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5-10-26 07:58石静陈虹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作弊诚信考试

石静+陈虹

一 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知行关系理论认为,知就是认知,是指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它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认识和评判。行就是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有目的的行动。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必须从人的认知态度入手。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讲课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诚信是大学生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重要表现。培养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加强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的考试诚信的真实情况,我们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校的共三届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从自2011年10月到11月,调查对象包括2008级、2009级、2010级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涵盖了该校化工学院、能动学院、外语学院等全校14个学院,再按相同比例对每个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等量问卷,分别占发放总人数的33.7%、34.1%、32.2%。调查使用了无记名形式,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092份,回收率99.2%,其中有效问卷1058份,有效率96.18%。2011年11月学校总人数23660人,抽样比例为4%。

二 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在问卷设计时,根据研究需要将问卷分为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两个大的方面,自主设计了50个问题。为了比较好地反映出大学生在考试诚信方面的行为表现和认知态度,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分别对大学生就考试作弊的认知和行为一共设计了两道题。

(一)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行为表现

从行为角度考察,调查显示,在考试中,有34.1%的学生从来没有作过弊,而65.9%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作弊行为。有过作弊经历的大学生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还要多,这个调查结果是惊人的,说明考试不诚信问题在当今的高校校园里是非常突出的。调查数据见下表:

(二)大学生对考试诚信问题的认知态度

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考试诚信的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是怎么想的。在回答“你对考试作弊的看法”时,调查结果显示:37.6%的学生坚决反对作弊,其他大学生则表示可以理解或者赞同作弊。其中坚持考试作弊“有违道德观,坚决反对”占了37.6%,虽然是比例最高的,但不到总数的一半。

有34.4%的大学生选择“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大”,反映出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明白应该诚实考试,不该作弊(即知),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反映出明知不对而为之,对作弊行为表现出更多理解,更包容的态度。

16.4%的大学生选择了无奈,不作弊会吃亏。这暴露出高校管理环节的一些漏洞。考试成绩是大学生在评优、评奖学金、入党、保研等环节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考试成绩的,学生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一些学生通过作弊提高成绩后,在评优等奖励时占了便宜,会引起不良影响,“榜样”会引起他人效仿。当没作弊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考试不诚信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好处,如获得奖学金、评上优等生,便会产生不公平感,不作弊会吃亏的,这会引发认知与行为的矛盾,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会使作弊之风气盛行。

还有8.4%的大学生选择了“只要不被抓就行了”,存在侥幸心理,也给学校管理者敲响警钟。

另外,以上两个调查项目的比较,即从行为表现与认知态度的对比发现,此次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作弊”的认知(表2)与行为(表1)在数据上显现出了一致性:37.6%的人坚决反对作弊,34.1%的人回答没有做过弊,主观反对作弊的人数与实际没有作弊经历的人数多相差3.5%,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在填写本调查问卷时还是实事求是的,也反映出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我们应该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抱有积极的态度。

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的考试诚信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关于考试作弊行为的认识和态度呈现了多元化的的特点,而且给予作弊行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有必要对这些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三 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 从国家社会层面看,诚信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今中国处于转型时期,传统道德规则面临挑战,现代道德规范的形成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诚信度下降,反映出道德意识上的个人功利主义观念。但即便是市场经济也是一个讲诚信的经济,坑蒙拐骗等不正当行为也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不耻的。另外,网络、大众传媒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一些大学生考试抄袭作弊提供了物质条件。从现有诚信制度体系分析,具体制度暴露出种种漏洞,社会公平、公正遭到挑战。

2 从高校层面看,学校内部考试诚信体系不健全。近年高校扩招,高校教育遇到新挑战,正经历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日常管理跟不上,考试环节存在漏洞,作弊成本低廉。对于考试违纪的学生,学校迫于就业分配等压力,往往网开一面。不良校风影响大学生诚信的态度与行为。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包括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探索氛围,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师作为道德“知”的传授者,要想使学生知而后“信”并践行,教师自身的言行非常关键。如果教师的言行有悖道德要求,学生自然无法“信”,更无法谈及“行”了。

3 从家庭教育看,存在家长对子女诚信教育缺位的现象。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言传身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子女的思想行为观念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一些家长更多地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对于思想行为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有的甚至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功利主义、金钱主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给子女,从而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不一致的现象。endprint

(二)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要从大学生自身寻找。此次调查发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数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5.50%,而90年代出生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4.50%,说明自2008年入学至今,“90后”已经成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数从小物质条件优越,备受家长宠爱,学习管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较以往的大学生要差一些。一些人经常旷课、逃课、长时间上网、过度消费等。他们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有些自恋,接受自我意志力锻炼的机会有限。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出现意志力不强、存在侥幸心理等都属正常。其中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受投机取巧、急功近利、随大流等心理驱动导致失信行为。在竞争压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小群体”的存在让大学生产生归属感,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时期,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四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的思考

诚信问题属于社会道德领域的范畴。社会道德要“内化”为个人道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大学生关于诚信的认知到诚信行为的转变需要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出现。然而,诚信之风的形成,诚信行为的养成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通过道德约束来形成。因此,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对策应该从法律制度和道德,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来思考。

(一)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传统美德,国家完善信任制度体系的建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非常重视“信”,《论语·为政》中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一个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必须自己讲信用。《论语·子路》讲“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出的事一定得具有可信度;说过的话必定会去做,言与行一致。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诚信的负面因素不会短时期内消失,所以,一方面通过“立”,即宣扬、树立正面的道德规则;另一方面,要通过“破”,即批驳、批判有违诚信的不道德言行。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意识形态。诚信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诚信还得落实到个人,人人诚信则社会诚信。

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践行诚信的外部有利条件。大学生常用的作弊手段之一就是夹带缩印资料。曾经看到过内蒙古某高校校园内的一家复印社,在学生进入考试周后立一个告示:“谢绝缩印”。这件事反映出该复印社主人的良知,如果社会环境都如此,何愁没有一个诚信的社会?

国家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因此,国家有能力也有责任为诚信之风的形成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诚信的建立需要道德和法律双管齐下。目前,我国已经搭建了“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专门设置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平台强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目的在于通过“真实记录在校表现,使真正的优秀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守信者受益”……也让“失信者受戒””,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肆意逃课、违反校规、论文抄袭、捏造成绩、助学贷款违约、肆意编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获得各项奖励、伪造社会实践活动……”[1]这反映出我国在推动大学生诚信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存在的不足在于诚信档案并不完整,不能涵盖所有毕业和在校的大学生,以及如何保障有大学生个人诚信记录的客观性等问题仍很突出,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学校层面:健全高校内部考试诚信制度体系

1 为了配合国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记录和跟踪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为客观评价大学生诚信基础资料。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考试诚信意识的教育。

2 建立和完善学校考试诚信监督、执行等规范体系。制定严格的监考制度,完善各个监考环节,弥补监考环节的漏洞。配套监督制度、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制度等。诚信教育中坚持奖惩并举,鼓励与约束并用的原则。建立和健全行为规范是预防和矫正不规范行为的有力保障。从知行关系看,个别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惩戒,可能会使该种行为再次发生,或者产生联动效应,引起他人效仿。反之,如果正确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或鼓励,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减少再发生的几率。所以,一方面奖励要公正。对于真正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加以宣传,树立正面的榜样。另一方面必要的惩罚必不可缺。对于考试中违规、失信的学生给予实事求是的惩处,根据具体违纪情节给予相应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惩处。当然,无论奖励还是惩处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及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成绩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是高校育人的目标。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突出地位,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式。长期以来单一的闭卷考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无论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考核方式都面临挑战。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是目前考试改革的突出特点。例如,实行开卷或半开卷考试方式,大幅增加能力测试和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应用,避免了单一笔答不容易全面考核教育教学效果的弊端。而平时成绩比重的增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思想品德的考量。

4 发挥教育者的诚信示范作用。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做诚信的榜样。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对任课教师进行持续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整体道德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要制定配套制度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教师要以身作则。例如,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能作弊的时候,首先自己不能在学术上弄虚作假。endprint

(三)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以身作则,诚信示范

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然而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复印,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复印,家庭也可以是创新的复印机。家长是大学生坚守诚信的榜样,所以,父母首先要做诚信的好表率。父母言传身教,表里如一。同时,要积极应对特殊家庭增多带来的新的挑战。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理念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离异、单亲家庭出现,再加上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出现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针对这种新的问题家长应该尽最大的可能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抽出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注意子女的思想、行为。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当承担起责任,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行为观念,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给予更多的关爱。对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和思想行为偏差的特殊学生,学校还应该提供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心理辅导。

(四)大学生自我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意志力往往表现为一个人为达到预定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如果缺乏意志力,会使正确的认知向行为转化过程中发生扭曲。意志力强就会在周围环境被不诚信笼罩时洁身自好,能够不随波逐流;在遇到考试难题时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弄虚作假。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有意识地增强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与锻炼,并加以正面的引导,消除急功近利、投机等心理。例如,家长要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创造机会有意识地使之面对挫折,增强为实现目标不折不扣的能力,而不是降低标准更不是包办代替。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拖地、洗碗、洗衣服等。学校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新生的军训是一个被保留下来的很好的锻炼意志力的方式,但是要拿捏好一个“度”,避免流于形式,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制定训练的强度、形式、时间等。

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教育是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塑造诚信的大学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虹,石静.“知行关系”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道德教育 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2]李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诚信品质培养[J].云南 财贸学院学报,2005(6).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弊诚信考试
作弊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作弊等
没作弊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