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展示着勃勃生机,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培智课程实施方案》的具体操作下,我们培智的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培养技能”,“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缺陷得到补偿,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全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会议上指出: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35分钟要效益,是我们每位特教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动脑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会增强、有效。如,在“10加几”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六一郊游给学生买食物的情境:老师给每个同学买一个汉堡是10元,你们可以从下列食物中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食品(如可乐5元)。想一想,你买这两种食物共要花多少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的计算,学完你们就能自己买食品了。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没有个别化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尊重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教会他们学习、生活,促进他们自我成长与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数学活动经验。因而,课堂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找生活中可用的资源为教学所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如: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智力程度、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把学生分成几类,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锻炼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
三、动手操作,实践创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全面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现代教学中一个新的提法叫做“做数学”,即把数学课堂设计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变成动态的探索过程、展现思维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现自我的殿堂。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是动手实践、自主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讲数学学前概念“有没有”时,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出示一个有水果的盘子,一个没有水果的盘子,而是用一盆水,里面放了透明的水生物,问学生盆里有东西吗,学生说没有,我让他们动手去盆里捞一捞,学生捞到东西,确定“有”。看似水里什么都没有,但让学生动手去实践,感受有,这一过程不但教会了学生知识,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愿意学,效果自然很好。
四、联系生活,注重应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數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教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探索。联系生活讲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讲“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先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5元以内的人民币和换算,然后把这一知识联系生活进行应用——购物。老师先在课堂上模拟一个超市,锻炼学生购物过程中语言的运用、礼貌用语的使用和实际计算能力等。棒棒糖5角一块,你有一元钱,能买几块?一袋薯片1元,你有5元,要给你找回多少?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把学生带到真实的超市中,而且定期去超市实践,学生的生活能力明显增强,为他们独立生活做好铺垫。
“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去思考、去实践,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为这些残疾孩子生活服务。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