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钱宽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文化局
斯乃真男子
——析曹操诗文见其人本色
吴钱宽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文化局
摘要:通过对曹操诗文内容的解析,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待百姓,以人为本”“胸存大志,壮心不已”“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真男子”。
关键词:曹操诗文本色
曹操(155—220),字孟德,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不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家,史上称之为魏武帝。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盖棺终难论定”。我认为是人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视角不同所致“说他人叫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我试通过对曹操诗文的浅析,来窥见曹操的为人和品质。
东汉末年,社会大乱,曹操南征北讨,他身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如《蒿里行》[1]214-215: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该诗如实描写了义军由聚到散的情形,对袁绍等人各怀私心进行揭露和批评,并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深表关切和同情。其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描写汉末战乱的惨相,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灾难,表达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如:《赡给灾民令》[1]183表现了他对百姓的爱护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天地间,人为贵”。[1]30-31“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译文:去年冬天上天降下疫病,百姓有所死伤。军队又在外打仗,所以开垦的田地减少了。对此,我很忧虑。命令官吏和男女百姓:女子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和儿子,或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看不见,手不能劳动,脚不能走路,而又无妻子父兄和产业的,由官府发放口粮养活终身,年幼的供应到十二岁为止。因为贫穷不能维持生活的,按人贷给口粮。老年人必须靠人养活的,如果在九十岁以上,一家可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
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老百姓连野菜也难以找到,只有活活饿死,有的地方竟然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供给战争之需的军粮也无处筹集。“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2]1955曹操采纳了枣袛、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59官方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民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给官方,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障,不仅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姓,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难还能予以极大的照顾,打败袁绍之后他曾下令,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田租和赋税:“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1]87对于战争中阵亡的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县长要经常去看望他们。
曹操的诗歌抒发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比较多。如《度关山》[1]30-31: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译文:天地之间,人是贵于万物。立君统治百姓,制订法律准则。留下轮痕马迹,巡视东西南北。罢斥邪恶,提拔忠良,使百姓休养生息。啊!贤明的圣君,统治全国疆域。封诸侯爵分五等,设立井田刑狱。可以烧掉奴隶的卖身契,但不实行普遍的赦赎。执法严峻的皋陶、甫侯,哪里有什么失职?可叹后世君王,改变制度法律。奴役百姓为一人,横征暴敛费民力。舜漆食
器讲奢侈,诸侯叛离有十国。不如唐尧尚节俭,栎木作椽无雕饰。世人赞美伯夷,是为提倡廉洁的风俗。奢侈是最大的罪过,节俭是共同的美德。都像许由那样推让,还打什么官司、辨什么曲直。如果实行兼爱尚同,疏远的会变成亲戚。
这首诗从“人为贵”入笔,表达了诗人以“推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思想,诗人并写两面,一是从“立君牧民”写起,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远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怎样才能纠正“侈恶之大”呢?诗人主张“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言语之间,可见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如:《观沧海》[1]26: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诗写诗人登临碣石,眺望大海之所见和由此引起的联想。诗中描写了山海之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在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涌起。那水天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有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实为壮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表现了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可定天下”的壮志豪情。读此诗谁都会明白这生机勃勃而又汪洋浩瀚的大海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难道诗人曹操不正像大海一样“有吞吐宇宙气象”[3]91吗?
曹操为了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伟大理想,对贤才能士的渴望与日俱增,如饥似渴。这“急不可待”的情怀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有表现。如《短歌行》[1]1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首诗写于赤壁大败之后,统一大业受到严重障碍,因此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慨叹。但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统一中国的事业。他引用《诗经》中《子衿》和《鹿鸣》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穿着青领衣服的人啊,你时刻系着我的心。只是为了你的缘故,我低回唠叨到今。梅花鹿呦呦长鸣,召同伴共吃野菜。我迎接那尊贵的客人啊,鼓瑟又吹笙。前句是借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后句则写得到贤才之后,对他们的殷勤接待。末尾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他助武王灭了商殷。武王死后,他辅佐成王,建立周朝典章制度,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诗人以周公自比,抒发了延揽人才,使天下归心的愿望。整首诗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可待的焦虑、求贤似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可谓“志深笔长,梗概多气”。[4]850
“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却不能胜任象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才可以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穿着粗布衣而怀有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的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的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举出来,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盗嫂受金”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刘邦就此问魏无知,魏无知说:你所问的是“行”,我推荐的是“才”。当今楚汉相争,最需要的是人才,盗嫂受金算得了什么。刘邦因而更加重用陈平。最后刘邦赢得了天下。
这道令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下的,之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下达了两道与之相同的命令,分别是《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缘由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与孙权、刘备的联军战于赤壁,受到严重挫折。他感到事业艰难,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尽快完成统一大业。曹操在文中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与东汉以来选拔官吏由地方推荐,重“德行”,像所谓“孝廉”,造成弄虚作假的旧传统、旧标准相对立,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十分突出地体现了他收揽人才的迫切愿望。
综上所述,从曹操诗文的内容上来解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待百姓,以人为本;胸存大志,壮心不已;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真男子”。[5]149
参考文献
[1]张海雨.曹操全书[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5.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一·北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清[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刘勰著,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5]胡哲峰,孙泰.毛泽东谈毛泽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