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胥坝中学
浅议初中语文小说的教学价值
姜琳
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胥坝中学
摘要:小说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相较于其他文体,有其富有故事性、语体丰富性、强烈的个人风格三个特点。结合上述三个特点,本文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小说的教学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价值
小说(Novel)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源于现实生活,是作者的内心对整个世界的观感所演绎的结果。小说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社会、体悟生活、反思自身的特殊形式,具有十分丰厚的文化蕴涵和艺术营养。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且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人物对生存世界的深沉感情和无尽眷恋;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人物对命运苦难的挑战,对生活世界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小说更能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人物的言与行的描摹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小说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而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又决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价值。加以发掘,必将对中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内容富有故事性
小说的叙述结构是“倒V”型的。它是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者有机联系,以人物在其中的活动相穿插,从而向读者展示一个或多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和基本的质素,也是带给作者良好阅读体验的基础,一篇好的小说能让人手不释卷,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而读者正是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对自身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著名学者谢昭新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中说:“中国古代小说有说故事的传统,中国的普通民众特别喜欢听故事,而且爱听故事性强的故事,所以小说与故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一定要故事,没有故事,小说就跟论文没有区别了。”[1]
(二)语体丰富且富有创造性
小说中的词汇丰富,句法多变,采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把反映和表现的人、景、事,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感,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想象,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作者的情意。许多作家打破原有语言规范的束缚,挖掘语言的内在潜力,在语言运用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色,他们努力提炼、升华,创造出富有作者审美情趣、气质禀性等独特个性气息的语言。
(三)不同作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小说风格是指某一时代、某一民族、某一地域或某一小说家的小说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形式上所呈现出的特点的总和。小说的风格根植于作品的内容而表现于作品的形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特的小说美学风貌,是小说家的创作个性在他的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体现了小说家处理素材、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结构和使用语言的特色。每个小说家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鲁迅的小说锐利辛辣、冷峻深刻,巴金的小说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激情,茅盾的小说结构严谨、描写细致,老舍的小说通俗幽默、市井味十足。不同的民族、国家、区域、历史时期的作家对创作材料的选择、加工及表达的情感取向也会形成风格各异的小说作品。著名小说家福楼拜甚至认为“风格就是生命”。
(一)故事性有益于陶冶学生情操
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文学素养、语言素养和思想文化道德素养。其中,思想文化道德素养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他们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陶冶的过程。在语文教材中,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比如《最后一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改变了贪玩不爱学习的小弗郎士,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热爱法国、热爱法语的种子,韩麦尔先生深沉、浓郁的爱国之情也感染了学生们,激起了他们内心的爱国之情,使他们认识到学好母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赞美至爱亲情的小说,比如《父母的心》,文中的父母宁愿一家人吃苦受穷,也不愿将任何一个孩子送去有钱人家,多次先送后要的经历使得父母的爱子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重。有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如《范进中举》,文中范进因中举而昏厥疯癫的丑态与传统观念中读书人温文尔雅的风度大相径庭,封建科举制度的毒症之重可见一斑,学生们在欢笑之后进而深思范进发疯的根源。无数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他们与这些人物对
话、交流的过程,这些人物丰沛的精神世界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激发出学生们蓬勃向上的生活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无畏精神。
(二)语体丰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阅读小说能使学生获取并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使说的内容变得丰富多样。感悟小说流畅的叙事思路,可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说的条理变得明确清晰。品味小说中的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用心,可以使说的内容更加准确生动。学生可以学习这些小说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构思立意方面的独到之处,进而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小说的主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优秀的小说又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极好的示范,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小说,可以帮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小说中带有作家个人风格的语言也会给学生的遣词造句带来影响。如《景阳冈》这篇课文中。老虎对武松的攻击方式是:“一扑”“一揪”“一剪”,而武松的对策是“躲闪”,但却没有出现一个“躲”字。而是连用了“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连用的几个“闪”字,凸现了武松的机警敏捷,而如果用“躲”字却显得很被动,不利于武松形象的刻画。而在打虎是选用了“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生动形象地凸现了武松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的高大形象。作者匠心独具,寥寥数字就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茅盾曾说:“从事写作的青年在动笔之前最好先看看别人的作品,试加以分析,指出它在结构、人物、环境的描写方面,何者是好的,何者还有不足之处。”[2]如果学生能够把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文字作品。
(三)对不同风格的小说的品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说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都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加强他们探寻美的欲望,提升他们对美的品鉴能力。
1.语言美
生动优美、形象传神是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作家具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就能够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阅读体验。小说家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语言的音韵、形式、色彩等方面都力求有新的突破。《呼兰河传》中,萧红使用了一种轻松活泼、充满童稚气息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北方风情画卷。如对家中后花园的描写就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金的”“绿的”是写颜色,“嗡嗡”是摹声音,“圆圆”状形态,“飞”“落”是写动态。“明晃晃”“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富有视觉冲击力。这两段描写突出了园子的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光鲜亮丽,热闹,有趣。在描写跟随祖父劳动的三个场景:下种、锄草、浇水时,分别用到的三个词“瞎闹”“乱勾”“乱闹”,这里不仅写出了“我”的调皮、捣蛋,而且儿童没有劳动意识、喜好玩耍的天性也跃然纸上。
2.形象美
“好小说可以最后浓缩到这两三个字符的人名中,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理念、一种人生、一种性格。”[3]如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是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害羞的农村少年的形象,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几件事有主有次,详略得当,一个富有活力、思想自由、心地善良、灵活机智的健康少年形象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淋漓尽致。少年闰土和年少的作者之间没有任何束缚的友谊给双方都提供了精神的栖居地,更让每一个读到这段文字的人都迷醉在这份人性纯真、美好的自然流淌之中。而中年闰土的形象是: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语言上是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神情是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不忍卒读。二者形象的强烈反差让小说中的人物“我”对所处的环境及自身进行了反思。也引导着读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更进一步地说,他这种反思也是指向未来、指向读者自身的,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关注自己所处的生存状态并对它进行批判,以求取人的生存的进步。
3.意境美
许多小说家还力求营造一种具有生命内涵的美的意境。他们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体现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孙犁《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洁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芦苇、薄雾、清风、荷花、菱角、湖水、野鸭这些意象构成了白洋淀的绮丽的风光,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而这份美丽正可以反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可恶与丑陋,激发了人们誓死捍卫美好、守卫家园的勇气和决心。
总而言之,小说教学,可以通过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文学语言、丰富多变的创作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将学生塑造成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同时,它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反思自我、完善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谢昭新.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工作
[者2]第茅四盾次.解代放表思大想会,发及扬作文家艺协民会主第——三—次在会中员国代文表学大艺会术上的讲话[J].人民文学,1979(11):7.
[3]徐晓梅.课程标准指导下中学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J].师道,20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