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纪等
摘要 通过使用IAT(内隐联想测验)对攻击训练时间和频率存在差异的106名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进行测量,研究攻击性训练对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探讨不同攻击性训练量对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影响的差别。研究发现:(1)整体上,警校大学生对暴力持有消极的评价;(2)不同攻击性训练时间和频率的警校大学生,其内隐暴力态度存在差异,随着攻击性训练时间和频率的提高,警校大学生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的消极评价程度降低。
关键词 内隐暴力态度;攻击性训练量;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21引言
警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执法和护法力量。警察不仅要靠法律、政策等意识表示发挥作用,更要凭借暴力性实力打击反国家、反社会犯罪暴力等违法犯罪活动。警察暴力包括杀伤手段和羁押手段等严重暴力攻击性手段,适当的暴力手段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然而,警察机关过度使用、非法使用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不利于国家法制化的推进,更有损公权力的公信力。随着中共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公安部下达了公安执法依法的纲领,这是我国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要素,这就要求执法机关必须依法文明执法,杜绝非法暴力执法行为的出现。
因此,研究警察的暴力行为及其产生机制至关重要。我国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中,警校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警察暴力行为产生机制应从警校大学生的教育切入。
暴力态度一般是指个体对暴力现象的态度,体现为个体对暴力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和反应倾向。对暴力的积极态度即意味着个体认为暴力是用来处理挫折、解决问题的有用方式,并且愿意在某种情境下使用暴力。暴力态度与暴力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暴力态度是引起个体产生暴力或者攻击性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其将来的暴力行为。一个人的暴力态度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将来的暴力行为,因此,要研究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暴力态度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暴力态度有内隐和外显之分,内隐暴力态度是指个体无意识层面对待暴力的态度,目前内隐暴力态度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者主要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个体在内隐层面对待暴力的态度。Gray,MacCulloch,Smith,Morris和Snowden(2003)使用IAT研究发现精神变态杀人犯对暴力词汇和消极词汇的联结强度要弱于非精神变态杀人犯,即精神变态杀人犯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更赞成的态度。关慕桢,刘旭峰,苗丹民等(2010)研究认为具有犯罪危险人格的个体对暴力词汇和积极形容词的联结反应时要显著快于对暴力词汇和消极形容词的联结反应时,也就是说,犯罪危险人格的犯罪人在内隐层面上更喜欢暴力。这些研究说明内隐暴力态度更能准确地预测个体的外显暴力行为。那么,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是否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呢?Greenwald 和Banaji(1995) 借鉴内隐认知的定义,提出内隐态度是内省不能识别(或未精确识别) 的过去经验痕迹,这些痕迹会调节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喜好感、思维或行为。同时,有研究认为个体内隐暴力态度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情境以及其长期形成的涉及暴力现象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Harris,2009)。那么,警校教育中涉及暴力及攻击性的训练是否会影响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攻击性训练量存在差异的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本文用实验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本研究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学生为例展开实验,计划设置两组实验组和一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分析三组被试的IAT效应(D值)得出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组被试所接受的单位时间内攻击性训练量的不同,将其分为短时间组和长时间组,对照组为未接受攻击性训练的警校大学生。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7期 (总第23期)刘 瑾纪 伟云 祥攻击性训练对内隐暴力态度影响的研究2方法
2.1被试
在校内公开招募并选取本科生警校大学生106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8人,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3±1.07岁,全部未参加过类似的心理学实验。其中对照组25人(无攻击性训练)、短时间组48人(每周进行攻击性训练5小时)、长时间组33人(每周进行攻击性训练10小时以上)。本研究中提到的攻击性训练是指行为人使用暴力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侵犯、打击等侵犯行为。本实验中的被试接受的攻击性训练主要有:摔跤训练,具体体现为两人对抗的训练行为;警务搏击训练,又称警务格斗训练,采用假想敌式和实战对抗式两种训练方式,一般包括散打、擒拿等训练方式;射击训练又称武器式攻击训练,采用假想敌式的训练方式;反恐演练,具有实战对抗性,一般为战术训练。
2.2研究材料
内隐暴力态度测量:采用暴力图片IAT来测量被试的内隐暴力态度。暴力图片IAT的设计参照Gray等(2003)和关慕桢等(2003)的研究。在暴力图片IAT程序中,目标维度(target)为有关暴力行为或非暴力行为的图片,每种图片10张,全部选自关慕桢等的实验;属性维度(attribute)为表示积极或消极的形容词,如笑容、舒适、可怕、恐怖等。其中非暴力行为图片与积极词汇、暴力行为图片与消极词汇构成相容联合辨别任务,非暴力行为图片与消极词汇、暴力行为图片与积极词汇构成不相容联合辨别任务。本研究采用Greenwald,Nosek和Banaji (2003)提出的改进后的IAT测量程序,包含七个步骤(详见表1)。表1暴力IAT测量程序表步骤任务描述联合任务顺序A联合任务顺序B次数1初始目标概念辨别(练习)和平—暴力暴力—和平202联想属性概念辨别(练习)积极—消极积极—消极203相容联合任务(练习)和平+积极—暴力+消极暴力+积极—和平+消极204相容联合任务(测验)和平+积极—暴力+消极暴力+积极—和平+消极405相反目标概念辨别(练习)暴力—和平和平—暴力406不相容联合任务(练习)暴力+积极—和平+消极和平+积极—暴力+消极207不相容联合任务(测验)暴力+积极—和平+消极和平+积极—暴力+消极402.3实验程序
三组被试分别完成暴力图片IAT测验。
2.4数据处理
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其中对IAT数据处理使用Greenwald(2003)编制的专门用于计算D值的SPSS脚本“D_biep.Generic Inquisit IAT.SPSS form.29Dec07.sps”计算表示IAT效应的D值,D值越大,说明IAT效应越显著。IAT效应越显著,说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越对暴力持消极的评价。
3结果
3.1内隐暴力态度总体情况
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情况如下页表2所示,被试的内隐暴力态度(D值)平均为0.89±0.37,对其进行单样本 t检验(D值和0比较),被试的IAT效应(D值)显著大于0(t=24.66,p<0.01,d=2.39),根据IAT的原理,D值大于0说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消极的评价。
0.003.2不同攻击性训练组被试内隐暴力态度差异分析
如表2所示,三组被试的内隐暴力态度(D值)分别是:对照组1.01±0.30、短时间组0.90±0.27、长时间组077±0.49,其内隐暴力态度存在明显差异。经方差分析(F=3.292,p=0.041<0.05,η2=0.06),差异比较显著。
对三组被试的内隐暴力态度和攻击训练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得如图1所示的线性关系。如图所示,随着警校大学生攻击性训量(每周内攻击性训练的时间)的提高,其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的消极评价程度降低,表明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与其攻击性训练量存在明显的相关。进行攻击性训练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对应的内隐暴力态度的IAT效应(D值)越小。而IAT效应(D值)越小,表示个体在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的评价消极程度越低。即被试接受的攻击性训练量越大,其在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的消极评价程度越低。但是,随着攻击性训练量提高,虽然被试的IAT效应(D值)降低,但却仍然大于0,说明个体在内隐层面对暴力的评价仍为消极。
4讨论
本研究首先对接受不同攻击性训练量的106名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进行了测量,接着探讨攻击性训练对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是否有影响,分析不同攻击性训练量与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在内隐态度上,警校大学生对暴力持有消极的评价。笔者试从以下方面对此结果进行讨论。警校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及日后职业的要求,决定其必须树立维护正义、和谐的观念,培养保护人民利益、打击违法犯罪的意识,这使其对平时的攻击性训练产生合情合理的心理认知。即暴力行为只是其工作后执法的工具,他们也仅是在进行工具手段性的攻击训练,并无个人敌对、仇视等情绪参与。在以往对内隐暴力态度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结果,例如在暴力IAT的测验中,暴力犯也表现出显著的IAT效应,就是说暴力犯的暴力行为并没有显著改变其内隐暴力态度。由此可见,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适当的攻击性训练对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在研究攻击性训练对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影响的具体关系时发现,一方面,接受不同攻击性训练量的警校大学生,其内隐暴力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随着攻击性训练时间的提高,其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的评价消极程度降低。另一方面,攻击性训练量提高,虽然降低了被试的IAT效应(D值),但依然显著大于0,说明个体在内隐层面对暴力的评价仍为消极。以下从几方面对此进行讨论。
相关研究认为,如果个体在获得某种目标时,总是采用某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得习惯化和自动化,而当个体行为习惯化和自动化以后,环境中相关线索会导致个体无意识的、自动化心理活动过程,且这一过程不需要个体的意识监控(Richentin & Richardson,2008)。警校大学生需要经常使用攻击性行为,才能达到攻击性训练课程(摔跤、搏击、散打等)的要求,获得良好的专业技能。生活中的冲突、矛盾等不和谐因素会激发其无意识、自动化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也许是个体在不良因素的激发下产生的认可并更愿意使用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过程。因此,被试为更好地达到不同训练标准的目的,会接受更多的攻击性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暴力攻击行为会更加认可,在特定环境下可能更愿意使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内隐层面,个体对暴力所持的评价消极程度降低。这解释了实验结果中,单位时间内接受攻击性训练时间较长的被试(长时间组)与接受攻击性训练时间较短的被试(短时间组)的IAT效应(D值)上的一定差异(短时间组0.90±0.27、长时间组0.77±0.49)。显然,长时间组的IAT效应(D值)比短时间组的低,即在内隐层面,长时间组对暴力的评价消极程度明显低于短时间组。
研究中,长时间组IAT效应(D值)为0.77±0.49,是三组被试中IAT效应(D值)最低的,但却依然远大于0,这说明,在内隐层面,接受长时间的攻击性训练的个体对暴力仍持消极评价。可见,攻击性训练对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还是相对较小的。根据研究显示,影响暴力态度的因素有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家庭等(Velicer,Huckel, & Hansen,1989)。可见影响个体内隐暴力态度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警校大学生在接受攻击性训练的同时,还进行其他不同方面的课程学习,例如艺术鉴赏、文学作品研读等具有丰富情感熏陶的课程,同时可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这些对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均有影响。故而,接受攻击性训练只是影响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的一方面,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内隐的暴力态度。
5结论
本研究通过使用内隐联想测试对接受不同攻击训练量的106名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进行测量,探讨攻击性训练对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结论:在内隐态度上,警校大学生对暴力持有消极的评价;不同攻击性训练量的警校大学生,其内隐暴力态度存在差异。
随着警校大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攻击性训练量的提高,其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的评价消极程度降低。可见攻击性训练对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是有一定的影响的。那么,为了能使警校大学生既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又防止其在内隐层面对暴力过分喜爱,就要求公安教学部门必须重视对警校大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在校内注重温情管理,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等方式实现。另外,要更加重视警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专门开设心理疏导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干预机制等。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疏导学生之间的矛盾,帮助贫困的学生,在学校营造和谐温暖的学习氛围。最后,要加强警察文化的教育和担当意识培养,对正义、文明的学警行为进行奖励和鼓励,弘扬正能量。
参考文献关慕桢, 刘旭峰, 苗丹民, 等. (2010). 激情犯和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比较. 心理学报, (5), 599-606.Harris, J. O. (2009). Relationship of factors pertaining to youth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selfesteem, and viol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nnesse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Greenwald, A. G., Banaji, M. R. (1995).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 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ogy Review, 102(1), 4-27.Greenwald, A. G., Nosek, B. A., Banaji, M. R. (2003).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197-216.Gray, N. S., MacCulloch, M. J., Smith, J., Morris, M., Snowden, R. J. (2003). Forensic psychology: Violence viewed by psychopathic murderers. Nature International Weekly Journal of Science, 423(6939), 497-498.Richetin, J., Richardson, D. S. (2008). Automatic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3(6), 423-430.Velicer, F. W., Huckel, H. L., Hansen, E. C. (1989).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measuring attitudes toward viol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5(3), 349-364.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ggressive raining on the Implicit Violence Attitude——The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as an ExampleLIU Jin; JI Wei; YUN Xiang(The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Nanjing 210023, China)Abstract: Using 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ggressive training time and frequency to the implicit violence attitude. 106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gressive violence training and their implicit attitude to viol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1) On the whole, the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hold negative evaluation of violence; (2) The students who keep different aggressive training time and frequency have different implicit attitude to violenc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raining time and frequercy, their negative evaluation on violence fall to a lower level.Key words: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violence implicit attitude; amount of aggressive training;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栏目编辑/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