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斌+徐加洪
李静写的是李静的鲁迅,正如鲁迅写的是鲁迅的中国。
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谐的概念在中国最早是以“和”的形式出现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如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样,是全体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
儒家和谐文化思想的内核
先秦儒家在继承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理想社会的思想和方案,追求一种建立在礼治秩序和礼乐文明下的和谐社会。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儒家文化的“礼治”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一)“礼”的渊源与发展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易传·序卦》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是以天地为依托,圣人效法天地的刨设,将宇宙的自然秩序在人间的演绎与应用。
(二)“和”:“礼”的本质与价值追求
“和”是礼的本质精神。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是通过明确规定等级差异的区分,使人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安分守己,将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包容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从而使社会生活呈现出安定有序的状态,达到礼文化所期望的“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社会和谐目标。“和”是礼的终极价值追求。从礼的内涵可以看出,礼中蕴含着秩序、法律、节度、交往、和谐的因子,即终极价值取向是“和”。
礼文化认为人天生就有长幼、知愚、贤不贤、能不能等客观与主观上的诸多分异,社会应当以此客观条件为依据,给予不同名分的人以高低、多少、厚薄相称的物质或精神享受作为区分。社会制定的礼仪制度其目的就是“正名”和“礼以定论”, “礼以定论”即用“礼”来维护社会人伦的差异,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社会期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人人恪守规范、社会井然有序的目标。
(三)“礼治”: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核与规制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几乎无一例外都与“礼”直接存在着联系。儒家主张“为国以礼”,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其政治模式或政治理想称之为“礼治”。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见,孔子认为和就是礼的内在结构性功能的外在表现,即“和为贵”是对“礼之用”的陈述。
儒家虽认为存在着等级的区分,但不主张等级间的对立,虽认为人际可以达到和谐,但又不意味着取消人伦差别。儒家所主张的和是以承认分为前提的,即以礼的存在为前提的,先有以礼区分的事实的存在,而后才有和的理念追求,分与和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整体上实现社会的协调与统一。
儒家和谐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反思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应当认真梳理和把握儒家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资源,不断加强对儒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与挖掘,在对其“礼治”内核的合理把握中汲取、弘扬其中的积极成分,汲取其精华,发现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哲学思考、生活智慧、思想资源和价值指南。
(一)礼的群体意识对社会稳定具有维系作用
礼蕴含的强烈的群体意识是维系社会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认为人类唯有组成群体、团结一致,才能战胜自然,故人必须组成群体相处,个人只有在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中才能彰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反之,“离居不相待则穷”。孔子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孟子也非常重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建立,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礼的行为规则对人与社会关系具有协调作用
礼为协调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和原则。礼所提供的是一系列不同于法的行为规则,通过人们对这些规则自觉遵守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步探索和积淀了许多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规范和准则。如“亲亲”、“尊尊”中包含有一定的尊老爱幼原则的成分;又如《论语·颜渊》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告知人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态度为参照来对待他人,推己及人,宽恕待人。这其中包含有宽仁博爱的推己及人原则。古人将这些礼的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贯穿于具体的礼仪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落实到人们的具体行为上,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品位和思想境界,使人们爱好并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起到很好的融洽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儒家和谐文化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最终一定要体现或者一定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大国崛起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引领,需要道德作为基石和基础,也就是说需要全体中国人的进步,包括思想文化的进步。因此,弘扬传统儒家和谐文化思想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由人民来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也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归根到底,“中国梦”由人民来实现,又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儒家和谐文化思想的引领与支撑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我们物质文明的进步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我们的精神道德文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可以概括为道德失败,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社会公信力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民族复兴的进程。因而呼唤传统文化的美德,用儒家和谐文化思想来引领和支撑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对儒家和谐思想必须进行现代转换及创新
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些科学理论与儒家的所主张的礼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党要努力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也与儒家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礼治”理念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现代民主政治理念为科学指导,辨证地看待儒家和谐思想,以实现对儒家和谐思想进行现代的科学转换和构建,以强化价值理性、淡化工具理性为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建湖县委党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