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宇豪
摘要: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主要根据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原则和考虑的重点,对生态园林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
关键词:生态园林;建设
在环境污染已发展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保护和恢复绿色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其它基础设施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以植物造景为主,走生态园林的道路,是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营造空气清新环境舒适的聚居空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
1.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
生态园林建设依据的是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综合知识,打造具有复合层次、合理生态结构、功能健全稳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系统。生态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意味着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应以保护环境为准则,对环境的破坏必须达到最小。总体上,生态园林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1能充分反映生物的区域性特点;
1.2顺应场地自然条件、当地气候,满足园林植物的客观生存条件要求;
1.3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等自然条件服务园林建设;
1.4园林建设尽可能选用当地的材料以及运用乡土植物;
1.5注重节能、降耗、减排以及减少维护和管理的成本;
1.6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
1.7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2.生态园林建设的原则和重点
生态园林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要做好统一规划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安排绿地点、线、面、垂、嵌、环、廊相结合,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要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植物群落为绿地结构单位,构筑乔、灌、草、藤组成的复合群落。
2.1协调人工植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城市环境中的水、气、土、光、热等非生物成分,对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关系密切,它既是形成人工植物群落的依托条件,又是限制人工植物群落形成的因子。由于植物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绝大多数的园林植物能适应城市环境。但不能忽视城市这个再造环境中某些非生物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如城市污染、道路铺装、挖埋修建等均能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上应注意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强的植物,注重植物的种养、管护质量,通过一定的人工干预使植物生长与环境相适应,最终建成全面系统、具有复合层次和相宜季相色彩的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2.2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生物种类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注意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原有生物生息环境加强保护和对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2.3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乡土树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具有较好的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可反映区域植被的历史,充分体现地方植物特色。同时适当选用一些经过引种驯化的外来树种,特别是其原产地的生境与本地区近似的适应性较强的优良树种,可以满足城市绿化多品种的要求。生态学原理指出:“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因此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合理的乔、灌、草等多层次搭配,不仅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也能丰富植物景观,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2.4充分利用生态科技改造园林环境
目前生态园林的工程技术手段已日益多元化和丰富化,如水系生态净化技术、生态固土护岸技术、“生物操纵”抑控富营养化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旨在改善自然环境,从而保证园林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营造湿地环境,通过立体式种植吸污能力较强、净化作用全面的植物,并和土壤、水中的微生物、水生动物的配合作用,起到吸附、沉降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3.生态园林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明确生态园林概念是开展生态园林建设的前提
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对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强,生态园林的建设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我国 “生态园林”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 90年代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生态园林概念逐渐引入到园林建设中。对生态园林概念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建设生态园林的前提。与国外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生态园林”(以保护原野上的自然景观为主,考虑在园林设计中与自然完全一样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含义不同,我国的生态园林理论认为,生态园林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2自然与人工的关系
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减少亭台建筑、铺装等人工痕迹,在植物配置和地形、水体创造等方面尽量模仿自然景观,包括植物的自然群落和它们的自然生境。通过观察国外的许多成功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发现,国外生态园林建设十分注意自然环境的营造,景观设计中更提倡“亲近自然”。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里面的水体、植被、动物都给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瑞士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更是放任自然在公园中以类型和程度不同的荒野度自由发展,人类干预(尤其是后期的定期维护)尽可能最少,即所谓的“自然荒野”形态。我国在这方面的做法还太少,现代很多园林景观一味追求形象化,为造景而“造景”。事实上我国古典造园手法倡导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就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理念。
3.3景观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建设生态园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景观不应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应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并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应该着重“生态”二字,注意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前几年我国南方某些地区为了增加绿量而大量种植速丰桉,事实上速丰桉会对土壤以及地下水保持造成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这种破坏环境的“表面”工程是十分不可取的。又如我国很多城市仍然热衷于大面积种植草坪,建设空旷的大面积铺装广场,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導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或者盲目引种、移植大树。没有形成植物群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活动造成影响,也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因此,我们在景观建造中就要注意环境保护,适地适树,同时还要关注节约型园林的建造以及绿地空间的拓展,强调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走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论与总结:
现代园林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涵,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而生态园林建设作为生态科学与园林建设相融合的工程科学体系,其对生态科学的运用应当贯穿园林设计、建设和维护的整个过程,不仅要从植物群落的生态发展角度重点考虑,更要从整个园林体系中各要素的生态发展全面考虑,保障整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童芸.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王清清.刍议当代园林景观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3,(2):8-8.
[3]鲁敏,李科科,杨盼盼等.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人工植物群落构建技术[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4):397-4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