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魄不寄宿

2015-10-22 00:18曹红蓓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38期
关键词:王朔独立性发育

曹红蓓

电影《霸王别姬》的开头,妓女把她9岁儿子硬送到戏班,画面绝决凄惨,尤其那个断指的意象。没错,程蝶衣小时候被妈妈送寄宿了。妈妈没办法,落魄至此,不送出去唯有死得更快。

早期分离主题是近年来临床心理关注的热点。和父母的早期分离,不管出于任何理由,给儿童造成的被忽视、被遗弃的创伤性心理体验,都将很难抹去。动物研究表明,每天制造15分钟母子分离组的大鼠,排泄行为异常,撕咬行为明显增多。经过对人类婴儿的观察研究,一个之前发展良好,情绪完全健康的婴儿,在送寄宿中心仅仅9天以后,对他来说,那个疼爱他的妈妈就已经逝去了,弃儿的自我意象形成。

人大脑中的边缘系统是最先发育的,这一部分和情绪相关,是脑结构中最古老的部分,最后发育的是前额叶,它负责做计划、预估行为后果等,这一部分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好。人是先发育情感,后建立理性。如果理性没问题,这个人职业生涯可能尚好,但是个人的家庭生活内在是否顺遂,就要看情感发育的状况。早期分离,影响的是情感的发育。

所谓早期分离,多早算早?幼儿园就送孩子去寄宿,什么结果,《看起来很美》里的方枪枪告诉过了,王朔和他妈妈这大半辈子的恩怨情仇告诉过了。母亲能够给孩子最大的虐待莫过于忽视,儿童对忽视的应激是毒理性的,颇难修复的。如果你说,就算王朔和妈妈终生不能和解那又怎么样,王朔不还是混得挺好。嗯,王朔真“看起来很美”,他的主观痛苦你真关心吗?就算不管主观痛苦,人群中又能有几个王朔?多少的天赋才华才能从生活的烂泥潭中打捞起一个王朔,在一个王朔的背后,又有多少早期分离的孩子终生深陷泥潭?

那么,小学送寄宿可以了吗?早期分离与脑神经的关联一直在科学家的视野之内。大脑内部天文数字的神经突触的隐性关联,构成人的潜意识。6岁左右,人脑中的神经突触数量是一生中最多的时候,犹如正要起草蓝图,落笔成谶,举手无悔,一生的情感大戏,父母如何开启,孩子就如何记忆。一位曾送孩子寄宿的妈妈,后来改变主意让孩子走读,就是因为答不出6岁孩子的一句问话:“为什么你们都能每天回家,而我不能?”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妈妈的答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孩子自己给出的答案就只能是,“因为我不好”。

初中阶段是青春期的高峰期,受生理发育的影响,情绪起伏处于一生中最大的时候,也是所有幼年心理创伤的最后的自然修复机会。青春期的少年情绪敏感,有时与婴儿无二,尤为需要父母的照料。对于早期分离的具体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高中以下是较普遍的认知,高中寄宿算不算早期分离,受文化和个体因素影响,可以具体讨论。有一点算是学界共识:与正常的家庭养育相比,寄宿没有明确优势,只有明确危害,且越早分离危害越大。

在说着各式各样的理由把孩子送寄宿的父母里边,包括拥有完整的婚姻和漂亮的教育背景的城市高收入者,他们把孩子送寄宿的行为动机最耐人寻味。面上常见的理由无外乎两种,一是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独立性是人的天性,和长高个、长胡须一样,只要父母不变态地捂着、抓着,孩子的独立性完全可以自己生根发芽得很好,无需刻意锻炼。反倒是早期父母给的亲爱越够,孩子将来的独立性会越好,且在独立的同时,还享有和人亲爱的能力。另一个理由,一些寄宿制的概念学校,声称拥有更强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所以送孩子去那里变成了一个礼物,因为父母买得起最好的。即使那些声称名副其实,而且孩子真能善用之,早期分离所造成亲密关系的残损也是买一赠一的另一个“礼物”,依靠一些由同样不成熟的个体组成的人际环境去发展短暂的替代性亲密关系,比如小室友,是否如赌一样?

道理再明白,现今也总有高收入、高学历、家庭完整的城市女性前仆后继送幼小的孩子去寄宿,坚信自己孩子的命运一定会挑战大数据,这恐怕就只能用潜意识去解释了。或许在她们心里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有这么一截断指。假如她们与至亲的连接气血欠通,给自己孩子全然的爱也只能支付到此。

不落魄不寄宿。小程蝶衣的妈无辜,因为生活逼仄。逼仄的也可能是灵魂,钟鸣鼎食之家,神采飞扬背后,妈妈心头不能承受的重量,也随着寄宿去的孩子分走了罢。

猜你喜欢
王朔独立性发育
独立品格培养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金庸坦然面对王朔批评
做最好的自己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
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