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朝勇
[摘 要]词语是重要的语文元素,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纽带。词语品析教学不能形式化、表面化,而应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进而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品析词语 生动传神 组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充分说明了词语是重要的语文元素,高年级也不能轻视或忽略词语的品析。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认识。
一、品析词语在现实课堂中的不和谐现象
抓好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品析词语的过程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品析词语还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可是在现实课堂中却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品析词语的漠视化
漠视品析词语,学生未能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漠视品析词语,学生未能发自内心地与文本的思维、认识、情感产生共鸣。漠视“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学生未能受到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二)品析词语的形式化、表面化
教师在课前备课不足,不能挖掘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并在上课时相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词语有更深刻的认识或理解,从而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的生命的体验。
二、词语品析的类型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及课后练习的编排,笔者把它归纳为五个类型。
(一)用词准确。在说明文体中用词准确表现尤为突出。
例① 赵州桥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例② 据《史记·张骞传》记载:“当时罗布泊碧波荡漾,牛羊成群。”
①句画线词语从不同角度进行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周密性。②句画线部分说明了材料的出处,从而也体现了材料的准确性、权威性。
(二)词语的生动传神。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生动传神、入木三分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方能品出其中的妙处。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生动传神的用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读书入神的寿镜吾先生把头“拗过去、拗过去”;阿长见“我”没有说祝福的话,便“惶急”了;年少的“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孔乙己有钱时便“排出”九文大钱,没钱时便“摸出”一文钱。
其中“排出”“摸出”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他搞到了一点钱便阔气起来,为了展示自己的自尊和信誉,不让别人瞧不起,于是便煞有介事地“排出”。“摸出”则是直接刻画了他生活的窘迫和好喝懒做的性格。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自命清高而又穷困潦倒的人物形象,通过两个词语便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三)词语的多义(双关)。汉语博大精深,巧用双关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词:“平时点滴水,急时太平洋。”这里的“太平洋”既是指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名称,又是指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作用,对公司宣传可谓是“一石二鸟”。
(四)词语的其他用法。有“反语”、“褒词贬义”或“贬词褒义”等。
例①(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例②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并没有要打我们的意思。
①句中“标致”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极度厌恶,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原因。②句的“狡猾”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写出了“我”童年时的顽皮、机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体现了学生对蔡老师的喜爱。
(五)品析名著中的关键词。有时品析一个词语,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品出文章的魅力与动人之处。
如《孔乙己》中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一词表明孔乙己身份的特殊,说明他是这个社会中特殊的群体,为了维护自己可悲的“尊严”,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不愿劳动,不能自食其力,不能融入这个社会,穷困潦倒地整天穿着长衫。品味“唯一”一词,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孔乙己这一自欺欺人,备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人物形象。
三、词语品析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和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品析词语,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学生的认知,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天敌之一”这句话,如果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模糊不清;去掉“之一”,这句话在阐述事理方面就显得有些绝对。这些表达范围、程度的限制性词语使语言表达周密严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很有裨益。
(二)突破单元篇目限制,进行组合比较教学。以下句子中三个“钻”字都用得生动、传神,但各个表现的意境不同。
①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②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钻。
③拉车的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
①句“钻”表现了小草冲破土层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②句表现气温很低,反衬主人的温和及热情。③句表现天气的酷热及茶馆的人多。
(三)拓展延伸,积累体悟。
笔者常布置一些课外拓展练习,并让学生把对词语品味的心得体会,在适当机会做交流,加深体悟。如针对《背影》开头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提出问题:作者朱自清为何不用“没能相见”而用“不相见”呢?是作者工作忙抽不出时间探望父亲?学生查找资料,明确:原来这里包含了父子之间复杂的恩怨。据说朱自清的父亲是个小职员,今天来说是一个公务员吧,其母亲健在时,父亲要续二房。这引起朱自清极大的反感,所以父子不和,儿子不愿见到父亲。而仅过两年多,父亲便“赋闲”了,“颓唐”了。由于祖母去世,朱自清回家探视,这就有了《背影》。通过品味“不相见”这个词语,学生觉得父亲的背影似乎更加辛酸,这个“背影”也更加让人难忘。
(四)重视语境,全面理解。
一个词语的使用,离不开作者要表现的目的、情感。因此要想更深入全面地品析词语,就需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情感有所了解。如高尔基写的《海燕》是最有号召力、最美的文章。如果不能对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到来前,俄国的社会状况、革命形势等情况有所了解,就不可能理解“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不可能理解“海鸥”、“海鸭”、“企鹅”对暴风雨的恐惧,就不可能领悟到这篇文章的深刻意义和振奋人心的美,更不可能体会到高尔基这种大文豪的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
总之,词语品析教学虽然是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但却是文本教学的一个立足点,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纽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欣赏、阅读能力,而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们在词语教学中一起品尝学习的乐趣, 一起体验深层次的人文陶冶,一起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