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球
摘要:房屋建筑屋面是一个由多个构造层组成的系统,如果系统出现问题,当雨水侵袭时就可能出现渗漏。补漏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整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本文用系统论方法分析屋面漏雨原因,并用系统论方法探讨屋面补漏的一些主要环节和措施。
关键词:系统论 方法 屋面 补漏 应用
一、用系统论方法分析屋面漏雨原因
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科学,把研究对象看成系统加以考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其意义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和改善系统。系统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如果了解系统的特性,就抓住了系统论的关键。系统论认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等是一般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也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下面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屋面漏雨的原因。
1.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这个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非其诸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不一定好,还要看其结合或配合情况。房屋建筑屋面是一个由结构层、找平层、找坡层、保温层、防水层、保护层等组成的系统,是建筑物最上层的围护构件,用于抵抗自然界的雨雪风霜、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建筑内部有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屋面应满足坚固耐久、防水、保温、隔热、防火和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功能要求。屋面的防水功能好坏,除了跟各构造层的性能有关,还跟各构造层的结合情况有关。
2.相关性。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屋面的结构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等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果保护层破损,就起不到保护防水层的作用;如果防水层开裂或破损,就起不到防水的作用,找平层、结构层就受到雨水侵蚀,如果结构层有微孔或裂缝,雨水就从微孔或裂缝渗到结构层里面,以至出现漏水。
3.开放性。一般系统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同周围的外部环境即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屋面是房屋建筑物中受外部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构件,受到雨、雪、风、霜的侵蚀和阳光的暴晒,加上本身质量的原因,日久天长就会出现老化、开裂等病害。这是由于屋面建筑材料热胀冷缩并与雨水、空气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逐渐造成的。
4.动态性。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方面,系统内部诸要素随时间而变化;另一方面,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动。屋面技术状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受到外部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屋面各种建筑材料性能随时间变化,屋面逐渐老化、龟裂、破损,程度由小到大、从不明显到明显,最后防水功能减弱或丧失,雨水渗入导致漏水。
二、系统论方法在屋面补漏中的应用
应用系统论方法对屋面渗漏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补漏时应进行综合整治。如果某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补漏质量和效果。下面从屋面排水、各构造层结合、节点部位处理、保护层施工、材料选择等方面讨论屋面补漏的一些主要环节和措施。一般屋面有平屋面、坡屋面两种,平屋面是指坡度小于5%的屋面,大部分房屋建筑采用平屋面,本文主要讨论平屋面的补漏。
1.确保屋面排水畅通。平屋面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屋面面积小、构造简便、便于上人检查维护等,缺点是要专门设置屋面防水层,必须在屋面上形成一个滴水不漏的防水体系,防止雨水从屋面进入室内,同时排水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排水坡度不够,低洼处会形成局部积水,因此平屋面应满足排水坡度要求,结构找坡不应小于3%,材料找坡不小于2%。
由于平屋面排水坡度小,如果屋面有杂物如树叶、淤泥等,排水口或落水管堵塞,屋面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积水。因此补漏时首先要确保屋面排水畅通。如果如果发现屋面有垃圾,排水口或落水管堵塞,就要先清理垃圾,疏通排水口或落水管;如果屋面坡度不够(<2%)造成排水不畅,就要重做找坡层,确保坡度>2%,然后做防水层。
2.确保各构造层之间的有机结合。为了确保屋面的整体性能,新做的防水层与基层之间、防水层各部分之间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新的防水层施工前要清理基层表面。先清除已损坏的防水层,将尘土、杂物彻底清理干净。然后清理基层浮灰、砂粒等,基层应牢固,表面应干净干燥、平整、密实、光滑、无松动,具有一定的强度。
(2)涂刷基层处理剂。如果采用卷材补漏,为了加强防水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在防水层施工前,预先涂刷基层处理剂。常用的基层处理剂有冷底子油及与各种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和合成高分子卷材配套的底胶(基层处理剂)。
(3)卷材之间的搭接缝应粘贴牢固,密封应严密,不得扭曲、皱折和翘边。卷材的收头应与基层粘结,钉压应牢固,密封应严密。做复合防水层时,卷材与涂膜应粘贴牢固,不得有空鼓和分层现象。
3.做好节点部位的处理。节点部位是屋面防水系统的薄弱环节,是渗漏及质量问题多发处,例如:变形缝、檐口、天沟、水落口、女儿墙、管道与屋面的交接处等。如果发现这些部位出现渗漏需要处理时,应保证这些节点部位防水构造固定牢固、密封严密、排水畅通,无翘边、空鼓、褶皱。在这些部位应设附加层,先重点作好这些部位的附加防水层施工,然后再进行大面防水层施工。
4.做好保护层的施工。为了使屋面防水系统减少太阳暴晒、雨水冲刷的不良影响,提高防水层的耐用年限,新做防水層上面宜设保护层。但保护层的铺设不应改变原有的排水坡度,导致排水不畅或造成积水。
保护层施工应待涂料固化成膜或卷材铺设完成,并经检验合格后进行。刚性保护层应设分隔缝,如水泥砂浆保护层由于热胀冷缩往往产生严重龟裂,为确保水泥砂浆保护层质量,除了表面应抹平压光,还要在表面划分分隔缝,将裂缝均匀分布在分隔缝内,避免大面积龟裂。
5.采用合格有效补漏材料。补漏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必须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所选用的基层处理剂、接缝胶粘剂、密封材料等配套材料应与铺贴的卷材性能相容,以免卷材受到腐蚀或不相容粘结不良脱离。水泥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要符合规范规定。如保护层所用材料质量不好,配合比不准确,保护层就难以达到对防水层的保护作用。
由于屋面防水层暴露在外,长期经受日晒、雨淋、风吹、雪冻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侵袭,所以防水层要选择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大、耐老化性好、具有一定抗裂性及抗渗性的防水材料。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工艺,采用操作方便、环保、安全、效果好的材料。
结论:对于屋面补漏问题,只有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综合处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在屋面排水、各构造层结合、节点部位处理、保护层施工、材料选择等方面层层把关。
参考文献
1.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9月.北京
2.铁路运输房建设备大修维修规则.铁总运(2014)60号.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2014年5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