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胜
(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贵州 贵阳 550002)
静止的物体在受到推力或拉力的作用时,如果合力超过阻力,物体会发生移动,这是普遍的物理现象。受此启发,人们在研究人口迁移现象时总结了一些规律,发现了“推拉理论”。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于188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七条规律,主要是:(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在研究人口流动的原因方面,人口学上最重要的宏观理论是“推拉理论”。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巴格内(D.J.Bagne)。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迁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推力(或称排斥力)和拉力(或称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李(E.S.Lee)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李(E.S.Lee)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一文中,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第四个因素:即中间障碍因素和个人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个人因素主要指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因此按照李(E.S.Lee)的解释,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四种,即迁出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人口流动是这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仅此还不足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的涌现,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的问题。在农民工进城原因分析的一份调查中可以看到,影响农民工进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城市收入高、外出见世面、农村收入水平低没有挣钱机会,农村太穷生活太苦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别人都出来了,受别人影响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农村税费过重呆在家里没事干,家乡学习条件差、受教育机会少,不愿意干农业、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村干部作风恶劣,想外出多生孩子等等。
在这些因素中,属于“推”的因素(不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有:农村收入水平低,没有挣钱机会生活太苦农村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农村税费过重呆在家里没事干,家乡学习条件差受教育机会少,不愿意干农业,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及村干部作风恶劣;属于“拉”的因素(有利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城市收入高,出外见世面,别人都出来了受别人影响,城市生活条件好,想外出多生孩子等。
近年来,香港一些企业向内地迁移,珠江三角洲一些企业向西部投资,反映了“推拉理论”在企业投资区位选择上的作用。在香港的一些企业,一方面受到当地优惠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的“拉力”,但也受到当地劳动力成本高、土地价格昂贵等因素的“推力”,二力之合:F1=f1(拉)-f1(推);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对香港企业形成“拉力”;而劳动力素质低、生产的软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则成为“推力”,二力之合:F2=f2(拉)-f2(推)。当F2>F1时,港资港企则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原来由香港迁入深圳、东莞等地的一些企业,在一定的政策环境等影响下,开始产业梯度转移,迁入我国中、西部地区等等。
“推拉理论”是基于人口自由迁移活动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自愿性移民,不考虑外界强制因素的影响。而水库移民是工程性移民,属非自愿性移民,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强制性,政府性行为表现明显。尽管如此,水库移民也是人口迁移的一种类型,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样受到推力(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的影响。这里讲的“推力”,是就迁出地而言的,讲的“拉力”,是就迁入地而言的。就迁出地而言,既有推力,同样也有阻力(如故土难离、污染少等);就迁入地而言,既有拉力,同样也有阻力(如社会融合、生活技能等),移民通过比较权衡,在推拉效应的作用下,表现为积极搬迁或消极搬迁。
水库移民与一般自愿性移民相比,主要的特点体现在:一是搬迁的强制性,由于水库建设淹没影响,受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必须迁出库区;二是政府的主导性,水库建设属于政府主导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此引起的移民问题主要由政府负责搬迁和安置;三是补偿的政策性,水库移民的搬迁、补偿和安置,都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实施。
就水库移民而言,库区或淹没区是其迁出地,水库淹没是移民搬迁最大的推力因素;安置地是其迁入地,征地拆迁补偿和移民安置政策则是移民搬迁最大的拉力因素;而安置地选址、政策执行等则是中间阻碍因素;移民对水库建设的态度、对移民政策的认可程度、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度等成为个人因素。水库移民搬迁推力、拉力、阻力因素分析见下表1。
表1 水库移民搬迁推力、拉力、阻力因素分析
当前,水库移民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影响移民搬迁的阻力因素更多,作为组织实施移民搬迁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都是希望搬迁的积极因素越多越好、消极因素越少越好,也就是推力和拉力因素越多越好,阻力因素越少越好。“推拉理论”对水库移民工作的启示,就是要灵活运用“推拉理论”中的“四因素综合分析法”,寻找并分析影响移民搬迁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工作,强化迁出地的推出效应,增加安置地的拉力因素,减少搬迁的阻力因素、激发移民搬迁的积极因素,实现从消极搬迁转变为积极搬迁,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
3.1.1 有效的宣传可以成为移民搬迁的强大推手
水库移民因水库建设而起,水库建设必然产生移民搬迁。实际工作中,要加大对水库建设重大意义、工程审批立项、工程实施计划等的宣传和报道,让广大移民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知晓工程建设的合法性,清楚工程建设的进度要求和移民搬迁的时间要求,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支持工程建设,从工程建设的必然性体会到移民搬迁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一种势必搬迁的浓厚氛围,让宣传工作成为促进移民搬迁的有力推手,为实施移民搬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此项工作做得不到位,移民群众认为工程建设那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心里给予抵触,当然也不可能配合。这主要是群众工作没有做好、道理没有说透、宣传没有到位的缘故。
3.1.2 限制和停止在淹没区投入可以对移民搬迁产生“逼推”作用
在水库决定建设之后,如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准后,要及时下达库区“封库令”、“停建令”。地方政府要大力宣传停建通告,认真执行停建要求,限制、停止在库区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禁止库区群众新修房屋、抢栽树木,抢开荒山荒地等,通过项目、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控制,除了起到对国家、对移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之外,同时还给移民形成一种政府不再改善库区条件的态势,可以起到推动移民搬迁的“逼推”作用。实践中,有的地方执行停建通告不力,宣传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禁而不止。一些不该修的项目照修不误,群众建房也不制止,从而给群众造成一个印象,认为水库建设是遥遥无期的事情,没有搬迁的思想准备,无形中成为搬迁的阻力因素。
3.2.1 安置地完善的生活设施条件成为推动移民搬迁的强大吸引力
人口迁移宏观理论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建在深山峡谷,库区和施工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一般都较差,村民在交通出行、人畜饮水、入学就医、电力通讯、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一般都不够完善,有的地方还十分落后,这是一个重要的“推力”因素。移民群众希望通过搬迁实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安置区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吸引移民搬迁的一个重要“拉力”因素。只有迁入地的条件优于迁出地的条件,才能够对移民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目前,将水库移民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建设等结合起来,发挥安置地的吸引效应,已逐步成为移民安置的新趋势。
3.2.2 安置地便利的生产条件和多渠道的生计来源成为吸引移民搬迁的重要拉手
增加安置地的吸引力,就要创造条件为移民的就业、创业等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为移民在安置地提供多渠道的生计来源和生计保障,使移民在安置地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有享头,实现“搬得出、安得下、能发展”的目标。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代,城镇化安置移民正成为一种趋势,但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往往缺乏产业支撑,城镇产业空虚,人气不旺,移民收入渠道单一,城镇化对移民的吸引力还不够。在选择就地后靠和集镇安置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移民偏向于就地后靠,原因就是移民对生计保障缺乏足够信心。
3.3.1 公平公正公开执行移民政策是减少移民搬迁阻力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被移民认可的补偿安置政策构成移民搬迁的“拉力”因素。而公平、公正、公开地执行移民政策可以最大限度消除移民搬迁的阻力。实践证明,我国的水库移民政策是维护移民群众利益的,广大移民群众对国家的移民政策也是认可的。政策执行中关键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绝大部分移民是积极支持配合的。特别是公开,凡是不涉及保密的,都应当公开,包括实物指标、补偿依据、补偿项目、补偿标准、补偿投资、兑现程序、兑现方式等,都应当向移民群众公开公示,接受监督,实行真正的阳光操作。虽然移民条例对公开、公示有规定,但不可否认的是,执行中仍有折扣,该公开的没有公开到位,造成群众怀疑补偿资金被克扣,这也是移民经常反映的、影响移民搬迁的一个重要问题,属工作层面的问题。
3.3.2 合理选择移民安置点减少搬迁阻力
人口迁移理论研究认为,人口迁移受距离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通常,人们倾向于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迁移只是移向大的工商业中心,离中心越远,迁移人口越少;人口迁移呈分级递进的特征,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邻近城镇的人口迁入,而后者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的乡村居民迁入填补,如此形成整个社会的迁移全景。反过来,当大城市人口向外扩散时,也是由近及远,逐步外推。也就是说,当有两个可以选择的安置地时,人们更趋向于就近选择,因为就近选择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减少心理压力、缩短社会适应周期。因此,移民安置区的选择,应当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科学合理选择安置地,以减少搬迁阻力。实际工作中,因地方政府一厢情愿、不征求移民意见而建设的安置点,最后造成移民不愿意搬迁入住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3.4.1 解决好移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可增加搬迁的积极因素
在社会活动中,人始终是最活跃的因素,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起决定作用的,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当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时,行动就会一致形成合力,构成积极的推力作用,有利于事业的完成。人的思想不是天生不变的,思想工作有利于转变、统一人们的思想。水库移民的思想工作,就是要消除移民的消极思想和消极认识,引导移民正确认识水库建设和移民搬迁,激发移民搬迁的积极性,消除移民搬迁的障碍因素。思想工作要点面结合,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特殊的对象要有特殊的办法。
3.4.2 发挥示范效应激发搬迁欲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条件的,可以组织移民或移民代表到已建成的移民安置点走一走、看一看,与搬迁的移民座谈交流,通过他们的真实感受,比较搬迁前后的差距,激发搬迁的欲望,增强移民搬迁的决心和信心。
3.4.3 适当的搬迁奖励可以加快搬迁进度
人是理性经济人,利益权衡是每个人在决策时有意无意的行为。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对在规定时限内搬迁的移民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引导移民积极搬迁。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制定和执行得好,奖励政策对刺激移民搬迁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这是一种增加“推力”因素的好办法。
3.4.4 提高政府公信力让移民搬迁更顺畅
客观地讲,当前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容乐观,政府公信力受到挑战。基层政府作为水库移民的具体实施者和政策执行者,必须以政府的公信力为担保,为移民提供公平、合理、公正、高效的政务服务,让群众信任政府、支持政府和配合政府。现实工作中,有的移民不是不想搬迁,而是对政府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或持观望态度,或抵触搬迁,或煽动其他移民,形成搬迁的阻力因素。
推拉效应是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迁移行为的发生是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推力(或称排斥力)和拉力(或称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于自愿性的移民而言,尽管水库移民具有强制性、政府主导性和补偿性的特点,但人口迁移中的推拉理论对做好水库移民工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那就是要灵活运用“推拉理论”中的“四因素综合分析法”,寻找并分析影响移民搬迁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工作,强化迁出地的推出效应,增加安置地的拉力因素,减少搬迁的阻力因素,激发移民搬迁的积极因素,实现从消极搬迁转变为积极搬迁,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
[1]袁政.简论人口迁移理论的跨学科应用[N].光明日报,20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