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姜明广
为了传承的纪念
——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党建频道《口述历史——红旗渠的光辉岁月》栏目纪实
■本刊记者/姜明广
太行山上红旗动,十万人民造天河。林州人是自豪的,因为他们的先辈曾经啃着窝头、拿着镢头凿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无数人付出汗水、青春乃至生命建造的红旗渠,既是先辈留给林州人的物质遗产,也是鼓舞林州人坦然面对一切困境的精神支柱。2015年,时值红旗渠总干渠开闸通水五十周年,林州市电教中心联合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单位,借鉴当前很多电视台尝试过的“口述历史”节目形式,在红旗渠党建频道推出了《口述历史——红旗渠的光辉岁月》(以下简称《口述历史》)电视专栏。
时间可以磨灭一切。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修渠人相继谢世,当代林州人的记忆也开始模糊。挽救历史遗产,传承先辈精神,已是势在必行。
艰苦创业精神永不过时。红旗渠精神的内核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个字足以诠释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的由来。当代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林州市对此的回答是“不”。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我们永远需要有自力更生的勇气,有艰苦创业的斗志,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一往无前。为此,林州市电教中心在对比了多档“口述历史”节目后,策划了《口述历史》这个栏目。
树立城市的品格名片。一个富于魅力的城市势必有一种内蕴品格,而红旗渠精神就是林州这座小城市独特的品格内涵。林州要发展,必须在城市魅力建设上先行一步,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资源,树立城市品格名片。《口述历史》这个栏目的策划,既是给林州市立言立行,也是为林州市做形象宣传。所以,林州市电教中心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了尚存于世的当年的修渠人,让他们讲述当年见闻。对一些相对年纪较轻、身体康健的修渠者,电教中心还会动员他们到渠上实地拍摄。曾经的修渠者们踏上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感慨万千,指着自己负责过的工段面对镜头激动地讲述那段激情岁月。这样的画面在《口述历史》中屡见不鲜。
让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口述历史》栏目的创办宗旨是传承红旗渠精神,为此,林州市电教中心在策划节目时非常注重寻找红旗渠精神与当代的契合点。栏目并没有照搬当前常见的口述历史类节目的纯口述模式,而是在借鉴其形式的同时,创新性地加入一些诸如情景再现、细节抓拍等纪录片常用表现元素。比如在制作《师街》这一集时,就运用情景再现手法重现了当时的修渠场面,同时用长镜头跟拍反映师街修渠人现在的生活。师街修渠人当初无私的奉献和如今简朴的生活形成对比,进一步阐扬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修渠场景与师街人当代生活场景形成对比,揭示了过去与现在的因果关系。修渠人在后来的生产活动中仍在为林州的发展无私奉献,而林州当代的经济建设成就与红旗渠精神更是息息相关。这也是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的关键所在。
在制作中,林州市电教中心同样发扬了红旗渠精神,在经费短缺、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联合红旗渠干部学院、林州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进行摄制,一边工作一边探索这种全新节目形式的多样表达方法。
从三万健在亲历者中寻找英雄。当年参加修渠的人不下十万,这些人绝大多数在修渠完成后回到了各自的岗位默默无闻地工作和生活,逐渐被人群湮没。如今,尚存于世的修渠人已不足三万,参与了修渠全程以及在修渠中表现较突出的人更是只有一万左右。为了从这些人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节目策划伊始,林州市电教中心就展开了一系列调查。首先,发动林州各乡镇党委和政府整理档案,到各村调查修渠人现状,然后上报给电教中心。其次,与红旗渠干部学院联合发动林州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红旗渠精神摄影展,通过摄影展活动进一步了解修渠人现状和如今的身体状况、精神面貌。最后,电教中心汇总这些情况后进行遴选,从三万人中选择了近二百位代表,作为今后系列节目的采访对象。
采访当年的劳模
编辑人员正在进行后期制作
引领林州人进行集体回忆。林州市电教中心借调了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党建频道制作部的部分人员组成了栏目制作组,大家轮番上阵,分领拍摄采访、脚本撰写和后期制作任务。在采访中,重点采访修渠者当年的经历和见闻。红旗渠特级劳模、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任羊成如今思维已显迟钝,但一提起当年却神情激动,不断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红旗渠精神应该代代传下去。”任老早已经退休,直到1993年,他领取的退休金还仅仅是每月34.5元。如今几经调整,退休金达到1776元,但他的生活仍然十分清贫。然而任老安贫乐道,十分怀念当年那段激情岁月。任老的回忆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是林州人集体回忆的激情一页,更是林州人的精神财富。
“老林州话”与“新林州话”的转换。林州方言属于晋语系,保留了大量的“圪”头词(晋语中一种以“圪”为前缀的词汇),有五个声调。改革开放后由于人口流动,林州方言也在悄然蜕变,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当代林州人听不太懂五十年前的林州方言。修渠人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说的还是老林州话。为了让节目尽可能通俗,栏目组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翻译流程,将修渠人的口述内容撰写成文字稿,再将文字稿转换成普通话,然后出脚本,并在后期制作中添加字幕。
对于《口述历史》栏目的播放,林州市电教中心设置了多重平台,以扩大节目覆盖面和收视率。
充实党建频道内容,讲述红旗渠故事。在红旗渠党建频道黄金时段设置《口述历史》栏目,每半月播出一期,一方面充实频道的乡土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频道这个大平台。2015年5月15日,《口述历史》第一期内容播出,反响十分强烈。很多林州群众纷纷打电话向栏目组致谢,说栏目组挖掘出了他们身边被埋没的人和故事,挽救了红旗渠的历史和精神遗产。还有群众积极向栏目组提供采访线索,介绍自己身边的修渠人。这为《口述历史》下一步的制作工作拓宽了渠道,《口述历史》也迅速成为林州人喜闻乐见的品牌节目。
补充红旗渠干部学院教材,为互动课提供影像课件。《口述历史》的制作也充实了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教材库,成为干部学院互动课堂的外延。干部学院的学员在参加了既定课程后,可以通过学院招待所的电脑登录党建频道,点击《口述历史》栏目,对红旗渠历史和精神进行进一步学习。林州市委组织部还选择在《口述历史》中表现良好的修渠人参与干部学院的互动课,进一步丰富互动课的内容。
下发基层站点,让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2015年6月15日,林州市五龙镇泽下村的远教站点里一片肃穆,几十名党员干部正在观看最新一期的《口述历史》节目。《口述历史》每出一期,远程办都及时将其刻录成光盘下发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拷贝到各基层站点,这使地处偏远的基层站点也能及时看到《口述历史》。泽下村村民刘庄喜看完节目感慨地说:“那时候真是太苦了,所以才要格外珍惜今天的好日子,要苦干兴家、实干兴邦。”
截至8月末,《口述历史》栏目已播出6期,尚有2期正在后期制作中。林州电教人正以苦干实干的红旗渠精神竭力留住红旗渠记忆,让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