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乌到平川

2015-10-24 17:31安建雄
大理文化 2015年8期
关键词:平川核桃树螃蟹

安建雄

拉乌核桃谷:一片清凉入心脾

一脚踏进拉乌的山水,就已置身于连绵起伏的绿色浪涛之中了。绵延数十里的核桃长廊,在夏日的时光里,醉人地绿。

车在核桃林里穿行,就像在碧绿澄澈的溪流中游动。宾川县境内的拉乌乡。这一方绿色铺展的土地,被评为“中国生态之乡”,真是实至名归。

我和车里的美女说,关掉音乐吧,听听车窗外绿色的风,听听风里传来的蝉的清凉的鸣唱。在拉乌,做一只蝉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么多的绿荫,随便选一枝树干憩息,然后自在地歌唱:凉快、凉快……

车在碧鸡村委会哨房六组路边停下,一个放羊的老乡告诉我们,拉乌的核桃树王就在路上200多米远的地方。循着老乡指点的方向走去,不多时,一株巨大无比的核桃树就映入了眼帘。一行人边啧啧赞叹,边钻入到核桃树王宫殿般的树荫下。在核桃树的“身份证”上,赫然写着它的高龄:120歲。就这一株核桃树,每一年都可以给主人家带来一万五千元以上的收入,而且还在逐年增长。在拉乌,守着一片核桃林,就是守着一个绿色的“银行”。

行走在拉乌的山谷中,一株株,一片片。满眼都是核桃树。无论是高枝还是低叉,都结满了一簇簇青核桃。伸手摸一摸那些小核桃,它成长的欢快就透过指尖流淌到血液里。

一路绿荫,一路清凉。在拉乌,村庄都掩映在核桃树丛中了。那些村庄的名字,听来也让人倍感欢喜——哨房山、碧鸡庄、来凤溪……

在几株大核桃树下憩息的时候。看到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从农家小院里出来,在树荫下安然地觅食。母鸡时不时“咯咯咯”召唤,分散在周围的小鸡们便“叽叽叽”回应。这幸福的一幕,被许多镜头聚焦、定格。在拉乌,做一只小鸡也是幸福的事,比起那些孵出来就在笼子里终其一生的同类。它们是何其地逍遥自在啊!

拉乌乡政府所在地叫碧鸡庄,以前听到这个名字,感觉有点怪怪的。通过切身的体验后,才真正地领悟,这其实是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碧鸡,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也被解释为是一种报更的林鸟。“自是山中无玉漏,朝霞还有碧鸡啼。”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是真正的原生态。

过了碧鸡庄,路依然弯曲,但平坦了许多。车窗外,许多地里都栽种上了核桃树,有的已经开始挂果。那些正在吃“成长饭”的小核桃树们,无一例外都得到了主人家的精心照管。每一棵核桃树的成长,都成为了绿色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也成为了山里人家的一个幸福密码。

行不多久,车又钻进了核桃树的绿荫里。在一块被核桃树包围着的空地上,一块巨石悠然而立。石头上“核桃谷”三个大字赫然在目,一地的清凉,将一行人的欢声笑语也染绿了。

沿着树下潺潺的小溪,我们开始步行逆流而上。

“这水中的石块下,有螃蟹呢!”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动石块。在溪流中找螃蟹。这被尘封了20多年的童年记忆。想不到被核桃谷中的一条溪流激活了。只可惜不是季节,好半天也没有逮着一只螃蟹。但快乐却早已溢满了心间。我唱起了女儿前些天教我的《螃蟹调》:“螃呀螃蟹哥,八呀八只脚,两个呀大夹夹,一个硬壳壳;爬呀爬上坡,爬呀爬下坡,那天从我门前过,夹着我的脚。”一曲唱完,逗得同伴们哈哈大笑,这快乐,让一树的小核桃们都羡慕。

在遮天蔽日的核桃树荫下行走,伴着潺潺的溪声,我们都像一尾尾幸福的游鱼。

因多年持续干旱,六月的天,我所生活的宾川小城已是热浪滚滚,让人无处可逃。此时,拉乌这方山水中绵延的清凉的核桃谷,无疑就是人间仙境。

走着走着。从前方掩映在树荫中的农家中飘来了菜饭的香气。令人垂涎。这时才想起,因为美景,我们的胃被忽视了。

坐在溪流边的农家乐中。在树荫下,吃着原生态的野菜,端一杯淳淳的小甑酒。彝家阿妹甜甜的歌声在酒杯中荡漾,树荫倒映在杯里,举杯饮下,然后,陶醉……

平川,在群山间广袤

最先听到“平川”这一地名时,脑海里出现的是广袤无垠的旷野。心里总想,在那儿,放纵驰骋的不仅是呼啸着的风。更有天高海远的思想。

多年以后,跋过三十五里坡、涉过四十五里箐,到达早已在脑海中猜想过无数遍的宾川县平川镇时,才发现这里其实只是崇山峻岭间一块小小的祥和之地,四围的大山沉默而冷峻,像不善言语的父亲,用宽厚的臂膀,经年累月小心翼翼地守候着这一方小巧而安宁的水土。

我甚至想,在久远的蛮荒时代,这块深藏在大山间的土地上,先祖们对山外的世界是如何的向往!险峻的大山挡不住飞翔的梦想。却挡住了先祖们追寻的脚步。把大山间一块小小的平地称为“平川”。或许真是蕴藏了太多太多的梦想和渴盼。

因为梦想,一个人才能走得更远;因为梦想,一个民族才能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因为梦想,一片土地才能诞生一个又一个传奇。

被大山守护着,也被大山围困着的平川,正是因为生生不息的梦想,孜孜不倦的求索,使得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人杰地灵,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到平川镇。盘谷村的杨氏宗祠是不能不去的。在那个叫盘谷的小村庄,曾经出过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1923年3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直辖军滇军第二师师长的杨如轩。

杨如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1891年。杨如轩生于平川镇盘谷村。他7岁时,父亲过世,一大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辛劳操持。幼小的杨如轩深感母亲的艰辛,从小,在骨子里便萌发了一份担当精神。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就连平川这样偏僻的小地方也未能幸免。

当时,杨如轩的兄长纷纷外出谋生,只有老五杨如璧和幺儿杨如轩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五哥杨如璧去当兵,因不满旧军队的压榨,悄悄潜回家中。事发后,官府强求须有一人前往抵兵,并要以逃兵论处。如此将祸及全家,母亲也难以幸免。为求得全家安宁,年仅16岁的杨如轩毅然替兄从军,光着脚板、被捆绑着带离了他生活了十六年的这片土地……

后来,凭着勤奋好学,杨如轩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前后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护法运动,后又参加驱逐陈炯明和平定沈鸿英叛乱。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师长。在任职期间,杨如轩力诫军法处以兴教化为主,不许妄杀。

杨如轩被平川人民所敬仰,并非源于他的官位。

真正使杨如轩在百姓的心中变得高大,是因为他那一份深挚的孝心和为地方教育文化事业倾心投入的赤诚。

1929年,杨如轩的母亲百岁寿辰,国民政府特准建坊,以彰人瑞。杨如轩的孝道一直以来被众多民国政要及文化名流所推崇,蒋中正、蔡元培、章炳麟(章太炎)、朱培德、任可澄、袁嘉谷、吴良桐、谭泽闿、胡汉民、李根源等数十人为杨母题写匾额、楹联等,以示祝寿。

历经风雨沧桑之后。如今的杨氏宗祠规模远不如前。好在许多名人的书法石刻还在,母性的光辉和赤子的孝心还在。

1943年。杨如轩离职回乡,在平川地区集资开办初级中学。并从昆明聘请西南联大教师、学生前来任教。他的这一举动,为平川地区之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功德无量。

因为教育起步早、起点高,平川人民深受其益。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平川地区人才辈出,在县、州、省的各个部门和行业,都有平川人奋进的身影。

平川人走出大山的梦想,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在平川镇的另一个地方——温泽村的董家大院。温和中透射出人性和谐的光芒。一个复式的大院子里,直至今日还住着30多户人家,120多人,每一天,他们从同一道大门出、同一道大门进,一个大院。几乎就是一个村子。住在院子里的人们和睦相处。互相关照,亲如一家。这样的景象,还有哪个地方再能找到呢?

淳朴的民风,使得人们相互照应,相互促进,相互提携。这也是平川地区“人杰”的重要原因吧。

在白夷村,当久违的水碾房出现在眼前,庞大的石碾子如岁月的年轮沉重地在碾槽里滚过,所有前去参观的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谁都没有想到,现代文明纵深推进到现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农耕文明数千年的历程中最为智慧的结晶——水碾。而且,这水碾子直到如今,还在为村民忙碌……

在这一方小小的山水中行走,走着走着,渐渐就发现它的深远,它的广袤。

猜你喜欢
平川核桃树螃蟹
核桃树栽植技术要点
核桃树高接换优技术
走出核桃树不能冬剪的误区
核桃树育苗及嫁接技术
冬去春来
好吃的饺子
螃蟹
螃蟹
我是螃蟹
平川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