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化纤机械有明显进步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认为,“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整体还是不
错的。从当初制定的规划目标来看,无论是工业增长速度还是结构调整的完成情况都比较理想,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2013年设立了‘恒逸基金’学术大奖,充分调动了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有近80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有效促进了中国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端小平说。此外,产学研创新平台、产业联盟平台建设也在加快,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有40余项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在行业得到深入推广。
化纤机械在“十二五”期间也有明显进步,尤其在高性能纤维的稳定生产技术、拓展应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下游产品的开发等全产业链建设方面都有了新突破。“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以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十大重点领域是值得业内关注的。”端小平说。
“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提出了绿色发展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其中COD排放总量下降10%,SO2排放总量下降10%;再生化纤循环利用率提高到30%,生物基原料替代率提高到2%以上,巩固并提升我国化纤行业在常规纤维领域的领先地位,在高新技术纤维领域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对化纤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端小平特别指出,在化纤工业“十三五”重大工程中,“智能制造”是四大重点之一,包括智能纺丝生产工厂、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等,都需要化纤机械企业的助力,只有产业链上下游一同发力,我们才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化纤强国。
据金汇特技术开发部经理高琳介绍,与其他涤纶工业丝企业不同的是,金汇特的设备都是全新的,“我们购买了10条巴马格纺丝生产线,都是按我们的工艺要求定制的,可以说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纺丝设备,多头纺丝技术应用效果非常好,每个纺丝位最多的16个头,最少的6个头,柔性化很强,应用性也很强,适纺细、粗涤纶工业丝。”
高琳介绍,由于目前涤纶工业丝的产能过高,目前金汇特10条线的总产能达6万吨,面临着市场的严峻考验。“要想取得经济效益,只能靠技术产品、质量稳定才能达到,普通产品的前景不会很好,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这就对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金汇特有两套大连海新公司的聚合设备在使用,每套设备的最高日产可达140吨。“我认为国产聚合设备做得很好,和国外设备没有什么区别;但国产纺丝设备和国外还有一些差距,主要在于控制部分,比如卷绕机、纺丝机的温度控制,在精度上赶不上国外;国内的牵伸热辊技术也还有差距,温度波动较大,表面处理也还有欠缺。”
高琳说,现在国产涤纶工业丝设备还只能生产低端产品,生产高端产品如细旦、多孔、高性能产品还不具备条件。“化纤生产属于过程控制,产品出来后不能修复,一开始上机就决定了产品质量,所以设备对品质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国产设备在加工精度、智能控制等方面还要加强。国产装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需要时间,但随着中国制造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印染行业的未来趋势,就是从过去的以数量、规模制胜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的转变,印染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说。中国的印染企业一直在进步,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提升产品质量投入很多,尤其是在SFC(即现场自动化系统)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智能制造”在印染行业得到深入推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工艺参数在线采集与自动控制,通过各种新型传感器,对生产设备的工艺参数,如水、电、汽、温度、湿度、化学品浓度、幅宽、花型精度等等一系列的参数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由自动控制装置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在线实时的调整。
第二,化学品的自动称量和自动输送,采用自动装备代替人工,可以减少工人的体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在这些自动化的过程中间,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工业机器人开始在印染行业使用,包括山东康平纳、绍兴瑞群等企业,最近也研发了印花机器人。
第四,数字化装备为代表的先进装备,以数码喷墨印花和八分色印花为代表。数码印花这几年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印花的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墨水配套成本开始下降,技术进步,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数码喷墨印花快速发展。另外,通过传统的平网、圆网以及滚筒印花的改造,实现了八分色的精细印花。
陈志华指出,今后印染行业仍需努力,要积极采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各种在线监控系统、电脑配色系统、数码印花系统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要提高,印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包括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优秀的印染企业无一不是在管理上投入了巨大精力。只有我们的技术、装备、人员一直保持发展,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中国印染业在不断提高,就不必担心未来。”
浙江红绿蓝印染有限公司是绍兴标杆性的印染企业,在“十二五”期间,红绿蓝与日本东伸工业株式会社联手开发新型印染工艺,先后推出了两代“印染机器人”。
据红绿蓝董事长陈宇鸣介绍,在传统平网印花生产线上,上浆等工作需好几个经验丰富的熟练工才能完成,并且人工上浆靠的是“老师傅”的“感觉”,产品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而“印染机器人”所有流程由电脑控制,只需一个工人轻松控制开关,就能自动完成网板装卸、精确给料、刮印、压纹等印染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对花精度的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产品质量大大提升。
据了解,印染机器人2013年基本成型,目前已发展到第二代,比第一代更加经济适用,在红绿蓝印染车间里已有应用。据陈宇鸣介绍,第二代“印染机器人”的实际投产已没有问题,一台机器人可以看管两台印花机,用来取代繁重、重复的网板装卸劳动。更具潜力的是,该机器人不仅在平网印花线上可以运用,在圆网印花机上也能用来装网、卸网。
陈宇鸣认为,实现印染行业的自动化、精细化管理,改变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的属性已是当务之急,印染机器人将逐步取代传统印染企业的生产线管理模式,实现印花车间的无人操作。
红绿蓝还计划研发第三代印染机器人,届时将建几条机器人示范生产线。“产业化推广将在明年展开,我们将以绍兴市场为基础,向全球纺织印染企业推广。”陈宇鸣说。
“十二五”期间,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针织行业在转型升级中取得稳
定发展,中国针织行业已成中国纺织工业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这5年中,针织行业连续两年的出口突破了千亿美元的大关,两化融合水平有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国产针织机械替代进口的格局已基本实现,智能化装备和生产线大势所趋,新技术将产生跨界的影响力,中国针织企业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并在“走出去”和全球布局、合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林光兴介绍,虽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口针织设备的数量较“十一五”期间有大幅下降,但我国出口的针织机械单价均有大幅提升,提高了55.56%,部分平织机的单价更是提高了780%。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内加工制造技术和机器智能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和自主创新研发力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编机、纬编机和横机在整体设计和制造水平上有多项的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针织技术与设备也向高精度、高效率、电脑智能控制、半成形与全成形、灵活变换与多用途等方向发展。单面及双面圆纬机的最高机号已分别达E90和E44,电脑提花机的机号达E36;经编技术实现了织物向厚、薄、重、轻、宽、窄、单层、双层等方向的拓展。此外,针织行业研究的各种染整工艺与设备,不仅提高了加工效率和产品档次,同时达到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如冷轧堆染色生产线、针织物冷轧堆漂白工艺等工艺已在行业广泛应用。
虽然,我国针织企业的自主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整体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同时,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企业产品趋同,效益和竞争优势不高,发展动力不足。
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将持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夯实行业发展根基;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支持智能装备、推进行业基础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及应用;整合优势资源,建立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无人工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打造智慧样板工厂示范工程。
持续的科技进步是支撑即发六十年稳健发展的主动力,并在“两化融合”、智慧工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因此推动了即发向针织品和梭织品的跨越和转型,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在科技的支撑引领下,即发以推广应用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重点,不断加快纤维差别化、面料功能化、生产节能化、产品品牌化、技术装备信息化“五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即发把促进“两化融合”作为推动升级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先后投资近2亿元,持续加快两化融合向深度和广度的延伸拓展;先后实施了50多项信息化工程,实现了ERP系统对产业链上下游工序的全覆盖,完成了业务系统与重点客户系统的对接,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物资采购系统、加工平台管理系统、染整工序自动供料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随着这些信息化系统的成功运行,即发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与智能控制的一体化和即时化,形成了“生产过程透明化、管理信息数据化”,有力助推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