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莎 何丽
【摘要】目的 观察和探讨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108例,均分为横切口组和斜切口组两组(各54例),横切口组进行腹横纹下小切口术治疗,斜切口组进行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横切口组较斜切口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患儿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采用腹横纹下小切口手术与传统斜切口手术相比较,其并发症少,疗效更安全,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少,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值得推广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腹横纹;小切口;小儿;腹股沟疝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40-02
传统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常采用腹股沟韧带斜切口术,该术式由于切口较长,创伤大,导致患儿术后恢复慢,从而治疗效果不太理想[1]。本研究中特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108例,分别采用腹横纹下小切口术和传统腹股沟韧带斜切口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探讨腹横纹下小切口术治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108例,均分为横切口组和斜切口组两组(各54例)。横切口组进行腹横纹下小切口术治疗,斜切口组进行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手术治疗。横切口组男患儿29例,女患儿25例;年龄1-11岁,平均(5±1.5)岁;其中左侧疝20例,右侧疝34例。斜切口组男患儿28例,女患儿26例;年龄1.5-12岁,平均(6±1.8)岁;其中左侧疝21例,右侧疝3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斜疝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腹横纹下小切口术:术前采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基础的麻醉,同时可连硬外麻醉;作一长约2cm的横切口于患儿下腹部的自然横纹处或患儿腹股沟中点上的一横指处;对皮肤、皮下组织、腹横肌、腹横筋膜等进行切开和分离,直至显露出腹膜;再切开腹膜,于腹膜进入腹腔,使疝囊内口显露出来;然后对疝内容物进行复位,必要时可扩大疝囊内口进行牵拉复位;缝合切口,术后进行常规处理。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手术:同样术前采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基础的麻醉,同时可连硬外麻醉;于腹股沟韧带上方作一约2~3cm的斜切口,斜切口必须在皮横纹与外环口垂直向上的交叉点处;复位疝囊内容物后,逐层进行切口缝合;术后常规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横切口组患儿术中出血量(3.2±1.3)ml,手术操作时间(9±2.7)min,术后发生膀胱损伤1例;斜切口组患儿术中出血量(4.9±1.5)ml,手术操作时间(15.9±3.9)min,术后发生膀胱损伤5例,阴囊血肿3例。横切口组较斜切口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患儿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常见的原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半岁的患儿随着生长发育腹壁增强可能会自育,自育的机会减少的患儿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在手术前,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应该让患儿排空膀胱。同时为了避免小儿腹股沟疝的复发,应注意结扎准确且牢固,防止术后感染。有研究表明,腹横纹下小切口术与传统腹股沟韧带斜切口术比较,术后复发率相当[2]。
小儿疝囊壁相对成人较薄,临床上一般对疝囊采用离断疝囊近端结扎的方法,为了防止患儿疝囊的撕裂,一般采用血管钳横夹近端的疝囊进行分离,这样可以避免疝囊的撕裂[2]。疝囊近端进行结扎后,还应对结扎的完整性进行常规检查,以防撕裂在结扎线外从而造成疝囊的复发。由于临床上可能会出现,一侧疝的手术完成后不久,另一侧也可能会出现疝,所以必要时要进行疝的对侧探查[3]。特别是在左侧疝手术完成后,会出现较多的右侧疝。小儿的疝囊较小,大多数疝手指是容纳不了的,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勉强将手指插入,以免造成人为的腹股沟管扩大。女患儿疝手术相对而言要比男患儿容易些,减少了对输精管或血管的保护,所需要的切口更小,手术操作时间更短。需要注意的是女患儿的输卵管常常是滑疝,一定不能损伤疝囊内条状物的输卵管,但一般而言女患儿疝的内容物为卵巢[4]。
本研究中,分别采用腹横纹下小切口术和传统腹股沟韧带斜切口术进行治疗,临床比较可知,横切口组较斜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横纹下小切口术较传统腹股沟韧带斜切口术具有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腹部横纹下小切口术其操作简单,大大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和患儿住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住院成本。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采用腹横纹下小切口手术与传统斜切口手术相比较,其并发症少,疗效更安全,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少,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值得推广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沈建国.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30例小儿疝气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56-56.
[2]汪江,龚建云,邱学辉,等.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例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4):741-742.
[3]董立柱,阮联辉.腹部横纹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7):514-515.
[4]傅朝春,張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1,32(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