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群
左端是悲悯之情,右端是理性之智,乞丐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总会引起人内心天平的左右摇摆。三位作者分别从人性的深度和旁观者的态度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以触动我们的情感与思索,来实现文学之“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同点 三文均以小见大,以乞丐为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掘开了深远厚重的主题。三文均笔端含情,并以情感发展变化为线索,通过叙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乞丐悲苦的境遇,通过抒情或议论剖向了人性的深处,引起我们的共鸣,更触动了我们的思索。三文语言质朴,但都极富感染力。
异点 同是关注乞丐,但因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文章所呈现的特点也有不同。
1. 角度不同。《梅香》展示了贫穷可怜的乞丐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并由此生发哲理,启示人们物质条件的匮乏并不妨碍人拥有精神的高贵与富有;《乞丐囡仔》真实地再现了自己面对乞丐囡仔令人同情的处境时的犹豫与自责,剖析了自己的懦弱与自私;《坦然走过乞丐》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一些乞丐靠展示生理的恶疾、舍弃尊严的方式来行乞的行为,让我们意识到人不能随便出卖自己的尊严,更不能随便施舍来助长“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的行为,作者以对生命的深层思考,来审视社会现象,启示我们理性对待社会的弱势群体,有深远现实意义。
2. 情感不同。《梅香》流露了对拥有着富有的精神世界的乞丐的赞赏之情,并表达了希望人们能追求富有的精神世界的期望;《乞丐囡仔》则表达了对自我心灵的拷问,字里行间蕴藏着对乞丐囡仔的同情,对自我的深刻谴责;《坦然走过乞丐》则表达了对靠展示生理恶疾来行乞的乞丐的否定,对理性解决乞丐生活困境的热切期望之情。
3. 手法不同。《梅香》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将穷人与富人的物质和生活空间进行层层对比,将穷人与富人自身的物质世界和精神空间进行对比,又用梅香来衬托乞丐的精神世界,突出了精神世界的芬芳馥郁,表达了希望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愿望;《乞丐囡仔》用了“美丑对照”手法,作者分别将恶劣环境、店长的严厉、我的舒适与乞丐囡仔的可怜处境进行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囡仔的孤独、落魄、穷苦、可怜,激起了我们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坦然走过乞丐》则用了细节刻画的手法,展示了乞丐展示生理残疾、失去尊严的形象,为全文定下了冷静的基调。
4. 文风不同。《梅香》正如标题,清新自然,以梅香寄寓深意,显得隽永深刻;《乞丐囡仔》语言细腻平易,描写生动形象,饱含同情;《坦然走过乞丐》语言质朴而又犀利,直白而又深刻,直指社会弊端,引起人们的思索。
考点 三文都以小见大,在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开掘了深刻的主题,但三文表达主题的方式各有不同,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梅香》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梅香”象征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高贵,以“乞丐”象征物质世界的贫乏,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反差对比中,寓含哲理,含蓄隽永;后文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抒发感慨,感悟哲理,显得直白。
《乞丐囡仔》则含蓄委婉,通篇重在描写乞丐囡仔的可怜境况及自己的同情与犹豫的心理,最后一段“我是一个懦怯而自私的女子”戛然而止,简洁干脆,却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和反思的空间,让我们在对乞丐囡仔命运的担心中反观自我内心的悲悯。
《坦然走过乞丐》以情感为线,串起了两个故事,形散而神不散,叙述简洁精炼,描写生动形象,在叙述与描写中巧妙运用对话道出了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