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之经验、影响及借鉴意义

2015-10-24 03:11张彬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国外经验军民融合借鉴

摘 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指在军民融合范围的广度与结合的深度上不断向深层次推进的发展模式。美国、及欧洲各国,在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其“军民一体化”、“军民并重”、“以民代军”、“以民掩军”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的军民两用技术,以及采用制度设计、引导创新和法律保护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防开支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和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军民融合;国外经验; 借鉴

一、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经验

(一)厘清干系,拟定推动军民一体化专门机构

谈及美国采用的“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建立军民一体化的主要举措是建立机构。例如,美国通过建立军工行业协会,不仅能够帮助军民之间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同时还能够保护了各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并进一步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美国政府注重立足于当前的现有体制来建立机构,这既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的有处可循,也有助于军地各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快速推进美国军民一体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尺度放宽,下降民用技术转移门坎

为了充分发挥民用技术的优势,让先进的民用技术更好地为军队服务,欧盟主要成员国在军用装备的采办中,提倡采用民用技术的标准。对一些装备采办过程中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发生冲突的案例,欧盟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军事需求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采用民用标准。这一做法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降低了民用先进技术向军用转移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这方面的国防开支。例如英国废止了大量军用标准,鼓励承包商大力发展民用标准,只有在确实没用民用标准可用或民用标准不能满足军事需求时,才能够采用军用标准,并且必须报上级审批。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欧盟放开标准的做法是在确保保密及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妥协,民用设施并不一定是质量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广泛采用民用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条件降低成本。正如德国装备部门达成的普遍共识,即在武器装备研制工作中尽可能采用现有的民用部件和元件,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采用新研制的部件。

(三)鼓励竞争,营造国防范畴竞争环境

欧盟一向认为竞争是促进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条件,这一认识在欧盟军民融合式的发展中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法国将国防战略从“国家自治”转变为建立于强大欧洲国防能力的“战略自治”,其核心是提出除核武器以外要在欧洲范围开展充分竞争,以便购买最有价值的产品。欧盟及其成员国普遍认为开放与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保持国防工业持续的、富有竞争力的基础。在这种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欧盟军工企业不得不为了在成熟壮大与被淘汰之间做出选择。充分的竞争淘汰和整合了大量军工企业,1990年至20世纪末,英国的国防工业部门裁减了20万人左右,约占其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军工企业数量的不断减少,规模却不断增大,如英国经过合并重组,全国仅剩下一家战斗机生产公司、一家喷气发动机生产公司和一家核潜艇生产企业。另一方面,欧盟主要国家在对待中小企业方面也达成了共识,认为中小企业是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比方法国成立的与中小企业接洽机制,实时向中小企业传递军品发展计划,并为其保留一定比例的份额。这样不仅保证了企业能够参与军品仍无且在商业利润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经由过程中小企业的竞争,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使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能够在一种良性竞争的情况下得到发展和共存。

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影响

(一)转变观念,军民经济才能相互促进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冷战结束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大都经历了一段“先军后民、军民分立”的发展过程。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为了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各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国防工业,其所有资源和精力都集中到了国防工业领域,都推进“先军后民”的科技政策和军民不相兼容的采购制度,逐渐形成了民用和军工几乎完全独立地情况。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各国军费所占GDP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民用经济发展压力不断增大,生产制造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政治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各国依然认为军事实力是国家安全的关键,绝不能松懈,在不断的探索下,逐渐走出了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力图把装备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协调起来,给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以俄罗斯为例,从1992年到1999年,俄罗斯经济连续7年严重衰退,经济危机迫使俄国的许多实验和研究就此结束,与此同时军用技术的科研人员大量流失,而缺乏发展的民用科技无法支撑起轻工业的发展,从而国民生活水平较低。2000年以后,俄罗斯开始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高国防工业改革效率,加大了军转民力度,其国防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2007年国防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在15%以上,而由此带动的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二)注重交流,军民科技才能更好结合

冷战期间,西方很多高新技术,都实行先军后民政策,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接轨转化往往需要较长过程,并且其结合程度也相对较低。而在国防采购方面,军民不相容的采购制度使得国防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立在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壁垒,从制度上解决了军民科技相结合的难题。例如,法国1994年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就详细阐述了了冷战后法国的国防和国防科技政策,其核心是大力支持军工企业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重视将民用技术应用到武器装备中。军民技术的不断结合,不仅使得大量军工企业能够直接用于民用,提高民用技术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为民用企业带来市场和利益,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国家生产制造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将民用技术入军工企业,大大降低了国防采购成本,伴随着民用技术带来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了国防经济的活力,国防经济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制度设计是成长条件,法治思维为军民融合式成长保驾护航

通过研究美国与欧盟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制度设计一直作为一项打基础的工作被谋划在前。美国与欧盟或是建立新机构,或是整合现有机构,通过顶层设计理清了军用经济发展与民用经济发展之间的各类关系,为本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铺设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伴随着军民融合式成长的持续推动,在轨制设计的大框架下,不断通过出台法律和规定的方式对制度进一步进行修订与细化,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军民融合式发展。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军民融合的发展,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军民融合发展的现实发展要求,尤其是在武器装备采购领域,至今尚无一部专门规范军地双方关系,军地同意遵守的基本法律,目前设计军地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处理规章散见于不同法律,既缺少系统性又缺乏可践行性。这一现状导致军地双方利益难以收到法律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民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

(二)创新驱动是成长动力,民用技术为军民融合式成长屡立奇功

强调创新,是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又一条珍贵经验。这与我国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在对创新的理解上,至少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制度创新,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制度,不断优化军民融合式成长路径。二是技术创新,通过军用或民用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军民融合式成长增添动力,推进成长不断向前。三是融合创新,尝试采用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相融合的方式,运用创新思维激发现是否有技术具有融合价值,以降低科研成本。在对创新成果给予充分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各类创新资源充分涌流,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向创新技术倾斜,设立专项创新基金等,要在军民两地营造出一股创新之风,将军民融合发展打上创新的烙印。

(三)公平竞争是成长活力,融入市场为军民融合式成长带来朝气

通过分析美国与欧洲的军民融合式成长道路不难发现,如何兼顾好国防产品的安全保密与下降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西方社会试图处理的问题。最终其选择的是将军工发展有限地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保证核心技术保密的前提下,一方面为军工市场创造公允公道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降低大部分军用产品的规范标准,降低民用工业对生产军用产品的准入门槛,鼓励中小型企业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将军民融合式发展融入市场,为整个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活力。借鉴西方国家的主要做法,一是落实有关竞争的规定,进一步落实有关加强竞争性装备采购的制度,加大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竞争采购力度。二是完善军品价格管理制度,根据装备竞争类别,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按商品竞争度进行区分,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三是强化企业监管措施,规范民营企业责任主体的职责分工、工作程序和奖惩办法,严格审核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生产能力,对企业承担能力进行评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杨娟 .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2011.

[2] 黄继锋 , 宋纯武 , 宋纯利等 .发达国家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经验与启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3]吴翔飞.美国军民融合法律机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金一南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及启示(一)、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及启示(二).

[5] 胡磊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 " 民技军用 " 及对我们的启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4.

作者简介: 张彬(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现就读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政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军队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国外经验军民融合借鉴
我国能源行业排污权交易的国内与国外经验研究
新时期湖南对外宣传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