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琼
摘 要:由于创新能力的动态性,从技术溢出、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运用改进熵值法对安徽省2003年—2012年十年间的创新能力成长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来说,安徽省的创新能力具有成长性。技术溢出、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均平稳增长,创新产出波动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成长性;改进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0302
1 文献回顾
1987年弗里曼首先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之后国家创新体系就成为研究国家创新能力、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框架,围绕着这个体系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广泛研究。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子系统,属于比较新兴的概念,在我国直到1996年才被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首次提出,其后才慢慢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定义上,王德禄(1999)提出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便利组织支持创新活动的一系列综合特征。根据考察对象主体的不同,创新能力可以分为“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等。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该报告自2001年开始发布,其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使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Todtling(1992)通过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也会有差别。Stern、Porter和Furman(2000)利用17个OECD国家1973—1996年的统计数据,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对一国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有重要意义。MichaelFritsch(2001)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
国内,《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估研究。朱就海(2004)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网络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三部分组成,突出了非R&D指标的重要性。魏守华等人(2010)基于Furman等(2002)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受R&D活动规模等创新基础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导致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明显且呈扩大化趋势。宋河发等人(2012)运用熵变模型计算提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六大因素。他们认为,要加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首先是要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优化区域创新资源布局。
但是综上可以看出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某一时期创新能力的研究,而对创新能力成长性的研究比较少。这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区域创新能力成长性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趋势的较好指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了李习保、任胜钢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参考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指标选取,从三个维度筛选了13个三级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指标的选择上多采用相对数指标,建立了表1的指标体系。
3 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改进熵值法对所选的数据进行处理,鉴于篇幅,计算过程不再赘述,直接给出结果。
3.1 数据来源
根据熵值法计算的步骤,本文对安徽省2003年—2012年的指标数据进行测算,数据均来自于2003年—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
3.2 区域创新能力得分
使用熵值法得出安徽省各指标得分,如表2所示。
3.3 结果分析
(1)技术溢出分析。2003年—2012年的十年间,安徽省的技术溢出得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9年之后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较高的成长性,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性会有所提升。
(2)创新环境分析。得分是平稳上升的,说明安徽省在创新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在逐步有序的增加中,逐年递增的创新环境得分预示着安徽省的创新环境在不断改善,这是基础教育水平等软环境不断完善的结果。
(3)创新投入分析。创新投入在十年里,是一个动态上升的过程,与创新环境呈现相近的变化趋势,但从年平均增长率上比较来看,创新环境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5%,创新投入的是19.15%,成长速度略高于创新环境。
(4)创新产出分析。总体上来说,这个指标的成长趋势较不稳定,得分的波动比较大,2003年至2006年得分处于下滑趋势,创新产出能力动力不足,2006年-2009年基本上变化幅度不大,徘徊在0.01左右,2009年以后,迅速上升,成长性势头较好。结合创新投入来看,2009年之前,较好的创新投入没有引起较高的创新产出,说明创新效率比较低下,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2009年之后创新产出的年增长率高达46.46%,是创新投入增长率14.36%的3倍多,投入产出比发展态势良好,成长性后劲很足。
(5)创新能力分析。安徽省作为中部省份,在创新能力上肯定不及东部地区,从历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公布的排名来看,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排名基本上是处于中游水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安徽省创新能力得分的增长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是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要想提高创新能力,需要统筹发展。
4 政策建议
4.1 鼓励技术溢出,增强对外开放度
安徽省位于中部地区,技术溢出效应没有东部地区好,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带来更多的学习、引进、模仿机会,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增强吸收能力,有选择的吸取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本省的竞争能力。
4.2 提高创新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要提高创新能力要注重创新效率的提高,创新效率越高,资源配置就越合理。要建设创新型省份,就要集约、高效的使用各项资源,防止投入冗余的同时增加产出,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权保护意识,为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环境保障。
4.3 聚集高素质人才,促进区域知识流动
高校是创新知识积累、创新与传播的主体之一,也是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高校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产出的效果。安徽省作为高校大省,应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同时,加快高素质人才在省内的知识流动,让其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使知识得到共享。
参考文献
[1]Todtling F.Technological Change at the regional level[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2,24(11):15651584.
[2]Stern Porter and Furman Measuring the “Ideas”Production Function: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Patent Output[R].NBER Working Paper,7891,2000.
[3]FritschM.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2,(25): 86101.
[4]朱就海.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3):3036.
[5]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7685.
[6]宋河发,穆荣平,彭茂祥.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基于熵变计算的建设政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37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