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给水系统,建筑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建筑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建筑;给水;管道;系统
前 言
给水方式是指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的给水方案。给水方式必须依据用户对水质、水压和水量的要求,结合室外管网所能提供的水质、水量和水压的情况,卫生器具及消防设备在建筑物内的分布,用户对供水安全可靠性的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经综合评判来确定。建筑内部给水方式选择应按原则进行。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1.生活給水系统
供给人们生活用水的系统,水量、水压应满足要求,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生产给水系统
供给各类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用水及冷却、产品和原料洗涤等用水,其水质、水压、水量因产品种类、生产工艺不同而不同。
3.消防给水系统
一般是专用的给水系统,其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必须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
给水方式有
3.1直接给水。室外管网的水直接进入室内管网。当室外给水管网的压力和水量能满足室内用水要求时,应采用这种简单,经济的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有时需设置水箱来调节。采用水箱时应注意水箱中水的污染防治问题。
3.2 间接给水。室外管网的水通过水箱或者升压设备后进入室内管网的,用水的压力和流量基本不受给水管网的影响。
3.3 分区给水。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在竖向上必须分为几个区,否则会因低层管道中静水压力过大,造成管道及附件漏水、低层出水流量大、产生噪声等不利影响,严重时会损坏阀门、管道爆裂。
二、建筑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分析
1.直接给水方式
建筑物内部只设有给水管道系统,不设增压及贮水设备,室内给水管道系统与室外供水管网直接相连,利用室外管网压力直接向室内给水系统供水。这是最为简单、经济的给水方式,如图1所示。
2.单设水箱给水方式
单设水箱给水方式是建筑物内部设有管道系统和屋顶水箱,且室内给水系统与室外给水管网直接连接,如图2所示。当室外管网压力能够满足室内用水需要时,则由室外管网直接向室内管网供水,并向水箱充水,以贮备一定水量。当用水高峰时,室外管网压力不足,由水箱向室内供水系统补充供水。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回流至室外管网,在引人管上要设置止回阀。在室外管网水压周期性不足的多层建筑中,也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给水方式,即建筑物下面几层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建筑物上面几层采用有水箱的给水方式。这样可以减小水箱的容积。
3.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
当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经常性不足、室内用水不均匀、室外管网不允许水泵直接吸水而且建筑物允许设置水箱时,常采用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如图4所示。水泵从贮水池吸水,经加压后送人水箱。因水泵供水量大于系统用水量,水箱水位上升,至最高水位时停泵,此后由水箱向系统供水,水箱水位下降,至最低水位时水泵重新启动。
4.气压给水方式
利用密闭压力水罐取代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中的高位水箱,形成气压给水方式,如图5所示。
水泵从贮水池吸水,水送至给水管网的同时,多余的水进人气压水罐,将罐内的气体压缩,罐内压力上升,至最大工作压力时,水泵停止工作。此后,利用罐内气体的压力将水送至给水管网,罐内压力随之下降,至最小工作压力时,水泵重新启动,如此周而复始实现连续供水。
5.变频调速给水方式
水泵扬程随流量减少而增大,管路水头损失随流量减少而减小,当水量下降时,水泵扬程在恒速条件下得不到充分利用,为达到节能的目的,可采用变频调速给水方式,如图6所示。变频调速水泵工作原理为:当给水系统中流量发生变化时,扬程也随之发生变化,压力传感器不断向微机控制器输人水泵出水管压力的信号,当测得的压力值大于设计给水量对应的压力值时,则微机控制器向变频调速器发出降低电流频率的信号,从而使水泵转速降低,水泵出水量减少,水泵出水管压力下降,反之亦然。
6、分区给水方式
在多层建筑物中,当室外给水管网的压力只能满足建筑物下面几层供水要求时,为了充分利用室外管网水压,可将建筑物供水系统划分为上、下两区。下区由外网直接供水,上区由升压、贮水设备供水。可将两区的一根或几根立管相互连通,在连接处装设阀门,以备下区进水管发生故障或外网水压不足时,打开阀门由高区水箱向低区供水。对于建筑高度较大的高层建筑,由升压、贮水设备供水的区域如果采用同一个给水系统,建筑低层管道系统的静水压力会很大,因而就会产生以下弊端:i>费用增加;2)使用寿命缩短;3)产生流水噪声、振动噪声。为了降低管道中的静水压力,消除或减轻上述弊端,当建筑物达到一定高度时,给水系统需作竖向分区,即在建筑物的垂直方向按一定高度依次分为若干个供水区域,每个供水区域分别组成各自独立的给水系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给水系统是本着建筑安全,使用方便,节约用水等一系列原则来进行设计和建造的。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相信以后的建筑给水系统会更加完善。更见的以人为本,更加符合当代和谐社会的一大主题: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湛雄,刘政.住宅小区中两种供水系统的比较[J].住宅科技.
[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上册)[MJ.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