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斌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他生逢乱世,明亡后以高官身份降清,因而被视为贰臣,连带书法作品也遭受冷落,直到清末才逐渐得到公正评价。近代以来,王铎的书法越来越为世人所珍赏。
习书好古 师宗魏晋
王铎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少年王铎怀抱着振兴家门、光宗耀祖的梦想,发愤读书、写字,终于在三十岁那年中了进士,从社会底层进入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阶级序列,后来官至礼部尚书。明朝亡国后,他作为前朝高官归顺,表面受到礼遇,实际不被重用,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
王铎自幼学书,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广采博收,尤其对“二王”和米芾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领悟,并以此作为自己实践的起点和归宿。王铎自称“《圣教》之断者,余年十五,钻精习之”,说自己学书法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他学古又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不宗晋,终如野道”(《观宋拓淳化帖》)。不过到了明朝末年,魏晋的真迹已稀如晨星,王铎学习书法,也多是临写刻帖。他把《淳化阁帖》《圣教序》《兰亭集序》当作须臾不可离的师友,甚至睡觉的时候,都要跟它们在一个房间。王铎在书法上虽然尚古,但宗古不泥。他诸体悉备,尤擅行草。在做人为官上,王铎毫无强硬姿态,甚至被历史的洪流推着往前走,表现得软弱、缺乏主见,在气节上不如傅山等人;但其书法却气势雄强、律动壮美,在明末柔媚萎靡的书风中,开创出一个新的天地。
五十自化 神笔涨墨
王铎的书法,五十岁之前,是继承前人,追古摹远;五十岁之后,时局发生了剧变,外部的平衡被打破,他的内心世界,也无法再保持平静。在清初的高压政策下,王铎将内心世界层层封闭起来,不多言,不与外界多来往,但苦闷寂寞的情绪需要宣泄,用书法这种看似抽象的形式来抒发,是最安全的,也是最能淋漓尽致的。
五十岁之后,王铎的书法技巧熟练、功力非凡;笔沉墨实、笔力刚劲;结字奇险,章法节奏多变。其功力之深,几乎达到了无一败笔的程度。他的行草,笔力雄健,笔势奇崛、桀骜,线条富有律动节奏,结体布局疏密相间、放纵开合,产生了震荡起伏、雄强壮美的艺术效果。他在纸上营造不平衡,又善于从不平衡里求平衡,从险奇里得和谐,以劲健洒脱、痛快淋漓的势头夺人眼球、抓住人心、令人叹服。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善用“涨墨”,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即以墨在纸上的自然晕化,表现书法丰富的质感,因而他被人称为“神笔王铎”。
画为怡情 书倾东瀛
王铎博学好古,除了工诗文,也常以作画自娱。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tóng)的风格,同时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以水墨晕染为主,皴(cūn)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他偶尔也画兰、竹、梅、石,且颇有趣致,但人物画极少见。
王铎的主要成就在书法,并且他对自己的书法成就,也是比较自得的。王铎自言“一生别无所成,唯书法一道小有所成”,并嘱咐儿孙将其作品刻石于室,万一将来衣食不足,可拓卖字帖以济温饱。
王铎在世时,书法成就已被高度认可,明末便有“南董北王”之说。董其昌后来颇受康熙帝、乾隆帝推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风靡海内外,王铎却因贰臣经历几乎被遗忘。直到清末碑派书法充分发展,书家崇尚骨力、追求个性,王铎书法才渐受重视。先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王铎书法胜于董其昌,其后又有吴昌硕赞其曰“有明书法推第一”。王铎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后轰动一时,日本人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生出一个派别,称为“明清调”,甚至提出“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20世纪末国内拍卖会上的王铎作品,几乎都被日本买家拍走。2014年,王铎的《行书临〈汝帖·颜真卿与李太保帖〉》在国内拍出了高价,这大概也能算得上是后世对王铎书法艺术价值的一种认可吧!
责任编辑 汪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