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人才”的求是与创新

2015-10-24 06:15潘一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
杭州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政华裔杭州

潘一禾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

“聚集人才”的求是与创新

潘一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

看了“人才新政27条”后,我立即产生的印象是四个词:政府主导、超前规划;顶层设计、抓好落实。我想这个“新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确实已经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再次转型”,其中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吸引高端人才,让中国的城市成为各类人才的集聚区和事业成功之地;目的是让这些高端人才带动中国人全社会性的创业意识和创造性生活追求。今天杭州的经济发展已经跨入了普遍“小康”的门槛,必须在这个阶段展开面向全民的创新精神鼓励,这是引人和兴城的工作,联结的是育人和兴国的努力。只有超越生存竞争和物质生活比拼,只有让各种越来越精细化的社会分工,都旨在相互促进的创造性劳动,才能真正让大众都能更多地不断自我提升和最终自我实现,才是真正有生活品质的现代城市文化。

具体到“人才新政”如何更好地落实,我仅就自己相对熟悉的国际人才的引进谈一点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同意杭州需要更多关注非华裔的外籍人才。必须想办法利用地方政府权限内的特殊政策制定能力,吸引发达国家的次优秀人才和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秀学子,鼓励他们来杭州落户、创业和本地人合作。因为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积蓄起巨大的吸引力。生活节奏快,城市面貌变化大,新想法、新技术、新做法一个接一个,这种感觉最吸引志向远大、渴望快速自我实现的当代年轻人,这是跨越国界的强大吸引力,是今天我们需要好好利用的“天时”。很多国家的杰出人才已经“看过来”和“走进来”,并且从十分理性的角度发现自己喜欢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因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快、必然和自然地会导致创新机会多、创新产品更易被接受、创意文化更高效地传播的现实。除了“天时之机”外,对很多国外优秀人才来说,杭州吸引他们的“地利”条件就是这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气息和四季花开的优美自然环境,而“人才新政27条”是在配套提供“天时地利”之外的“人和”条件。这些新政一定会加大杭州对外国优才的吸引力。

其次,我们要对华裔国际人才的回流在期待他们的超一流“创新”和引领时,不忘记“求是”的古训。由于目前相关的技术移民法在我国仍是缺失的,所以我们更多物色和引进的“国际人才”应该是那些在外事业有成的华裔年轻科学家和各类人才。虽然当下我国在外留学生的总数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在国外的科研和成就也有很多是卓越的。但也应该承认,华裔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申请国外大项目和顶端科技成果时,仍主要是重要参与者、核心参与者、不可或缺的助手,而不是领军人物。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难以短期克服的障碍,就是他们的文化背景、社交能力和尚无足够魄力“说服”严格要求的评审委员。如果我们将这样的一些优秀国际华裔人才吸引过来,就必须实事求是地考虑到他们的长处与短板,同时由于他们是黄皮肤,所以也特别容易引起本地优秀人才的过激反应,无论是对他们抱有太大期待,还是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有过于性急的索求,都可能为城市的集体心理和社会关系氛围添加莫名的压力。

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是:这样的人才往往执行力强、领导力弱,具体技术出色,应对复杂社会关系互动的意识缺乏。国外的分工往往比我们更细,同时社会的专业化联结性也在法制框架下比较稳固和成熟配套,而我们现在的科研和社会发展特点仍带有快节奏和高效率特点,同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差异性和随意性比较多,特事特办和推脱不办的现象同时存在等。有许多放弃原职回来发展的华裔国际人才一方面因为在国外多年打拼,已经脱离国内的现实,极可能出现“回归休克”,也就是在“故乡”水土不服,另一方面也让本地辛苦多年的同行心生疑虑,觉得他们并不真正出色。举个例子说,国家不同层次向海外人才提供的巨额科研资金,在账上是惊人的漂亮,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却绝不是国外明确规定下的“自由使用”,而是让一些“海归”有钱用不上,有劲却忙在寻找可信任助手、理解审批手续、应对复杂人事关系的杂务上。李光耀有个观点是针对华人世界的,就是一定把最优秀的人放在管理其他优秀之人的领导位置上。刘备三请诸葛亮,说的也是王备和李备去请就不可能请到诸葛亮,请人之人在备好物质基础之上,还必须是真诚可信、品学兼具的。

第三,我希望杭州不要与其他城市打“人才仗”,不要把吸引人才的新政最后宣传成给钱、给房、给孩子入学和医疗优惠条件。杭州做事的风格应该坚持高水准的文化本位,而不是把新时期的引才事业做成纯粹的商业和更加高级的产业。最愚蠢的引才做法就是少数人拍脑袋为一些人贴“标签”、然后任意地将前期积累的各种社会资源都向其倾斜。美国科学社会学专家默顿曾解释过一个大科学家与小科学家的关系。他强调的意思是:虽然一个大科学家的贡献超过2000个小科学家,但两千人的全力投入,才有可能让一个人的贡献超过两千人。这里面有个出人才的基础和概率问题。杭州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去引导全体市民在小康或富起来后不对消费主义和物质生活盲目跟风,去引发全社会的对创造性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才可能真正实践育人育城、更上一个台阶的引人“新政”实质。

猜你喜欢
新政华裔杭州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陕西近期新政观察
“新政”爆款第一车?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丝路新政
杭州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