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川
【摘要】自2005年以来,湛江农垦的土地管理信息化技术得到不断的推广与应用,成效显著,但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土地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字】国有农场;信息化;软件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拥有广袤的红土地,湛江农垦拥有土地面积172万多亩,下属农业单位分布于徐闻、雷州、遂溪、麻章和廉江等区域,共18个农场(公司),种植作物以甘蔗、剑麻、橡胶、香蕉、菠萝、龙眼、荔枝及其他经济作物为主。近年来,垦区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土地的方法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与支持,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土地收益得以最大化,为垦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不断显现,亟待研究解决。
一、湛江农垦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湛江农垦信息化数据从2005年建立起,已经建立并完善了18个农场(公司)的信息化数据库。目前,湛江农垦的土地信息化管理可以说已经发展成熟,信息化的应用已在垦区各农业单位得到推广。2009年,农业部农垦局在垦区下属的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前公司)召开了全国农垦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并将广前公司的管理经验推广至全国。
自建立起信息化数据平台,每年都会集中各农业单位国土部门业务员对信息化数据进行更新,更新时点与作物收获期至播种期分界为好(湛江垦区主计划产品为甘蔗,其收获期在5月前,播种期也在5月前完成,因此,更新时点定在6月30日)。更新后将最新的数据信息统一汇总导入系统软件中,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由于信息化数据所需的容量大,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较高,低性能的电脑安装了软件后,加载信息化数据,实际操作起来会很慢,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从2010年起,垦区各农业单位的国土部门均逐年分散采购了高配置的计算机,基本上各个单位都购买了服务器,且都安装了信息化应用软件。
其中“农场子系统”软件涵盖的功能模块较多,如:权属管理模块、土地利用现状模块、补贴管理模块、社保管理模块、承包管理模塊等功能,因此涉及财务、生产、企管等部门,确保了数据的多功能应用,多处监督管理。
二、信息化应用所取得的成绩
农垦土地权属管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土地争议和被占。争议地和被占地的面积、数量及分布方位情况一直是一个模糊的统计数据,通过农场子系统软件的应用,可以将争议和被占土地的具体面积、数据、地块方位、发生的年限,及历年处理的结果,包括确权登记发证情况——记录在案,并做到有信息视窗显示、汇总统计表格和与之相对应的方位图。对及时处理新发生的被占土地(包括争议地),提供了详细准确的依据,做到土地权属管理不漏空一亩土地。十二五期间,运用信息化管理,建立相关的土地管理制度,垦区发生的每一宗新被占土地的情况,均可以及时有效的于当年收回,并且回收了近千亩的历史被占土地。
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后,可以将各具体地块的土地面积、耕种人姓名、作物种植类型、土地等级、土地收费收益面积、收益与耕种差异比例,当年土地收益完成情况全部制表、制图,张贴在相关生产队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有效防止了在土地耕种安排及对外发包过程中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使得垦区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增加了职工收入的同时,垦区企业的土地收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垦区的农业作物种植及管理模式,致使土地的现状每年不同时段都会存在一些的变化,地块的合并、分割等情况较多,集中一次更新难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加上信息化数据更新的力度不够,更新工作比较繁杂,涉及面广,有的单位数据更新滞后,应用工作指导性不强是目前信息化数据存在的最大问题。
2、垦区国土业务人员应用系统软件的技能较差,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人才,有些单位缺少国土业务员,甚至有的单位一度没有会操作软件的业务人员。垦区18个农业单位,近几年来引进的土地管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不到7人。
3、系统软件的应用功能模块多,对应涉及的部门也多,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很少用,应用信息化软件对应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4、个别农业单位分管国土的领导不够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信息化管理退步,土地收益下降,进而容易出现土地发包等违规现象。
四、对垦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利用现有的数据库信息,不断的完善更新数据,逐步建立起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数据库共享,农场、农垦局及省农垦总局能够实现基层数据实时更新后,对应各级管理局的数据库与之随时变动,确保数据更新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2、精简信息化数据功能模块,使之操作便捷、应用指导性强。现有的“农场子系统”功能模块太多,涉及的部门多,但是应用的部门和会应用的人不多,所以需要对数据模块进行精简,以达到易于操作的目的。
3、优化各农业单位的信息化数据管理方式,尤其是基层生产队的管理,强化基层数据的第一时间反馈,计划给生产队配置电脑,强化软件的应用培训,引进专业的土地管理人才,建立一支技术与管理过硬的人才队伍,发挥信息化管理的科技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