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文+赖权杰+袁传
摘 要 粤西片区是广东省主要花生种植基地,长期以来,由于种植习惯、品种、种植技术等原因,667 m2产量一直在180 kg左右,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改良栽培技术措施,产量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基于此,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出造成低产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花生;栽培技术;问题;改进措施;粤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1 花生生产情况
花生是世界五大植物油料作物之一。进入21世纪后,花生油取代油菜油成为我国植物食用油第一位。
我国播种面积473.33万hm2左右,占世界的9%左右,总产1 600万t,占世界的20%左右,667 m2产量226 kg,处在世界的中游水平。出口量占世界的40%左右,667 m2产量最高为山东,千亩连片记录532 kg。广东省种植面积14.93万hm2,位列全国第四位,667 m2产量174 kg。广东省千亩连片667 m2产量记录301 kg,其中高产攻关707 kg,2012年均由电白县创造。粤西平均667 m2产量183 kg,略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低劣,更新换代不及时
大部分品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自留种,由于种植时间较长,品种种性下降,抗病虫能力低,产量低。
2.2 肥力不平衡
营养成份不平衡(作物所需除氮、磷、钾元素外,还需硫、钙、镁等中量元素,铁、铜、钠、锰、锌、钼、硒、硅、硼和氯等微量元素);过分依赖化学肥料;大部分农户生长需肥特点,施肥时间与花生需肥不相互。
2.3 不注重病虫害的防治
农户对病虫认识不足,大多数农户轻防、重治,致使一些病虫得不到有效控制,尤其是病害发生严重。
2.4 产量有提升空间
根据土质、气候、水文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结合本地区示范片、攻关田等大田表证,单产有大幅的提高空间。
3 需要的改进技术措施
3.1 选择优良品种
目前,适合本地栽培的高产、高抗品种有粤油7号、粤油13号、粤油27号、汕油188、199和仲油花1号等。
3.2 科学施肥
坚持以有机质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无机肥料结合,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则。
3.2.1 施足基肥
施肥量占全部施肥量的80%以上。667 m2用腐熟农家800~1 000 kg或精制有机100~150 kg加过磷酸钙100 kg加石灰40~50 kg(第1次整地时撒施、耙匀)加优质三元复合肥15~20 kg加硼沙1 kg均匀散施,也可留1/3作为种肥。
3.2.2 巧追肥
第1次在3片真叶期进行,667 m2用尿素5~6 kg;第2次追肥于开花末期进行,667 m2用氯化钾5~8 kg或石灰15~20 kg撒施(基肥没有施用的田尤为重要),并结合松土。
3.2.3 补施叶面肥
多用钼酸铵、磷酸二氢钾或腐植酸等。掌握使用适期,第1次在4片真叶期进行,第2次在开花初期,第3次在开花末期各喷施1次。
3.3 适时控苗
当花生下齐针、荚果开始膨大时,用多效唑3 000倍液喷雾。或用25%苯甲·丙环唑1 500倍喷雾。
4 综合防治病虫草鼠
4.1 化学除草
芽前除草多用乙草胺、丁草胺等;芽后除草常的有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等。
4.2 害虫的防治
为害花生主要的害虫有蚜虫、斜纹夜蛾、蓟马、小地老虎和蛴螬等。
4.2.1 蚜虫
多发于干旱年份、花生盛花期前,主吸食植株汁液,传播病害。
4.2.2 蓟马
发生条件、危害、防治方法与蚜虫基本相同。主要的防治药物有:吡蚜酮、啶虫脒和吡虫啉等。主要的防治药物有:吡蚜酮、啶虫脒和吡虫啉等
4.2.3 小地老虎、蛴螬
均属于地下害虫,主要为害幼苗、地下果实及根系。防治方法:可667 m2用15%毒死蜱,(乐斯本)颗粒剂1 kg或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在花生周围再覆土,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或阿维菌素等农药于傍晚后喷施。
4.2.4 斜纹夜蛾
生活习性:杂食害虫,能为害大部作物,主要搀食叶片,昼伏夜出,大暴发为害严重时,叶片全部食光只剩枝秆。多发于花生中后期。春夏交接时,雨水偏多,长期阴雨容易暴发。防治方法:3龄期前及时检查发现,及时施药防治。主要的防治药物有: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辛硫磷及氯氰菊酯等。
4.2 病害的防治
花生主要的病害有:青枯病、叶斑病、锈病、立枯病和白绢病等。其中常见的、为害较严重的有枯萎病(青枯病)、叶斑病、锈病等。
4.2.1 青枯病
症状与发生条件:该病为细菌性病害,多发于前中期,初发病日间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后全株枯死。枯死后表现青绿色,故名青枯病,死株茎秆表现正常,剥开可内部维管束变黑、发臭。排水不良的田块或阴雨天容易暴发升流行。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发病严重地田块必须进行水旱轮作,前作是茄科、甘薯等作物的田块不能作为花生用地。土壤消毒:可667 m2用石灰50 kg或敌科松4 kg在整地时施用。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及时销毁。化学防治: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噻霉酮、噻菌酮、农用链酶素、水合酶素和氢氧化铜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2.2 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以黑斑病和褐斑病为主,2种病害均以危害叶片为主。在叶柄、茎干或果针上,轻则产生椭圆形黑褐色或褐色病斑,重则整个茎干或果针变黑枯死,使花生产量大幅度下降。防治方法:属于常发病。轮作,及时清理枯枝落叶能有效控制。发病初期及时施药,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常用药有:丙环唑、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4.2.3 锈病
花生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叶片先发病,渐向上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叶柄、托叶、茎、果柄和果壳染病夏孢子堆与叶上相似,椭圆形,但果壳上数量较少。防治方法可参考叶斑病。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