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友良
(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株洲 41210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康友良
(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株洲 412100)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与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号码表法分为2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对照组接受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6.5±2.6)°、(3.6±1.2)°、0%,(136.6±2.8)°、(7.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分别为9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疗效可靠,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有可能发生术后肘内翻。
切开复位;闭合复位;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常因运动和交通事故引起。受伤时,手掌着地,应力向后上方传导,与身体重力相互抵抗,在肱骨髁上部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的薄弱点交汇,形成骨折,当移位严重时,常对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若手术治疗不当可引起神经损伤、术后引起Volkman挛缩及肘内翻等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再次进行手术矫正。目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多样,如非手术治疗有手法整复、骨牵引;手术有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穿针内固定。但是由于非手术治疗外固定时易导致组织肿胀,而且影响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易引起患者肘关节功能异常如内翻畸形。因此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逐步成为主流治疗方法。因此我们拟收集2008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比较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
1.1病例选择:收集2008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号码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接受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对照组接受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研究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排除标准:①损伤时间超过1周;②合并同侧前臂多发骨折;③有神经损伤症状者;④非GartlandⅢ型患者。
1.3手术方法
1.3.1研究组: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清创,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沿外髁切开骨膜,显露出骨折断端,清理骨折处组织,采取手法复位骨折,取克氏针,用电钻从肱骨外髁处插入2枚钢针,拍摄肘关节正侧位片,满意后,逐层关闭切口。克氏针在皮外折断,末端弯曲,石膏托外固定。术后观察肢体皮肤感觉及血运,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定期换药。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拆除石膏,进行康复锻炼。
1.3.2对照组: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患肢外展,X线透视下观察骨折端情况。先矫正重叠及旋转移位,然后矫正侧方移位,最后矫正前后移位。X线透视下如前倾角恢复,且无旋转畸形,则位置满意。用电钻传入克氏针,注意保护尺神经,克氏针皮外折断,无菌敷料包扎,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
1.4评价方法: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治疗疗效评价参照文献标准分为优、良、一般。优: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6°~10°;一般: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10°以上。治疗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描述,使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治疗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6.5±2.6)°、(3.6±1.2)°、0%,(136.6±2.8)°、(7.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分别为9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治疗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比较
肱骨髁上骨折因为多发生在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 cm处的骨折,此处是肱骨髁上部为松质骨和皮质骨交界处,为应力点的薄弱点,因此发生肘外伤时,多导致骨折。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以小儿最多见,多发年龄为5~12岁,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若不积极治疗可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肘外翻、神经损伤及骨化性肌炎等严重后果。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接受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对照组接受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在治疗接受时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6.5 ±2.6)°、(3.6±1.2)°、0%,(136.6±2.8)°、(7.4± 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为9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与切口复位法相比,闭合复位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手术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闭合复位法优点为手术创伤小,利于骨折的愈合。但该手术方法缺点是复位操作困难,在复位时易损伤神经和血管,有学者[2]发现闭合穿针时发生尺神经损伤概率为2%,而且闭合复位法不能完全解决两断端向尺侧的成角倾向和远断端向下移位的趋势,还需配合外固定。因此医师在选择此手术时要复位准确,力争一次成功。可选择内上髁顶点稍偏前作为内侧进针点,减少对尺神经的损伤。
我们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复位具有明显优势。切开复位法的优点为:①术中可以清理去除淤血肿块,骨折断端暴露清楚。②直视下可使骨折断端获得解剖复位,防止骨折断端发生滑脱和再移位。③能够清楚的了解穿针方向,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发生。但切开复位法缺点是会破坏骨折端血运,而且手术剥离可引起深层组织的瘢痕粘连[3-5]。因此手术操作一定要注意保护远断端的软组织,尽量保护,不予剥离,保证术后有充分的血供,避免骨骺缺血坏死[6-9]。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疗效可靠,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有可能发生术后肘内翻。
[1]刘贤炳.肱骨髁上部位应力场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2013,21(3):9-11.
[2]王胜利,刘贤炳.前臂支架预防肘内翻畸形的生物力学机制[J].中国中医骨科杂志,2011,7(1):16-19.
[3]孙永强,张效斌.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内旋变位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6(2):54-55.
[4]徐英杰.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2012,4(1):11-12.
[5]王光忠,高明忠,刘德,等.外张力带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内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5(8):16-18.
[6]王旭东.后侧入路治疗肮骨骸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3,16(6):65-66.
[7]张建和.前外侧入路治疗胧骨跺上骨折30例分析[J].中国骨伤,2001,12(7):55-56.
[8]武进华.前外侧入路治疗胧骨跺上骨折67例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3,9(6):20-22.
[9]安康,洪笃开,李文锐,等.肘部联合切口张力带治疗复杂性儿童肪骨解上骨折[J].中国骨伤,2005,18(9):550.
R683.41
B
1671-8194(2015)26-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