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昆
【摘 要】目的 探究腰间盘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的原因。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的30例腰间盘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只有6例患者在术后经一系列的疗法后痊愈;其余24例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治疗,有19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固定加后路植骨融合术,4例患者行腰椎 360°融合固定,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痊愈;还有1例患者是由于椎弓根钉位置不当导致的二次手术,再次调整椎弓根钉的位置后痊愈。结论 造成腰间盘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的原因有首次手术治疗不彻底、多阶段椎间盘突出只处理一个节段、对神经根的减压不重视、神经根粘连因素、手术治疗后缺乏随访及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手术因素引发的感染及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主要有机械压迫、炎性介质作用及免疫因素),因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对于的处理,以避免或减少术后残余神经痛的发生。
【关键词】腰椎间盘融合术;残余神经痛;病因探讨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病可能与外伤(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职业(如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因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内压力较高)、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痛(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下肢放射痛(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重者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中央型突出常导致大小便失禁,不完全性双下肢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其治疗主要以腰椎盘融合术为主,但该治疗可能会造成术后残余神经痛,为探究其原因,现将我院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的30例腰间盘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30-65岁,平均年龄为(43.7±2.8)岁。原手术节段,13例患者为L4/5突出,4例为L5S1段突出,13例患者为L4/5、L5S1段同时突出,有3例患者合并椎管狭窄,4例合并节段性不稳,所有患者的手术方法均是腰间盘融合术。
1.2 临床症状 22例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原腰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后(3-18个月)腰腿痛症状再次相继出现,甚至比以前还要严重;术后感觉患肢疼痛与术前无明显变化的有4例患者,1 年内出现根性神經损害(对侧下肢疼痛麻木、肌无力等)的有7例患者。CT及MRI显示:8例为临近节段突出,4例为原手术节段再突出者,3例为继发原病变节段腰椎不稳者,2例为同节段神经根管狭窄者,1 例因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刺激神经根导致疼痛者,
3例为无明显原因者。
2.结果
只有6例患者在术后经一系列的疗法后痊愈;其余24例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治疗,有19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固定加后路植骨融合术,4例患者行腰椎 360°融合固定,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痊愈;还有1例患者是由于椎弓根钉位置不当导致的二次手术,再次调整椎弓根钉的位置后痊愈。
3.讨论
腰椎间盘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的具体原因有:① 不彻底的首次手术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过度的依赖影响诊断,可能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忽视。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有腰疼、下肢放射痛、肢体麻木、肢体冷感、间歇性跛行等,它的特殊体征为屈颈试验(Lindner征)、直腿抬高试验、健肢抬高试验(又称Fajcrsztajn征)阳性,但仅凭些并不能完全的将其判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使用CT检查,可将大多数突出的椎间盘清晰的显示出来,如椎间盘突出伴有瘢痕形成即使使用CT检查也很难诊断,MRI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在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年轻的首发者,这些患者的髓核组织里含有有较多的水分及呈浆糊状的髓核,因此在手术中要将椎间盘组织完全去除有很大的难度,手术结束后,如患者急于锻炼,进行体力劳动的时间过早,由于椎间压力不平衡和椎间活动的增加,残余的椎间盘组织有再次突出的可能;② 多阶段椎间盘突出只处理一个节段,在CT或MRI上所看到的椎间盘突出情况与术中所见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有些病例在影像片上看到的是椎间盘突出是呈多阶段的,而在术中发现有些节段是椎间盘膨出,压迫不了神经根,对这些膨出的节段没有进行处理,膨出的节段随着术后腰椎活动的增加,对神经根造成压迫;③ 对神经根的减压不重视,有一部分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合并椎管狭窄,占所有患者的37.6%,多见于老年人[2],在给这类患者做手术的时候如没有进行减压,使得受压的神经根不能从根本上减压,以致于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④ 神经根粘连因素,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做手术时将切除椎板,将其切除后,使得局部组织不完整,这些缺失的组织要进行修复是通过结缔组织增生完成的,修复的病理病程包括炎症反应、肉芽组织产生及瘢痕组织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瘢痕组织逐渐代替肉芽组织,“椎板膜”在椎管内形成,形成的“椎板膜”可与硬膜、神经根粘连,神经根受到牵拉、压迫,以致造成坐骨神经痛;⑤ 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主要有机械压迫、炎性介质作用及免疫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压迫是时间较长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压迫因素得以解除,但术后神经根周围会产生一些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也会刺激神经根,以致于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疼痛的现象[3];⑥ 手术治疗后缺乏随访及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大多数临床医生只注重治疗而忽视术后的随访,患者在术后康复锻炼中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大多数患者对术后康复锻炼知识并不多,在术后进行锻炼时不能按照准确的锻炼方法进行锻炼,还有的卧床患者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长期的卧床歇息,没有进行锻炼或对其进行按摩,导致肌肉萎缩,甚至功能丧失,都是术后造成疼痛的原因[4];⑦ 手术因素引发的感染,造成该现象可能与术前对手术方式的评估不完善,对患者的病情并不是充分的了解,术中出现不可预测情况,使得手术操作时间过长、没有积极采取合理的止血方法等因素有关。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常有的症状是原有的疼痛等症状有减轻,在康复过程中伴随着体位的改变出现单纯的腰部剧痛;这些疼痛的主要表现为被动体位(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特定姿态),在白天的时候患者还可以忍受,但到了晚上疼痛加剧,腰背部肌肉痉挛(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的现象,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难忍)[5-6]。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对于的处理,以避免或减少术后残余神经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桂成,熊波.腰椎髓核摘除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原因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02:138-143.
[2]靳晓东,张星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神经痛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3:74.
[3]王生介,厉晓龙,夏才伟,刘伟峰,刘俊,杨雷,蒋小军.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07:583-587.
[4]霍培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状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1,04:112-113.
[5]吴锐辉,廖绪强,赵新建,谭健韶,邝满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03:224-226.
[6]周英杰.腰椎融合与非融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合理选择[J].中医正骨,2014,10:3-6.