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朝阳 姜兆平
摘要:通过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实例,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对类似工程的质量检测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素混凝土桩;桩身完整性;承载力检测;静载试验。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两栋超高层办公楼,1栋为地上49层、高度180 m,混合结构,单柱最大荷重48000kN,基底埋深约为±0.0下-15.0m;另一栋为地上44层,高度140m,剪力墙结构,基底平均压力约为850kPa,基底埋深约为±0.0下-13.0 m。建筑物均为地下三层。
2. 工程地质条件与地基处理
2.1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场地地貌单元属于河流Ⅰ级阶地,基础下部卵石层中分布有较多强度相对较低的夹层。勘察场区地基土分为6层,基底下主要地基土的力学指标特性见下表:
2.2地基处理方法
工程采用筏板基础,以第⑷层卵石为持力层,基底标高进入持力层不小于0.3m。设计要求基础下浅部(基础底标高以下3.0m左右)存在软弱夹层时应全部挖除,对于深层软弱夹层较厚的区域采用素混凝土桩进行加固处理。素混凝土桩桩端应穿过软弱夹层,进入软弱土层以下卵石层不小于1.0m,刚性桩的桩径均为0.8m,桩长9.0~13.0m,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2100~2800kN,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总桩数155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单桩处理面积为3.0m×3.0m、3.2m×3.2m、3.5m×3.5m等多种。设计要求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820kPa。
3.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
3.1桩身完整性检测
桩身完整性采用反射波法,检测数量共155根,检测比例100%。检测结果:Ⅰ类桩109根、Ⅱ类桩35根,Ⅲ类桩11根。典型试验曲线如图一。
3.2单桩承载力检测
单桩承载力检测采用静载试验法,检测比例大于1%,慢速维持荷载,逐级等量加载。各试验桩最大加载量为4300~5600kN,均不小于设计要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试验分9~10级进行加载,分级荷载430~560kN。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加载、卸载方法按相关规范执行。典型试验曲线如图二。
3.3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采用静载荷试验法,检测比例大于1%,各试验点最大加载量均为1650kPa。承压板面积为8.96m2、9.30m2、12.25m2三种,均分10级进行加载,分级荷载为165kPa。试验过程中,每加一级荷载,在加荷前后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小时读记一次,当一小时内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满足卸载条件,分级卸载后终止试验,试验曲线略。
4.检测数据分析
4.1 桩身完整性检测数据的分析
实测桩身完整性曲线共分三类,分述如下:
1)Ⅰ类--桩身完整桩:见图一中1#桩曲线,有桩底反射波,且桩底反射前无缺陷反射波;
2)Ⅱ类--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发挥:见图一中3#桩曲线,有桩底反射波,11.7m处有轻微缺陷反射波;
3)Ⅲ类--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的桩:见图一中2#、4#桩曲线,桩身分别在2.7m和11.0m处存在明显缺陷反射。本工程Ⅲ类桩的桩身缺陷位置主要集中在桩的上部1.2~4.0m及桩身下部3.0m范围内。
4.2单桩承载力检测数据的分析
实测单桩静载荷试验曲线共分4类,分述如下:
1)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如图二中的1#桩曲线,各级荷载的桩顶沉降量小,稳定时间短,桩顶最大沉降量在13.0~16.4mm之间,卸载后桩顶回弹率一般>30%。
2)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如图二中的2#桩曲线,前8级桩顶沉降量小,第9级加载十分钟后,桩顶沉降骤增,分级荷载无法保持,本级沉降为上级沉降的十倍以上,曲线出现陡降段,最大沉降量>40.0mm。经开挖验证,试验桩属桩身材料破坏。
3)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沉降偏大:如图二中的3#桩曲线,在各级荷载下,桩顶沉降量均较大,分级加荷时间加长,最大沉降量在25.0~30.4mm之间,沉降符合规范要求,卸载后桩顶回弹率一般20%左右。
4)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設计要求,沉降超过规范标准:如图二中的4#桩曲线,在各级荷载下,桩顶沉降量均较大,分级加荷时间长,曲线无明显拐点,分级荷载均能稳定且各级沉降逐步减小,最大沉降量>40.0mm。
对该桩进行了二次复压,其静载试验曲线与1#桩试验曲线形态一致,沉降明显减小,满足规范要求,改判其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4.3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数据的分析
共进行了9个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各试验点达到最大加载量时,均未出现破坏特征,复合地基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各试验点的最大沉降量19.2~34.0mm,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沉降为10.42~17.79mm。
5.质量问题与检测
5.1 桩身缺陷形成原因及影响
1)桩身上部缺陷主要原因:局部夹层未清除、上覆土压力小、拔管速度快、泵送压力不足等造成桩身局部强度低。经静载试验验证,上部缺陷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大,曲线有明显的陡降段,其破坏模式一般为桩身材料破坏,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
2)桩身下部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施工时未采用超流态混凝土压灌方式,浇筑前提前拔管、泵送压力不足、桩端混凝土充盈系数小等导致桩端虚土、局部混凝土质量差;桩端缺陷对承载力的影响与虚土厚度及局部混凝土强度有关,静载试验为压密过程,沉降大,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对该类桩,如试验时各级沉降能稳定,可采用二次复压进行处理。
5.2质量检测原则
1)本工程局部地基土中夹层多,卵石层中成孔容易形成桩身不规则等问题,进行承载力检测前建议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普查,对实测信号复杂或曲线明显异常的桩应有针对的进行承载力检测,并通过静载试验验证其桩身完整性。
2)通过单桩复合地基检测结果可知,在卵石层中局部设置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式,其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及工程需要;承载力检测的重点是单桩承载力的检验,对于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基桩通过二次复压进行验证,可避免不必要的工程处理。
参考书目:
【1】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