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杂志约请我写一篇关于内源性医学发展史的文章,我欣然应允,只因我喜欢这个简练、有学术份量、有挑战性且有难度的命题。说其简练,是因为命题明确、简单却又精致;说其有学术份量,是因为内源性医学发展史,尚是中华医史文献库与世界医史文献库中,均有待努力填补的空白;说其有挑战性与有难度,是因为这类文献通常应由医史研究学者或内源性医学研究者来完成,然医史研究学者中,精于内源性医学者寥寥,长期专注者更少,对内源性医学(导引医学)有所研究者,多深藏于民间,涉足医界者稀,专注医界者更如凤毛麟角,故很难有机会接触与研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内源性医学文献。
内源性医学是本人酷爱,并从事了大半生的专业之一,加之数十年如一日地认真研读,查阅了难以计数的文献,故斗胆以内源性医学著作文献或名人的脉络与亮点为主线,结合本人读书感悟与临床心得,始成“内源性医学发展史”一文。抛砖之勇,源于引玉之愿。谬误之处,在所难免,企望慧眼卓识的同道、专家、学者以及读者朋友们指正,也希望您能从文中感受到效果奇妙、风格独特、奥妙无穷的内源性医学的无限乐趣。
按照考古学的观点,人类起源至今,已有六百多万年的历史,而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之初。从科学意义上的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影随形。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解决生存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吃、穿、住、行、繁衍等活动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这些过程中,人会生病、会受伤,这就必然迫使人类去寻求自我保护和治疗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出现在最初时一定是偶然的、无意识的、被动的,但通过人与人之间长期不断地相互模仿、学习,加之人们有意识地经验传递与积累,医疗知识不断沉淀,成为了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石,也让医学理论的出现变成了必然。换句话说,医学理论的形成就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被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原始公社制时期,人们外出狩猎时总会受伤,伤口疼痛时就会本能地去揉搓。打到了充足的猎物,总会手舞足蹈地庆祝一番,这便是按摩与舞蹈的最初形态。起源于印度的瑜伽,就是从古中医疗法的鼻祖——按摩中演变而来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舞蹈的出现,都是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而舞蹈可谓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无论是按摩还是舞蹈,都与内源性医学的起源密切相关,属于内源性医学理论的重要成因。有专家指出:可以认为早在原始公社制度下,就已经开始萌生了内源性医学的“苗头”。此外,内源性医学的起源也与人类的呼吸运动息息相关。生命的延续依托于新陈代谢,依托于吐故纳新的呼吸。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所有的生活行为都为内源性医学的萌芽提供了具备条件的“温床”。因此,内源性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同人类文明的出现与发展是密不可分、共存共荣。
传说中的伏羲(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0 世纪)创八卦(大概是大皋或大皋族人所做的贡献),他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天文、地理、人事)中抽象出阴(- -)与阳(—)两个范畴,概括世间万物纷纭的变化,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成为内源性医学的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伏羲时代就是内源性医学逐渐开始形成的时代。
从古至今,有关内源性医学的论著及史料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其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据统计,目前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内容总量至少也有三千万字。
传说远在四千六百多年前,即公元前27 ~公元前26 世纪,黄帝(轩辕氏)有位大臣姓俞,名跗,就在先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古代按摩八法”(贯通法、补气法、揉捏法、和络法、推荡法、疏散法、舒畅法、叩攴法),并流传至今。有关古代名医俞跗运用导引医学与按摩疗法治病的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中均有记载。如:“俞跗,一作俞拊,黄帝臣;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桥引,按抗毒烫……”(见陈帮贤、严菱舟《中国医学人名志》)。
约成书于殷周(公元前1324 年~公元前256 年)之际的哲学名著《易经》,早在战国时即被列为经典,被誉为“众经之首”,“天人相应”是其哲学思想的精髓。《本卦·彖传》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易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与外在世界的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发展过程是阴阳失调、正邪斗争的过程,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同时,人与自然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们只有随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只有和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保持健康,颐养天年。中医的理论基础正是来源于这种哲学思想,所谓“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客观认识。《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我们研究人与自然、社会的珍贵历史文献,更是我们研究内源性医学之珍贵文献。
彭祖,据《神仙传》、《列仙传》与《辞海》载,姓篯名铿,颛顼帝之玄孙,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767 岁(一说800余岁),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内源性医学养生大家,其少好恬静,不营名利,不失四时之和,唯爱养生怡身为事的阴阳之术、内源性医学之道等学术思想。彭祖清静无为、悠然独处,平时常常静坐屏气、心守丹田。从早晨可以一直端坐到中午,然后用手揉揉双眼,轻轻按摩身体各个部位,用舌头舔舐嘴唇并吞咽唾液,运气几十次才收功。一旦感到疲惫不适,就运用闭气的方法来自我调节,让胸中之气散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五脏六腑、手足四肢、头颈七窍都让气逐一走到,不一会儿就觉得通体舒畅。彭祖被誉为“引导祖师”和“中华第一养生学家”,在后世颇受尊崇,且影响深远,值得后来者深入研究。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内源性医学较前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约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周易大传》,是兼论内源性医学基本原理之哲学专著,是《易经》最古之释本;其关于内源性医学养生法之论述,较《易经》又有了进步,进而为内源性医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末年的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被后世尊为道家内源性医学、气功之祖,著《道德经》,主张“抱一”;“得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致虚极,守静笃”等养生思想,书中许多有关内功之论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等等,奠定了道家内源性医学、气功学之理论基础,亦丰富了整个内源性医学之内容,被历代内源性医学家与养生家奉为圭臬。
研究资料提示:诸子百家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宇宙、自然界整体为研究对象,站在整体观的背景上思考人的生命运动与人类社会,而以人的生命运动与天(自然界)人关系为中心,道家、阴阳五行家、医家与农家等属此类。其中还有体、用之分。道家、阴阳五行家属于“体”这个亚类,而医家与农家属于“用”这个亚类;二是虽以人为中心,但以人与社会关系为主,重于人的社会实践,重于用世,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属此类;三是以“我”为核心,独善其身,养生家、神仙家等属此类。然这三类,都是以人与人生为中心,以认识世界(宇宙、社会、人体、生命、自我等)、改造世界为目的。故诸子百家各自都建立了一套和自己的学说相匹配的治学修身的理论与方法,诸子的修身治学的本质恰好与内源性医学的本质是相通的。诸子百家都为内源性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内源性医学是集诸家之长,为中华儿女和全人类的健康、长寿、美形与美容服务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从诸子百家畄下的浩瀚的论著中发掘、发展与创新内源性医学的宝藏,应是我们和后人的一项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