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华
一廉如水,一猛如虎,这是古代民间对一些廉洁、清正的监察御史的赞誉。元朝的御史董文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当时,江淮一些地方大臣有专恣弄权者,因畏忌御史台察之督察,遂向皇上建议把地方按察司划归行省之下,御史须受行省长官的节制。元世祖让大臣廷议。有大臣认为行台、行省两机构并列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不利于统一管理,可划归地方管理。董文用等大臣则坚决反对,奏称:“御史台,譬之卧虎。虽未噬人,人犹畏其为虎也。今虚名仅存,纪纲不振,一旦摧抑之,则风采尔然,无复望者矣。”董文用把御史喻为“卧虎”,确是得当的比喻。但欲使虎能发挥威慑作用,则不能对之过于束缚。御史既是天子耳目,代表天子监察百官,其监察权之行使,自应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而保持其独立性。
董文用还举了重臣阿合马的例子。当年,阿合马用事时,“商贾贱役,皆行贿入官”,朝廷想撤掉他全部的党羽,但廷议时一些大臣竟反对,这就是阿合马“售私恩,而朝廷骤敛怨也”。乃派各地按察司出面查处,将那些罪证确凿的全部撤掉,从此“吏有所惮,民有所赴诉”。所以,地方行省按察司大有存在的必要,怎能轻易撤掉呢?董文用所言,有理有据。最后朝廷决议保存行省按察司,行政机关欲约束御史台的提议终未被采纳。
董文用任御史中丞后,认为御史中丞之责在于辅助御史大夫,应从大局入手,而不能把眼光只放在纠举几个不法之徒上。国家兴盛,需要贤良志士,御史台一方面负责弹劾不称职之人,另一方面还肩负着为国家推荐人才的职能。他曾说:“中丞不当理细务,吾当先举贤才。”他通过考察、品评,推举了胡祗遹、王恽、雷膺等十多人担任地方行省的按察使,徐琰、魏初等人担任行台的御史中丞,时人都认为推选的是良才,“以为极选”。
董文用敢于直言,被大臣称为对得起他自己的俸禄。当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专权,以聚敛为功,无人敢言。董文用敢于当面责问:“牧羊者,岁尝两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献之,则主者因悦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无以避寒热,即死且尽,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时,犹惧其伤残也。今尽刻剥无遗,犹有百姓乎!”卢世荣竟不能对。为此,朝中群臣评论董文用“不虚食俸禄者”。
元世祖时期,丞相桑哥自认为深受元世祖宠爱,也想让御史台屈从于他,为其所用。他私下派人暗示董文用在元世祖面前为他歌功颂德。董文用不屑做这种事。桑哥心里很不高兴。且董文用直言不讳,桑哥想处之而后快。桑哥决意先从打压御史台入手,私下派人搜集御史台一些事情,寻找攻击突破口,每天上朝时在元世祖面前说御史台的坏话。每次董文用都站出来与桑哥据理力争,从不屈服。一计不成,桑哥改为集中力量直接攻击董文用一个人,说他傲慢不敬。元世祖深知董文用的为人处事,就说:“董文用是个御史,他所做的是他的职责,他为人端庄谨慎,跟随我多年,我自然了解。丞相以后还应该多与他配合才是。”桑哥才计无所施。
1294年,元世祖逝世,成宗到上都去继位,董文用随同前往。成宗登基后,想去打猎放松一下。董文用认为不妥,就晓之以理:“先帝刚去世,陛下在外面打猎寻乐,不按时回朝,怎能慰藉先帝在天之灵。速回京城,总理朝政,这才是先帝所期,百姓所盼。古人说,国君就像北斗星,方位居正,众星拱之,否则天下难治,陛下应该记住这个道理。为君者,一举一动关系国家命运,所以必须谨慎行事。”这番话说得成宗心悦诚服,当天即归程。
董文用从不居势自傲。元世祖多次对董文用说,很想见见他的家人,可带他的儿子们来宫中。这可谓是很多官员梦寐以求的事。然而,董文用婉言谢绝说:“我的儿子没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怎能接受皇上的恩赐呢?”
董文用的才干被重臣阿术看中,想带他一起南下伐宋,董文用予以婉言谢绝。他认为自己不宜随军南下,因为按照元朝规定,带兵在外驻扎的大将其子弟不能从职于军队,以避亲戚合谋生乱之嫌,而当时他的哥哥董文炳正带兵镇守山东。阿术劝董文用毋庸多虑,“你跟随皇上多年,不必拿这条规定约束自己,皇上怎会怪你呢”。董文用考虑再三,仍觉不妥,但不便伤阿术的面子,就假称有病不能随军前往,阿术遂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