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有效投资的风口:特色小镇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在种种效应之中,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是毫无悬念的
在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的背景下,投资对于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和全国有所不同的是,浙江意外地推出了特色小镇这一载体。省政府有关特色小镇创建的文件精神明确要求,“每个(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并且这其中还不包括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有领导为此专门算过一笔帐:“以100个特色小镇计算,3年累计直接投资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种种效应之中,它“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却是毫无悬念的。
抓手体现之一,是作为特色小镇基础的特色产业的投资,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当下投资困局中,最低迷的还当属产业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这不但因为眼下到处都是产能过剩,还因为市场需求不旺带来的前景迷茫。究其实,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真正过剩的只是供需契合度相对低下的那一部分能力。目前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无非三大块:一是引领趋势和潮流的新兴产业,例如云计算、地理信息、基金等;二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产业,例如丝绸、黄酒、剑瓷等;三是一般制造借“互联网+”和“文化创意+”等创新,变身为和市场需求高契合度的那一部分供给,例如皮革、毛衫、袜业等产业的时尚化。对这些产业的投资,不同于一般的产业投资,是有市场、有前景、有持续竞争力的投资,因而是有效投资。
抓手体现之二,是作为特色小镇自身的基础设施投资,会有一个大的拓展。作为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小镇的水、电、路、信(信息化基础设施)等,都是需要进行高标准的填平补齐、配套成龙的。另外,承载特色小镇产业(制造)、文化和旅游“三位一体”功能的基础设施供给,也是不可或缺的,譬如科技馆等社会事业的基础设施,旅游接待中心等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小镇多半是要立足于早已形成的居民点、产业园和历史街区拓展的,有时改建甚至比新建还要吃力费时,例如河道的疏浚、马路的修整、立面的改造、绿化的扩充,如此等等。要做到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三化驱动”,不对其基础设施进行系统的一番规划建设和有机更新,特色小镇的美好蓝图终究是要落空的。
抓手体现之三,是作为承载小镇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的房地产和生活设施投资,也会有一个大的进步。浙江多有外来常住人口二三倍于当地户籍人口的建制镇,以总人口规模论,早已是小城市甚至接近中等城市。但受制于现有体制的束缚,往往不得已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形态存在。如何结合特色小镇的创建,将这一部分拥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区块,加以真正的“新型城市化”,是一桩既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民生的大好事。
上述三个方面的投资需求,在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将这种潜在的投资需求,切实转化为有效投资,还要强调三个环节:一是编制小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发展规划是对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未来发展的总体谋划和战略规划,建设计划是落实发展规划的项目布局和形象进度。规划“虚要虚到家”,计划“实要实到位”,两者虚实结合,效果相得益彰。
二是要有战略投资者和平台企业。块状特色经济离不开当年的“小狗经济”,但进入到创建特色小镇的今天,众多生产同一产品的小微企业,不能仍然还是“一盘散沙”。需要养成“航母战斗群”的现代战争意识,善于围绕着引进或培育的战略投资者及平台企业,形成一个除舰载机群之外,还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水艇和补给舰在内的有机综合体,其中最核心的还是作为战斗群指挥枢纽和作战平台的航空母舰。
三是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和机制。省政府已多次明确,“特色小镇由各地自主规划、自行审批,省政府不再审批”,并指出,“特色小镇建设强调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规划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一定要摈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换一种新体制,或许就会产生一种新机制,开创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