领导或骨干。
核电大发展,人才是关键,希望能有更多的年青人从事核电产业,为我国的核电发展作出贡献。
本刊记者王丹何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